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育家精神
2023-10-30王烽
王烽
“教育家”是一个很特殊的称谓。有人年纪轻轻就能成为画家、歌唱家,科学家也可以用批量来统计,唯独教育家凤毛麟角。成为教育家的门槛非常高,要么需要官方冠名、推广,要么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后才能得到学界公认。成为教育家,需要有系统的、影响后世的教育理念或学说,或以卓越的教育实践为条件。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平民教育实践,蔡元培的“五育”思想和推进中国教育民主化改革等实践,都塑造了时代,跨越了时代。
虽然教育家的形象崇高得有些遥不可及,但“教育家精神”却一直照耀众多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生涯。正如人们习惯用“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来概括优秀企业家群体富有冒险精神、担当意识、成功意识和资源组织能力的共同特质,“教育家精神”也可以用来描述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群体特质,教育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普通教育工作者距离“教育家精神”并不遥远。如果用最少的词汇描述“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我愿意用以下几个。
一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基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是面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纷扰冷静观察、把握大势的理性精神。家国情怀把个人发展、家庭兴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理想统一起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崇高使命感和源源不竭的动力。20世纪10~20年代,晏阳初等发起平民教育运动,以教育改造中国人、中国社会,实践教育救国的理想;百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望于教育培养时代新人,更需要教师厚植家国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呵护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于教育者来说,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尊重,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不一样的人,尊重他的发展权利。当今教育界,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致使指标、绩效、成绩、任务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桎梏,教育不再是“田园牧歌”而成为赤裸裸的利益链下激烈的角斗场,教育的异化导致学生片面、畸形发展。教育者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对人文精神有执着的坚守,竭尽所能排除干扰和诱惑,用理解、尊重和关爱培育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成人的臂膀为身边的学生撑起一片清朗的天空。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报告中指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团结并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共同承担责任。在人文主义教育者的引导和熏陶下,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的时代新人,承担起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任。
三是儿童立场。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哪怕饱经成人世界的沧桑、无奈,也能够以一颗童心对待学生。他们能够从儿童立场、儿童视角出发,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和美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同频共振。作为理论体系的教育学,是从研究儿童开始的,没有儿童的教育不是教育,忽视儿童立场的教师不是真正的教育者。要理解儿童,他们有坚强的自我、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都无比正常、充满正义。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发展潜能,未来都有无限可能。“天生我材必有用”,要避免用一种尺度衡量学生、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尊重、开发每个孩子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明白学习和生活的动力源泉在于自己,而不是一味迎合成人的期望和无穷无尽的任务。
四是教育信仰。真正的教育者把教育作为一种信仰,把教育工作看成一场修行。马克斯·韦伯指出,“天职观的概念给所有的职业都带上神圣的光环,赋予职业超越功利的意义。人们不再把职业仅仅当作一个饭碗、一种谋生的手段、一種权宜之计”。当然,具有“天职观”的人也不会因为谋生需要而对外在的诱惑和压力妥协,损伤自己的职业操守。从事教育工作从来不会一帆风顺,而真正的教育者把所有的挫折都当作考验,当作修炼自己的契机,在教育工作中领悟社会、领悟人生,不断向精神的高峰攀登。对教育的信仰支撑一个人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情感,支撑教育者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矢志不渝。
“教育家精神”并不高远,更不神秘,它是一种素养、一种境界,更现实一点讲,它也是一种底色、一种态度,体现在教育工作的细节当中。“教育家精神”从来不是只在顺境中适用的,越是在逆境中越体现出它的价值。
(编辑 谢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