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023-10-30张姝婷

天津教育·中 2023年9期
关键词:法治创设道德

张姝婷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着很多人生道理、规章制度、行为规则等,教师在讲述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发挥课程“立德树人”的优势和价值,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情境教学的特征

(一)形象性特征

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无味、枯燥”,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听教师“讲大道理”,无法全神贯注地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能够将学生心目中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地展示出来,将文字用更新颖、丰富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教材知识中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内涵,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更生动、充满活力,引领学生积极、专注地参与课程活动。由此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具备较强的形象性特征,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实践,都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有趣的氛围,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知识、获取技能,真正内化理论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

(二)情感体验性特征

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将教材知识、学生、教师关联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很难实现“教”和“学”之间的互动,也无法使教材知识相互关联,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思索和学习的状态。而情境教学的形式能够让情感作为连接教材知识、学生和教师的纽带,学生融入情感去思考教材中的案例和理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则、体会友谊和生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境教学具备较强的情感体验性特征,让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深入学生内心,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

(三)主体参与性特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够收获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还能够从中了解社会生活中必备的素养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能够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相互统一,让价值观塑造贯穿于知识讲解,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通过营造情境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关联生活情境来理解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由此可见,情境教学具备较强的主体参与性特征,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演讲者”,而是转变为学生的“听众”,打造一种师生互动的教育形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升华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生成性特征

情境教学具备较强的生成性特征,以“思”为教学导向,引发学生深度探究,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理解。初中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理论性较强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只能被动记忆,无法深层次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而创设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的形式,能够将现实生活作为教学前提,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和认知中形成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促使学生身心全面成长。同时,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动态生成理论知识,引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质量。另外,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情境类型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需要围绕学科素养来优化,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创新。

二、当前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导向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思索和学习”,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待增强,依然是被动地参与情境、探索知识,不利于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在创设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期间,依然将自身视为主导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探索知识,情境创设过程不够灵活新颖,学生无法真正融入教学情境,不利于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同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中,学生缺乏独立表达观点的机会和平台,潜意识里认为教师的结论是权威的,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

另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境教学中,教师应将现实案例与课堂教学相关联,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情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依然围绕教材来创设情境,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将教材中的知识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展示,认为这就是情境教学,存在过度依赖教材的问题,根本无法体现情境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同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师要适当整合教材内容,引入一些新素材和时政热点,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情境教学期间,为了节省备课时间,教师依然选择一些陈旧的素材,无法提高學生的专注度,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三、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通过情境教学,渗透德育理念

基于新课标背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塑造品质、培育情感价值观”作为导向,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挖掘教材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无形中渗透德育理念,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积极的情感价值观。

1.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教师要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学生在情感思想方面得到启示,提升学生的学科素质和道德修养。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设定问题,引发学生探究,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情感态度,启发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的道德践行现状,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的德育作用。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爱在家人间”板块教学中,教学主题为“亲情”,教师可以以此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一个家人来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写出家人的鞋码、身高、生日、体重、喜欢的运动项目、喜欢的饮食等。通过这个任务的设定,能够让更多学生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家人的关心较少,甚至不知道家人的具体身高、饮食习惯、体重等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多关心家人,感知亲情的重要意义,能够在生活中感悟亲情、珍惜亲情,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德育的相互渗透,让学生获得理想化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

2.利用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利用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之前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实感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质量。在创设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和情境点展开讨论,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答问题,从中获得感悟,积极发表自己的独特观点,提升是非辨析能力。教师要保证情境问题的启发性,拓展学生的学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让家更美好”板块教学中,在讲解“怎样充当家庭黏合剂”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小别离》电视剧片段,鼓励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电视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充当家庭黏合剂的?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和自身经验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学生在生活中成为一个懂得为家人付出的人,获得综合化成长。

3.营造融洽的教育氛围,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打造一个融洽的教育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渗透德育理念。教师不仅要以“教书匠”的角色开展教学活动,还要以合作者的角色来引导学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问题和心理困惑,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更专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打造一种“亲、信、和”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和朋友在一起”板块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自己上学时候的照片,摆脱以往刻板的讲课形象,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朋友圈,了解真实的自己,这样学生才会拥有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同时,教师可以关联教材知识,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与朋友之间的趣事,让学生感知友谊的重要性,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互帮互助,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结合学生特点,优化教学情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想体现教学情境的价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素材、设定教学模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质量。

1.立足生活创设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

杜威曾经提到,“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实质上是在学习一些间接经验,但是这些间接经验一定要和学生已有直接经验相互融合”。同样,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直接经验来阐述理论知识,立足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积累更多的知识技能。在正式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之前,教师要全面分析教材内容,认真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从中提炼优质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情境活动中的主体对象,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中拥有积极情绪,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依法履行义务”板块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几张图片,图片内容包括“扫码支付”“共享单车乱停放”“交通规则”等,让学生联系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展开讨论,思考应该如何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具备权利意识的同时,要拥有积极、正确的义务观念。

2.结合时政选择情境素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想体现教学情境的价值和优势,教师要结合时政来选择情境素材,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构建主义角度层面来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经驗,并且这些知识经验是通过多途径获得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而是能够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因此,教师在选择情境素材时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是要选择一些时政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获取多元信息,提升综合素质。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公民基本义务”板块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新疆棉花”作为情境素材,为学生播放我国“外交天团”在该事件中的发言视频,以增强学生的时政意识、责任意识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另外,当前学生正处于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善于在网络平台中获取更多的优质素材,也可以下载一些优质音频、图片、动画等,为学生打造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培育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价值观。

四、结语

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造真实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律的内涵,增强其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使其对社会、自身和他人拥有更负责任的态度。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给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指导,塑造学生积极的品质,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增强法治意识,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成果。

猜你喜欢

法治创设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