高职《茶艺表演》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10-30朱钰
朱 钰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茶产业作为贵州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是贵州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完美诠释[1]。茶叶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仅仅靠培养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要做到“德技并修”,而课程思政正是实现“德技并修”的有效手段[2]。茶艺表演作为高职茶叶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以此课程为载体,开展本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茶艺表演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茶艺表演是高职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以岗位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中,对接茶艺师岗位,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茶艺表演技能,为地方产业发展培育茶艺技术技能人才。
1.1 教学对象
授课对象是高职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茶学概论》、《茶叶加工》等课程。通过分析往届学生本课程学习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归纳其基本情况为:①知识情况: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茶文化、科学饮茶等方面的相关知识。②能力情况:基本能冲泡茶叶,但不能根据六大茶类的特性选择冲泡方法,不具备茶艺表演技能。③素质情况:学习主动性强,对传统文化求知欲强,但学习缺乏耐心;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但不知道如何将服务意识落到实处。
1.2 教学内容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接《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实际要求,将授课基本内容整合为六大模块:初识茶文化、茶事准备、生活型茶艺技能、表演型茶艺技能、茶与生活健康、中级茶艺师要求解析,分解为十七个项目,实施模块化项目教学。
1.3 教学目标与效果
基于教学对象情况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掌握茶叶基础知识,了解中华茶文化的发展、演变和内涵,了解科学饮茶的方法,达到中级茶艺师理论要求。②能力目标:了解简单的鉴别方法,掌握茶事准备的方法,掌握六大茶类的生活型茶艺技能,掌握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的表演型茶艺技能,达到中级茶艺师技能要求。③素质目标:正确运用茶艺礼仪,具有茶人的基本素养,自觉成为地方茶产品的宣传者。
2 茶艺表演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要培养德技兼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要在实现课程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牢牢抓住课程的“思政”属性,达成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无疑加快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各国的文化以各种渠道快速涌入我国。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加之他国文化的不断冲击,传统文化对他们逐渐失去吸引力,西方、日韩等地的“潮流文化”成为他们追逐的目标,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机[4]。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5]。中华茶文化足以傲视世界茶文化史,为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人增加了底气和骨气,是文化自信的持久源泉,而中华茶文化,需要青年来传承与创新。由此,确定茶艺表演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茶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提出了劳动精神;2017年,在安徽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时提出了工匠精神;2020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6]。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地,理应成为厚植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土壤。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能促使学生形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价值追求,还有利于激励其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地方茶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由此,确定茶艺表演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是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基于课程基本情况,切合思政教育热点问题及职业教育育人目标,深入据挖掘思政元素,确定了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茶文化为核心,以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两翼的课程思政主线。
3 茶艺表演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及预期目标
3.1 实施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课程以此为指导思想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为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理实一体。
全员参与是组建由主讲教师、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改革团队,通过“专业教师共同备课→主讲教师撰写讲稿→思政教师进一步加工”的过程,建立课程思政框架。通过“团队全体教师讨论→主讲教师反复试讲”的过程确定上课内容。通过搜集学生反馈信息,完善课程思政内容。
全程覆盖是课上、课下全覆盖。课上,对接课堂暗号“铸工匠精神,做新时代茶人”,讲述、弘扬茶文化、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课下,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生动案例,针对学生喜欢信息化手段的特点,应用微信、QQ等新媒体,进行推送。
理实一体是主讲教师讲述理论知识后,鼓励学生展开实践。如在学习茶文化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模拟茶事接待,要求模拟茶艺师角色的学生在接待过程中向模拟茶客角色的学生介绍茶文化。
3.2 预期目标
通过教师讲述茶文化、茶礼仪、茶风俗,学生冲泡、实际感受古老的东方树叶——茶叶,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热爱茶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进而使其自愿成为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人、发扬人、宣传人。通过反复实操、真实岗位情景模拟等,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4 茶艺表演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在六大教学模块中分别融入思政要素,以达成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劳动精神及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目标,具体设计见表1:
表1 茶艺表演“课程思政”设计
5 茶艺表演课程思政实施案例
以六大茶类的冲泡方法之绿茶冲泡为例,介绍课程思政实施过程。
5.1 课程引入环节
上课时,首先对接课堂暗号:“铸工匠精神,做新时代茶人”。通过对接课堂暗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追求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茶人的主动性。
5.2 准备环节
在备茶环节,选择南京雨花茶作为实操冲泡茶样。在准备时,教导学生要泡好一款茶,首先要了解这款茶。南京雨花茶是为纪念雨花台烈士而研制,在介绍雨花茶的文化内涵时,讲述雨花台的历史、雨花台烈士的故事,重点讲述贵州英雄袁咨桐。引导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冲泡这款茶时,向茶客讲述雨花茶的来历。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备器环节,通过师生共探,确定茶器在茶盘的摆放方式。在摆放时位置、质地、轻重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律,以此引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如同杯子,生命如同水,杯子漏了,水迟早是要漏光的,即使抽走那块规矩的“玻璃”,也要能有“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由此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
在备技环节,一是播放日本茶道视频,引导学生注意日本茶道与我国茶道的相似处,引入实例讲述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是中华茶文化的次生产物,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对比中日茶道的异同,讲述二者都属于东方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意识;三是引入茶事服务真实案例,教育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否认中国茶道的茶客时,能够做好中华茶文化的传播,激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5.3 冲泡环节
在实操过程中强调注水逆时针、烫杯逆时针,引发学生对“为什么逆时针?”的好奇,教师讲解采用逆时针,寓意对客人的欢迎。以此为切入点,讲述在泡茶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引申“细节决定成败”,引导学生树立注重细节的习惯,弘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在实操结束后,师生共同清洁茶器、清洁实训室,在清洁的过程中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实操的要点。让学生明白,一名合格的茶艺师,不仅能优雅地泡好一泡茶,也能做好冲泡前后的清洁整理。引导学生快乐劳动,弘扬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
6 茶艺表演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课程结束后,通过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由学生对茶艺表演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茶艺表演“课程思政”改革满意。经过一学期的授课,学生认为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知识是必要的,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思政知识面,经常结合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进行讲解,日常课堂中思政的内容设计合理。学生表示从本学期的茶艺表演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实操技能、思考方式,还学到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国精神。
总体而言,本课程通过课程思政改革,一是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二是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实际思政热点,改进课程思政策略,如以党史学习为切入点,融入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三是学生满意度较高,达成了课程思政改革的预期成效,四是进行的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可复制性,能在其他专业的茶艺表演课程中推广。
7 茶艺表演课程思政改革反思
通过教学团队进行复盘式评课,发现本次课程思政改革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思政育人在理论课中做得多,在实操中做得少,整体分配不均衡;二是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完全抓住学生的关注点,显得教师关于思政的知识面不宽;三是课程思政的创新性有待提高。
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发放问卷等方式开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是强调学生参与的互动式课堂,播放视频、教师讲解其次;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及增强趣味性、解答同学们内心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三方面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基于复盘和调研结果,团队教师将进行三方面改进:一是改进课程思政设计,合理分配“理”、“实”课的课程思政,并加入国家、贵州省茶艺技能大赛标准的解析,通过讲解标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二是改进课程思政内容,深入调研,挖掘学生关注的思政热点,有机融入日常授课;三是改进课程思政方式,充分用好“互联网+”模式,创新课程思政手段。通过对设计、内容、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创新,更好地实现育知和育德的有机融合,达到育人和育才的真正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