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
2023-10-30王岩
王岩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基础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需要初中地理教师不断探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指导,积极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大单元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又能夠对初中地理知识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使学生不断改变原来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加强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实现完整的地理认知体系的建构,进而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一)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越来越突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究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彰显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初中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响应新课标要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尽可能地在群体学习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大单元教学模式为初中地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方向,地理教师能够以多种教学引导方式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参与地理课堂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探究。
(二)拓展课堂教学模式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有利于拓展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工作时要不断丰富大单元主题活动设计,进而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教学活动,完成对地理知识的自主探索,实现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地理教师不断拓展课堂教学模式,而大单元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需求,不仅能够将相似、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增强地理教学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又能够使学生从碎片化的学习中脱离出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二、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地理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需要将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内容、具体教学方法、课后教学评价等进行整体性分析,并将其融入大单元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影响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如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能力等,尊重学生在地理大单元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适当删减和增添,既要保障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要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第二,主体性原则。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开展仍然需要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设计地理课程之前,教师需要总结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分析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哪些能力的提升,进而增强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同时,地理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自主性,如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教学任务、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
第三,渐进性原则。地理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要认识到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特性,不能一味追求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有层次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地理教学内容能够做到由简到难、由浅入深,进而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地理思想等基础能力得到培养,为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三、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改理念落实不明确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实不明确,尽管我国不断推动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但是在教育理念上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原有的教学重点作出了新的指示,将课程内容逐步淡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与能力,但是许多地理教师还没有从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中脱离出来,并没有根据新课程标准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而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模式单一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由于初中地理学科是中考的重要内容,导致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而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未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不仅很少与学生互动,而且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反馈,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长期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抵触心理,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改善这一状况,则会严重影响地理教学质量。
(三)理论与实践缺乏联系
理论与实践缺乏联系也是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因素,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只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以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但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育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价值,无法实现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地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许多内容需要实践的验证才能真正地展现其意义。同时,在中考的压力下,初中地理教师既要高效高质地完成教学大纲内容,又要实现地理课程的延伸,对地理教师而言具有较大难度,这也导致教师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材内容的讲解上,忽视了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系统化掌握。
四、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探究路径
(一)明确大单元主题
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地理大单元教学要明确大单元主题,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由于整体性是大单元教学开展的指导理念,为了实现单元的整体性,教师可以开展主题式教学,以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某一元素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进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同时,教师创设主题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地理知识,进而对地理知识有更完整、系统的理解,既能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深度。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海洋与陆地》这一单元时,教师要提前掌握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海陆的分布”和“海陆的变迁”两个部分。“海陆的分布”主要讲解了大洋、大陆的具体分布状况,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海陆的变迁”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教师则可以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首先,教师准备和发放地图资料和文字資料,引导学生对地图和文字资料进行查阅和总结;其次,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海陆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大陆漂移学说、板块运动学说等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通过单元主题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单元地理知识,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对单元知识内容有了整体认知。
(二)设计大单元活动
大单元活动设计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符合当前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大单元教学模式,需要设计大单元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全面掌握地理知识。每一节、每一单元的内容都有着相似的知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混乱,甚至产生错误的地理认知,所以,初中地理教师要从整体上设计单元活动,既要找到单元中的重点,又要凸显单元中的难点。初中地理教师要在课前将不同单元中的相似知识进行梳理,并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框架式整合或制作成思维导图,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以及新课标内容的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多样化的单元教学活动情境和单元活动内容,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更多学习的乐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地球》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动手类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由于《地球》这一单元的知识较为抽象,而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不大,许多学生刚开始接触和学习的时候,无法理解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不明白地球的运动为什么会产生特定的自然现象。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教学难点,教师设计演示活动,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去看待这一现象。
首先,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对地球自转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其次,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成多个活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要对地球运动的变化以及产生的相应地理现象进行记录;最后,学生演示完毕之后,小组成员阐述本次的演示行为和演示成果,并互相评价,然后将整个演示过程绘制成思维导图,系统化地理解地球运动与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
教师设计动手活动,并带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演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同时,学生能够在实际演示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形象化记忆与理解,形成地理思维。
(三)构建大单元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及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这表明初中地理教学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单纯开展理论教学是一种无效的教学行为。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积极构建大单元教学情境,创设多样化的地理情境,并将学生带入地理情境中,使学生以新的角度与思维去看待地理知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结合单元内容,如人文情境、生活化情境等,同时积极开展调研工作,保障大单元教学情境符合初中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单元教学情境的价值。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天气与气候》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不同的天气、气候等图片或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媒体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不同的气温、降水等对气候的影响,进而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由于本单元知识的讲解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在构建多媒体教学情境时要实现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对应,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地理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四)落实大单元评价
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地理大单元教学还需要积极落实大单元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评价更注重学生的成绩,导致评价内容单一、结果不准确,影响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掌握,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育人要求相背离。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意识到课堂评价的价值,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和落实多元评价。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将原有的教师单一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第二,过程性评价。转变原有的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单元学习成果、单元考试成绩等融入评价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评价主体、拓展评价内容、设置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实现大单元教学评价的落实。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教学,开展小组自评、互评、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次,教师可以将单元检测内容与课堂检测融入评价内容,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大单元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明确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从明确大单元主题、设计大单元活动、构建大单元教学情境以及落实大单元评价等多个角度落实大单元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元素之间的联系,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突破学习重难点,真正在脑海中构建大单元学习思维,为今后学习地理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