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答记者问实录
2023-10-30
问: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推动行业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请介绍下当前装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稳定装备工业发展势头?
答:装备工业为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和民生事业发展提供技術装备,是支撑国家制造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也是稳住工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1—7月,装备工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有力支撑了工业稳增长。一是生产快速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装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高于规上工业5.1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二是企业效益持续提升。装备工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7.5%和14.1%,高于规上工业8个和29.6个百分点。三是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0.9%,高于规上工业15.8个百分点。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装备工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行业稳增长压力也比较大。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汽车、机械、电力装备3个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汇聚行业、企业和地方三方合力,靠前发力、精准发力,多措并举、分业施策,着力稳住重点细分行业,促进装备工业稳定增长。考虑到汽车、电力装备行业营业收入分别占装备工业的三成左右,体量大,占比高,对装备工业稳增长作用大,同时行业发展具有鲜明特点,我们单独编制了汽车、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主要聚焦机床工具、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仪器仪表、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医疗装备、机械基础件、文化办公设备、食品包装机械、其他民用机械等11个细分行业,涉及国民经济7个大类、36个中类和108个小类。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营造有利环境,加快推动落实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促进装备工业稳定增长。一是加大政策支持。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提高金融服务质效。二是强化监测调度。利用“数字工信”等信息化平台加强装备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行业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强组织实施。强化部门协同,推动建立央地联动和会商交流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鼓励地方立足实际,出台本地区稳增长针对性政策。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和支撑作用,搭建行业交流展示平台,强化供需对接。
问:今年以来,机械行业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请问《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出了哪些工作举措来巩固行业良好发展势头?
答: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增长工作的决策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海关总署、金融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等6部门制定了《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两条主线”、做好“四个统筹”、强化“四个动力”,多措并举、分业施策,从供需两侧提出4方面16条重点任务,巩固发展机械行业良好态势。
在需求侧,以提升有效需求为主线,着力扩投资、促消费、稳出口,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充分激发机械装备需求潜力。一是统筹做好扩投资、促消费、稳出口,提升有效需求,做稳做强机械行业稳增长牵引力。针对机械行业是为其他行业提供技术装备,70%以上的需求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行业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的特点,开展推广应用系列行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机械行业是稳出口的主战场,要加大信贷等政策支持,搭建高水平供需对接平台,推进外贸出口提质增效。二是统筹做好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模式创新和推广应用,以试点示范和先行区建设为引领,系统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需求,做实做硬机械行业稳增长的支撑力。
在供给侧,以全面提升供给能力为主线,强化分业施策,全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有效需求,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一是统筹做好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创新优质装备供给,做稳做优机械行业稳增长驱动力。着力稳定畅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推进装备数字化发展、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进重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高质量机械装备供给能力。二是统筹做好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分业精准施策,激发重点细分行业稳增长活力。
问:近年来,我国电力装备发展成效显著,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运行,能否介绍一下电力装备目前行业发展情况,在国内、国际面临的形势,是否具备稳定增长基础?
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电力装备发展,强调要把电力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电力装备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我国水电、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2年,水电机组总装机超4亿千瓦;风电、光伏并网装机合计超7.5亿千瓦,是2012年的90倍以上;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创历史新高,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7%;火电机组“三改联动”加快推进,装机容量占比约50%,电力供应“压舱石”作用明显。
二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一批标志性装备取得突破,火电机组、核电机组和水电机组单机容量均超百万千瓦,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超百万伏特,电力装备已迈入“四个百万”时代。另外,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成功并网发电,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
三是产业链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已建成相对完善的电力装备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了以东方电气、哈尔滨电气、上海电气、金风科技、隆基绿能、中国电气装备、特变电工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力装备企业,培育了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南京新型电力产业集群、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温州乐清电气集群等一批各具优势特色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电力装备行业作为工业经济主导性和基础性行业之一,今年开局良好,保持较快增长,对稳定工业经济发展起到较大支撑作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电力装备作为支撑能源转型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行业稳增长面临有利条件。一方面我国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将给电力装备行业发展带来强劲动能。2023年预计新增风电、光伏装机1.6亿千瓦,同比增长超33%;新开工建设一批水电、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国内电力装备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我国电力装备技术水平日益提升,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国际市场不断开拓。2022年,相关企业与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尼等“一带一路”国家签订了一批风电、光伏、水电项目,随着项目进入建设期,将带动一批电力装备“走出去”。
总的看,随着供给水平提升、需求潜力旺盛等两方面因素叠加,电力装备行业经济平稳运行具备坚实基础。
问: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于稳定工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能否介绍一下今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态势如何?下一步还将有何举措推动产业发展?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電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企业实力不断提升,行业应用持续深入,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达11.2%;包含光伏、锂电等在内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0.3万亿元,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达14.8%。
今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呈现持续恢复、结构向优的发展态势,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等产品产量稳步提升,产业运行中呈现出诸多亮点。一是投资保持高速增长。1—7月,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8%,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4个百分点,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4.1个百分点。二是生产效益逐步改善。1—7月,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763.2亿元,较一季度提高31.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3.5%,较一季度提升1.6个百分点。三是新兴增长点表现亮眼。“双碳”战略引领光伏等行业蓬勃发展,1—7月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276.6吉瓦,同比增长超过56%,包含硅片、电池、组件等在内的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324.7亿美元,光伏新增装机97.2吉瓦,同比增长158%。
但也要看到,电子信息制造业仍面临需求不振、预期转弱、增势放缓等挑战,保持行业稳定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编制了《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系统谋划两年期稳增长举措,下一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努力扩大有效需求。依托技术和产品形态创新,促进传统领域消费升级,培育壮大先进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增长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优化电子整机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光伏、锂电等国际产能和应用合作进程。
二是提升行业供给水平。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加强前瞻性产业布局。加快关键材料设备、工艺薄弱环节突破,优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布局,保障高质量产品供给。
三是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重点推进集群培育提升工作。通过举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推动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
四是优化产业政策环境。持续做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工作,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电子信息制造业投入,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企业水平。鼓励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计划,营造促进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问: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工业经济稳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问本次出台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有哪些亮点措施?
答:汽车行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当前,国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仍然存在,行业稳增长任务较为艰巨。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汽车行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金融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制定了《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突出抓好“三个统筹”,也就是统筹推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筹支持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两大市场主体消费、统筹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巩固拓展汽车行业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一是加强优质产品供给。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产品技术创新、配套设施完善、流通堵点疏解、营商环境优化,持续提升产品性能质量,改善用户体验,在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落实好新能源汽车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优惠政策,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和新能源汽车下乡,深入推进换电模式应用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
三是稳定燃油汽车消费。鼓励实施汽车限购地区增加年度购车指标,支持企业积极探索混合动力、低碳燃料等技术路线,加大高端化、定制化的房车、皮卡等产品供给,深挖细分市场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四是培育汽车出口优势。鼓励汽车企业加快研发和生产面向国际市场的汽车产品,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加强与航运企业、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为出口目的国人民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售后服务。研究建设行业服务平台、加强国内外低碳发展合作,为汽车企业海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问: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请问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工信部将如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答:新型储能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环节,其以新型电池等产品为本体,辅以电源管理芯片、电力电子模块、能量控制系统、热管理系统以及机械件等部分而组成。随着全球加强绿色低碳转型,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22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7.3吉瓦,同比增长200%,20余个百兆瓦级项目实现并网运行,是2021年的5倍。其中锂电池储能占总新增装机的97%,储能型锂电池产量突破100吉瓦时。同时,新型储能技术升级步伐加快,半固态锂电池、350安时以上大容量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加快量产步伐,先进储能电池产品循环寿命突破12000次。高压级联集成技术、模块化储能电柜集成技术、液冷储能解决方案等纷纷发布,有力支撑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
今年以来,相关产业持续向好态势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发展步伐,上半年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65%,光伏产品出口额达289亿美元;全国锂电池产量超过400吉瓦时,同比增长超过43%,其中储能型锂电池超过75吉瓦时。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下一步,我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型储能产品、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统筹布局。深入落实《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产品、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光储端信)融合发展,加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统筹规划,从供给侧和制造端提升产业水平。二是推动技术创新。持续实施《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引导产业有序发展,提升先进产品供给能力,统筹资源支持新型储能产品、光储融合项目等攻关突破,推动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产业韧性。持续实施《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推动上下游供需对接,支持新型储能电池拓展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四是加强安全保障。加快《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要求》等标准制修订,持续落实《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会同相关部门将锂电池有关强标检测纳入全国质量督察考核内容,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问:今年上半年,电力装备发展开局良好,《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方案》主要从哪些方面促进电力装备行业稳定增长?
答:当前,电力装备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部分关键零部件仍存在短板,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有待加强,个别领域产能过剩。《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方案》按照远近结合原则,围绕短期影响行业稳定增长的问题和长期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作用,依托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工作协调机制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加强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强化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作用,推动政策落地实施。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重大工程引领。引导装备制造企业提高供给质量,保障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发挥重大工程带动作用,鼓励工程建设运营单位加大创新装备采购力度,通过示范引领,加快电力装备创新发展。
二是加快装备推广应用。修订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电力装备纳入目录。组织实施能源领域首台(套)评定,支持在电力装备领域建设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验证平台,加快装备推广应用。
三是继续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加强国际合作,统筹推进海外工程建设,打造海外工程品牌,带动电力装备“走出去”。同时深化国际交流,加强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国际互认等。
四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推动电力装备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快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进电力装备领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推动电力装备高质量发展。
问: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工作方案》提出“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900万辆左右”的发展目标。请问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答: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率先确立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产销量逐年攀高,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与相关行业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也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4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强劲增长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工业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对于扩大消费、畅通循环、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貫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完善工作举措、加强部门协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升产品质量。支持开展动力电池、车用操作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等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开发更多生活娱乐、智能办公、自动驾驶等功能,更好满足消费者使用需求。
二是优化配套环境。适度加快国内重点矿产项目开发,加强国际矿产资源合作布局,保障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政策,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加强部门联合监管,构建绿色、循环产业生态。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优化完善汽车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开展汽车可靠性研究与评价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设立“中国品牌日”汽车品牌专场,培育和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构建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用好多双边合作机制及国际交流平台,在技术创新、标准法规、测试示范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问: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前7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请问如何看待当前工业经济形势?在出台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之后,接下来在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方面有哪些考虑?
答:今年以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稳增长、促升级、调结构、提质量、保安全,前7个月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恢复向好的发展态势。从生产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势突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将近50%。从投资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保持稳步扩张态势,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5%,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6%、13.9%。从外贸看,“新三样”出口强劲,出口额同比增长52.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从效益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5%,年初以来降幅呈逐月收窄态势,电气机械器材、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通用设备等行业利润两位数增长。
总的看,我国工业经济处于疫后固本培元期,生产恢复过程中有一些曲折,但依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态势没有改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完备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超大市场规模形成的发展优势,大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协同落实。加紧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同时持续做好政策研究储备。健全与制造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加强政策精准性、有效性。二是加快恢复扩大需求。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进供给端创新,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需求。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四五”专项规划统筹调度,推动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继续办好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推动具备条件的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引导企业因地制宜拓展国际市場,在巩固重点工业产品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出口潜力。三是加紧增强发展动能。联合金融机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谋划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系统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一批增长新引擎。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打造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