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理念下小学心理社团课程的实践路径

2023-10-30宋娟娟

天津教育·中 2023年9期
关键词:社团创设小学生

宋娟娟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极度不稳定的时期,一旦情绪波动过大,对待事情的反应就会很强烈,如遇到喜欢的东西会表现得很明显、受到挫折会消沉很久、自控力不足、自尊心和自主欲较强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很可能会伴随其终身发展,成为日常行为或习惯中挥之不去的人生烙印。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学生怎样生活就应该实施怎样的教育,一方面,阐述了陶行知认为学到老、活到老的积极思想,另一方面肯定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以及学生应该被个性培养的教育态度。在小学阶段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创设心理社团,服务于学生群体,既能实现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要求,也能使其具备更坚强的品性和自主的学习意识,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于启迪心灵,创设心理社团课程

(一)做学生情感的庇护所,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的本身是为了引导学生探寻正确之路,教育期间小学生出错无可厚非,但是在以往教育中,当遇到桀骜难驯或错误频繁的学生时,教师通常会通过大声斥责或请家长等途径加以解决,这样虽然能让教室得到片刻安宁,但多数家长在管束孩子时习惯采用强制性措施,所以不仅不能治本,还可能使错误根植更深,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性格、行为乃至人格。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心理社团应根植于此阶段学生的性格特征、个性差异等情况,设置启迪学生心灵的课程,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温和的态度,为学生拨开人生的迷雾,让其在循循善诱的良好环境中明白各种道理,健康茁壮地成长。

例如,关于心灵启迪课程的时间可以安排一周两节,主要编排在周一和周三,周一课程可以满足两个要点,一是为学生收心,使其尽快从周末的闲暇中回归学校;二是强化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消除其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涩感。周三课程同样可以满足两点,一是减轻学生学习期间的烦躁和疲劳,减少其负面情绪,使其在接下来的两天学习中顺利进入课程;二是培养学生与同学之间合作和交际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周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可以设置为帮助学生与人相处和展示自我,课程内容要尽可能立足于小学生爱玩、好奇心重以及自我表现欲强等特征,设置如心理教育类视频观看、学生小组内合作游戏、具备竞争性质的引导型游戏等,以多样的活动和趣味的形式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适应与人相处,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多人活动,改变不愿与人分享、学习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

周三的课程以学习心理知识、探索心理奥秘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心理知识,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使学生内心逐渐变得强大和坚韧,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课程内容可以对应设置为学会认识情绪、管理情绪和感受情感;通过画画或涂鸦疗养性子;通过自我学习或职业规划的制定实现对自我的探索等,内容要契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避免学生感到困惑,从而产生排斥心理。

心理社团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在上课时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信任的眼光与灿烂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只有社团氛围轻松且愉快,学生才能真正沉浸其中。当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积极或学生之间发生矛盾等情况时,教师要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为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小学生“雪中送炭”。

(二)做学生健全身心的楷模,引导学生正确前行

人性的多样化特征决定了不同家庭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差异,这些个性差异有利有弊,却是学生人生未来发展的潜在标识和导航。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和行为上的习惯尚未镌刻至骨血,此时重视学生正确心理认知及优良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还能于学生心中树立一面集自主、自强、自立、創新、发展等为一体的成长旗帜,让学生的每一步前行都有积极且正确的标识作为引导。

在创设心理社团课程时,为了进一步渗透优良心理认知及行为,教师要打造一个积极、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如将教室粉刷成学生喜欢的颜色,以提升学生学习和休息的舒适度,也可以在教室墙壁张贴具备生活化基础的彩绘,如学生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听课时专心致志、在劝解打架的同学等,以极具正能量的行为和表现让学生感受到昂扬的生命力和不屈的人生态度,为接下来社团课程的开展储备一种使人向上的内在力量。作为学生心理认知及行为的归引者,教师要切实完善学校心理社团系统,制定相应的教育准则及明确的教育目标,其中教育目标可以小到某堂课教学,大到某学期教学,总之,要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时刻与优良心理共行,并在其引导下收获终身受益的美好品质。

课程要全面深刻地遵循心理教育标准,以便每一次课程的完结都能使学生在了解自身、接纳自身、认识他人、理解他人方面得到提升,在明白学习、兴趣与理想建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方面有所感悟,在了解自身学习状态及自身优势与不足方面有所进益。另外,社团课程还应包括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外界质疑、勇于接受他人批评的能力,与同学、朋友、家人相处时学会宽容、学会关心和照顾他人的品质等内容,以使其更好地融入社团、融入家庭、融入社会,做一个与新时代携手同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创设多样化的课程形式,提升心理教育价值

(一)注重心理课程培养环境,陪伴学生心灵成长

心理教学的课程内容不能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该由课堂逐渐扩展至校园,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良性心理氛围的督促,在不知不觉中受其熏陶,实现心灵的呵护与疗养。同时,教师应注重社团课程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心理健康常识及一些自我调整方法,使其更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首先,学校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情绪缓解和健康熏陶作用的校园心理疗养课程,如由心理社团建立的校园广播站,每日由不同的班级轮流广播,播放一些促进学生心灵启迪或深化人生感悟的心灵美文,以锻炼学生良好的口才,深化和巩固相关心理知识。其次,学校可以从各个班级出发,挑选出积极性较强的学生作为广播站嘉宾,与心理社团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目前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心得,以及寻找快乐和消除烦恼的办法,为其他学生提供快乐的借鉴依据,促进学生各种心理认知的升华。最后,学校可以邀请高资历心理教育老师做客广播站,普及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譬如,如何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如何保持好情绪、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等,使全校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

教师还可以每日设置一节烦恼解决课,即在校园中设置一个“烦恼信箱”,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烦恼和难题投递“烦恼信箱”,由学校心理社团小组在课堂上与教师共同读信并回复,一方面,能够减少学校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另一方面,可以让社团学生在解答他人的烦恼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心理认识和健康行为。另外,社团可以设置“心灵沉寂课”,让学生以文章写作或自身优缺点的阐述等方式,进一步认识和突破自己,以更理智的态度对待目前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的各种挫折。

(二)针对性组织社团课程,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格

要想学生拥有坚强的心理意志和品格,只有认知上的教育还不够,对此,社团课程创建过程中,教师要顺应社团学生实际心理情况,举办相应的活动,帮助学生踏出改变心理缺陷的第一步,将教师所传授的心理知识以及自己在群体中习得的优良意识和行为习惯切实展现出来,实现由抽象认知到具象行动的重大转变。

首先,教师可以以周为单位,在社团内开设各种心理类课程,如个人特长表演、心理健康知识比赛、与心理有关的话剧或角色表演、面向全校进行健康心理知识宣传等,这些活动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健康知识的理解,二来可以推动学生学以致用,当学生为他人宣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时,能够充分掌握自己角色的作用及意义,明白“以身作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道理。

其次,课程中可以定期添加一些心理交流活动,并按照活动内容对应创设主题,以明确活动目标,使每次活动都能行之有效。例如,创设以“如何与他人相处”为主题的心理活动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在统一意见后书写下来,其间出现意见分歧时也要及时寻求其他同学或教师的帮助,助力自己突破心理难关,更顺畅地走在完善自我的成长道路上。同时,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查阅和分析学生的笔记,并整合所有信息,给予学生认可和支持的同时,对其中的错误或不足进行反馈,以举例或提醒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激发灵感,找到思维禁锢的根源。

最后,由于小学生会存在明显的恋家倾向,尤其是新开学阶段,那么,教师可以创设以“避免恋家”为主题的心理活动,来改善学生的焦虑情绪,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相对独立的人格,更加健康地成长。

三、完善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整合教学人员,保证心理教育质量

心理社团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助人改善、助人成长的目标,必须予以重视的就是社团组成人员本身,如果教育团队在教育理念、心理素质及心理知识上存在缺漏,那么社团的课程及活动开展得再多,也无法真正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首先,心理社团的组建要立足于受教群体为小学生,受教内容既要满足学生在学校的应用,也要适应社会的大环境,所以在吸纳人员时,不仅要考核其是否具备爱心、善心和耐心,还要衡量其对心理教育及心理知识是否拥有全面、深刻且独到的理解,能否在教育时做到不狭隘、有分寸、懂发展、能创新,真正意义上带领心理社团和谐发展。

其次,社团要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对社团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解决,同时要对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和服务热情进行评估和调动,对一些状态不好的教育者,要及时开导。社团内部还要借助节日、活动等途径促进人员的交流与互动,加强内部理解,从而有效提升社团的凝聚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心理社团教育成员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人员在聆听、讲学、理解、共情、反馈以及优质课程创设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而推动心理社团师资力量更专业、高效。同时,学校可以从校外邀请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育儿专家等来校演讲,全面充实对心理社团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传授更好的师生相处办法,以缓解团队教育压力,弥补教育的不足。

(二)拓展课程教育方式,帮助学生优质发展

心理社团的建立可以为小学生拂去人生的阴霾,使其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为了保证社团与时俱进、繁荣发展,教师在展开社团课程时,要积极探寻更有用的教育形式及内容,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除了创设校内心理社团课程,教师还应重视社会中的心理社团实践课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例如,在教学完“突破自己”的话题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件社会上常见但自己不敢做的事,或改变一个不良习惯。又如,在教学完“学会忍耐”的话题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中听父母唠叨时不反驳,做作业时不为外界噪音所扰。

除了学生层面,教师还可以从教育层面出发,利用周末或节日时间,带领学生下乡体验贫困学生家庭的生活环境,感受其在困境下仍然勇往直前的毅力,以及淳朴真挚的待人情谊,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生活,感悟生活的基础上,明白人与人之间真挚相处的美好,懂得在困境下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生存真理,获得直击心灵的启迪,从而为其正确心理认知的建立及心理行为的形成奠定基础。为了保证心理社团的发展与新时代同行,保证学生所接受的心理教育符合社会需求,社团还可以通过专属网站收集对小学心理社团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或者通过论坛、博客等创设心灵问答,接受更多教育同仁和社会人士的反馈,助力社团建设更完善,使学生获得更优质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不少小学生存在很明显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在小学期间就针对性地创设社团加以纠正和引导,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还能使其在为人处世及学习上越来越得心应手。基于生活教育而创设的小学生心理社团教育课程,要着眼于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切实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除了帮助学生摆脱目前不良的心理认知及行为,还要调动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紧跟教育步伐,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积极改正,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同时,相关心理教师也要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探寻有利于提升社团心理课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契机和条件。

猜你喜欢

社团创设小学生
缤纷社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我是小学生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