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师的人民性及其实现
2023-10-30石中英
石中英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对广大教师有一个新的称谓—“人民教师”。笔者作为一名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入职的教师,几十年来每每听到这个称谓,内心都会感到非常光荣,但同时心中也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把广大教师称为“人民教师”?这个词汇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含义?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今天,如何重新认识和实现人民教师的“人民性”?这个问题值得今天的教师们共同思考。
历史上,无论中外,教师的地位都不算高。古希腊称教师为“教仆”,意思是陪伴儿童成长的“仆人”,一般是由有文化的奴隶充任。中国古代虽然提出“师道尊严”的主张,甚至将“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但事实上教师地位并不高。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所批评的“贱师”“耻师”现象在历史上常有发生。近代以来,由于公共教育的普及,教师的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逐渐被作为专业人员看待。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教师也只是资本的雇佣劳动者,与广大工人阶级一样,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教育工作的性质和广大教师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工作不单单是为了助力儿童个体的发展,而且被赋予了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使命。从那时开始,教师被称为“人民教师”。这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教师称谓,简明扼要地表达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教师职业政治性质和专业价值取向的认识与要求。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的教育思想传入我国,教师的政治立场以及“为谁而教”的价值取向问题开始受到关注,陆续出现了“革命的教育工作者”“进步的教育工作者”“无产阶级的教育工作者”等提法,以区分教师队伍中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他们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艰苦的工作”。这是我国较早的关于“人民教育家”“人民教师”的提法,与“人民科学家”“人民艺术家”等提法一同出现,表达了孕育中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对广大文化、教育、科技、医务、新闻等工作者的政治立场和价值期待,其核心标准就是“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策的实施和1951年新学制的颁布,教育的人民性逐渐突出,“教育向工农开门”成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人民教师”也正式成为对新中国教师队伍的统称,为新中国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价值方向。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也持续开展了“如何做一名人民教师”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人民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态度等各方面的要求,提出“人民教师要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人民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人民教师要投身到扫除文盲的伟大斗争中去”“人民教師要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人民教师要有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等等。这些观点极大丰富了新中国对人民教师的认识,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从此之后,“人民教师”就成为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伟大进程中对广大教师的政治期许和价值要求,也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类型教师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的一个总概括和总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处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和冲刺阶段。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任务一方面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教师深刻领会“人民教师”的时代内涵和根本要求,充分实现人民教师的“人民性”,对于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教师必须自觉强化自身作为“人民教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深刻思考“为何而教”“为谁而教”的问题;必须着眼于加速演化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使命;必须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师德师风修养,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争做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行家里手;必须结合实际工作深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必须自觉融入教育集体当中,做教育集体的积极建设者,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自强不息,团结奋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编辑 谢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