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英语阅读课堂构建

2023-10-30周丽萍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共生

【摘 要】“共生”阅读课堂基于生态学理念,以整体关联、动态交融、多元开放、生命在场为维度,其设计思路为:首先在整体透视中,寻找文本内涵的精神种子,明确核心任务,而后历经“知他人—知自己—知世界”三重境界;在万物关联中,关注转折、分析人物,理解文本意义;在情思互促中,深度对话、对接经历,生成移情体验;在能量转化中,勾画图景、回应任务,表达自我意义。“共生”英语阅读课堂旨在通过关注阅读教学中的诸元共生,实现文本内蕴对于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

【关键词】共生;英语阅读课堂;生命成长;《秘密花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7-0071-07

【作者简介】周丽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江苏宜兴,214299)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

一、“共生”概念的提出

共生的概念源于生态学领域,强调生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随着其内涵的不断发展,“共生”已从学科领域的概念发展成为一种观念、哲理和文化。如果用“共生”视角透视教育,我们就会发现,教育也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之间需要和谐互动、共同发展。“共生”阅读课堂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活动诸多要素的交互,实现知识内蕴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将学科中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在师生情理的交融、心灵的接纳、智慧的碰撞、视域的融合中,追求发展过程,塑造完美人格。

二、“共生”英语阅读课堂构建维度

共生思想的根源主要是过程哲学,过程哲学的基本原则即实体的构成性正是其本体,它的存在就是一种关联的形成性、合生性、联结性。[1]从共生哲学的视角看,阅读教学要处理阅读活动中的各要素,师生、生生、主体与文本、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输入与输出等种种关系均需要协调共生。[2]基于此,笔者将以下四点作为“共生”英语阅读课堂的构建维度。

(一)整体关联

共生哲学强调整体性和相互关联。“共生”阅读课堂微生态中的任何一个因子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处在与其他因子的联系之中。“共生”阅读课堂要把握好以下三种关联,一是文本内部的关联。阅读文本作为一个整体,需要体裁、结构、配图、内容、修辞等共同作用,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二是学生与文本的关联。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过程就是将读者的已知经验和文本内容建立关联,从而建构意义的过程。三是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要寻找阅读与生活的联结点,发生共情迁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动态交融

共生理念认为世间万物都处于融合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和谐的氛围中彼此润泽、共荣互促。“共生”阅读教学的推进是由师生通过讨论、质疑、启发、对话、反思等活动共同完成的,教师要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其一,在讨论和探究环节不仅要注重生生之间观点的相互启发,还要重视学生的回答对教师的触发,使作者、文本、学生、教师之间智慧交融。其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个人经历去触摸作者隐含在文字里的思想,使阅读教学内容以及各种信息在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使学生的自我经验与文本意义交融。

(三)多元开放

大自然是开放的生态系统,生物的吞吸吐纳和能量转换维持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文本也是一个开放的意义系统,“共生”阅读课堂上,师生都处于开放的状态,在个体交流中,实现课堂上能量的传递和转换。教师应注重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转化和共生,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多元观点。同时,教师要能找到师生进一步对话的支点,引领学生从认知领域走向综合视野。如此,每位学生作为微生态中的一个因子,都能参与能量的交换流通,展现思想争鸣,建构多元意义。

(四)生命在场

阅读是将文本内涵的“精神种子”发育成为个体的思想、智慧和美德的过程。共生教育理念强调如何将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3]所以,在阅读中教师要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与文本意义相遇,使学生在自我观照中,像大树一样从阅读课堂中汲取养分、蓬勃生长,成为一个思维辩证、精神丰富、心灵自由的人。

三、“共生”英语阅读课堂的设计思路

“共生”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整体透视中寻找文本内涵的“精神种子”,明确核心任务,而后历经“知他人—知自己—知世界”三重境界。(见图1)即基于万物关联,了解故事內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本意义;在情思互促中,与文本深度对话,反思观照自我,形成移情体验;在能量转化中,从输入到输出,建构并表达个人意义,润泽生命成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共生”英语阅读课堂凸显整体关联、动态交融、多元开放、生命在场的特点。

四、“共生”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实践

本文的执教语篇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黑布林英语”阅读《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属于简写本。该小说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最负盛名的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故事内容是:玛丽因一场霍乱变成孤儿,住进表叔庄园,她和表兄科林都身体虚弱、性格孤僻,在女仆的弟弟迪肯的帮助下,他们使庄园的秘密花园复活,同时也使自己重获健康和快乐。

(一)整体透视:明确核心任务

“共生”阅读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到作品“此时”的状态,而是要求读者回到作者的创作原点来审视作品,把自身放在作者的背景立场上来观照作品。因此,教师应基于整体观,透视作品的前世今生,以慧眼发掘作品的内涵,并赋予核心任务,引领学生探索价值意义。

【教学片段1】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作者生平介绍(见图2),让学生找出作者和主人公的关联点,完成表格(见表1)。从表中可知,主人公身上投射了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子:作者和主人公都出生在英国,幼年失去父母,花园是作者和主人公心中共同的圣地。教师提问引思:“What made the author write the book?”作者将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寄予主人公本身,借主人公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花园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作者和主人公,连接着现实和文学艺术。

接着,让学生阅读创作背景,20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主张“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者伯内特的创作灵感源于他在纽约布置的“带围墙的花园”。教师让学生先行思考,暂不予回答:“Why did the author name the book The Secret Garden instead of The Beautiful Garden?”作者的思想倾向奠定了她创作主题的基调,所以秘密花园的诸多“神秘”之处,正是本节课要探究的内涵。

随即教师引入《纽约时报》对该书的评论“This is a novel with the magic of the supreme good.”(这是一本至善的心灵魔法的小说),以及《时代周刊》对该书的评论“This is a story about the magic of nature and the beauty of the human heart.”(这是一个关于大自然魔法和人类美好心灵的故事)。由此,教师以“魔法”为阅读悬念,提出本课的核心任务——请用自己的语言,解密《秘密花园》之“魔法”。

(二)知他人:万物关联——理解文本意义

“共生”阅读的第一步需走进故事内容,理解文本意义。情节和人物是小说的基本元素,教师要以整体观和动态观,引导学生对两者进行把握和分析。为后续从文本意义上升到自我意义,从输入过渡到输出作铺垫。

1.梳理情节脉络,关注故事转折

“共生”理念体现了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万事万物总在“变”的因子影响下动态发展,而情节转折点就是促变的关键。所以,教师除了需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一般性的篇章建构模式之外,更需关注故事的转折点。

【教学片段2】

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出此故事的篇章建构为“开端—转折点—高潮—结局”。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What i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text? ”师生将目光共同锁定故事的转折点——知更鸟Robin的出现。此时,教师呈现文本插图(见图3)。犹如神灵派来的人间天使,知更鸟成为玛丽第一个朋友,冥冥之中像是和玛丽有着心灵感应,指引她找到花园的钥匙,开启花园大门。教师追问:“Why does Mary choose Robin to be her first friend? Why does the writer make a bird guide Mary to a new world?” Robin是一只鸟,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作者之所以要赋予鸟灵性,让它成为玛丽的第一个朋友走进她封闭的内心,指引她到达秘密花园,成为故事转折点,正是暗喻了自然界的神奇和力量。

2.注重相互关联,分析人物形象

“共生”理念强调万事万物是彼此关联、动态发展的。故事常以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一方面人存在于社会,人物的性格形成必然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人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是其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同时,人物性格不是固化不变的,小说人物往往随着情节发展逐渐成长。对于文中三大主人公玛丽、迪肯和科林,教师引领学生用动态发展观对其进行各有侧重的分析。

【教学片段3】

关注社会环境对玛丽性格产生的影响——玛丽原本家境优裕,但父母忙于公务和社交,对她无暇陪伴,导致她孤僻乖张。教师就此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Mary? What makes Mary become such a girl?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玛丽因缺乏和父母亲之间的沟通和陪伴而变得冷漠自私。玛丽在父母双亡后,被带到英国姑父家居住,善良的小女佣玛莎、慈祥的园艺工人、热爱大自然的迪肯走进了玛丽的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积极乐观、乐于助人的孩子。教师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Mary? What makes Mary become a new girl?”她从身边的朋友身上,感受到了友谊和关爱,并且将之传递。

次主人公迪肯与自然为伴,与动物为友,健康阳光。教师呈现肯迪与动物相伴的插图(见图4),引领学生从他身边的动物入手,进行侧面分析。当迪肯和玛丽第一次见面,他就向玛丽介绍身边小动物的名字,同时也把玛丽介绍给他们。他和科林首次见面时,带去了新出生的小羊羔和漂亮的小狐貍。教师提问:“Why does Dickon give names for his fox and crow? Why does he introduce Mary to them? Why does Dickon first see Colin with the new-born lamb? What is Dickon like? ”在迪肯眼里,这些小动物已成为他生活中朋友和家人,他尊重并热爱他们。他虽出身农家,却精神富足。

对于庄园小主人科林,教师从他前后代表性语言的变化解析其成长过程。在科林没进入秘密花园时,说了四次“I’m going to die”,进入秘密花园之后,他的口头禅变成“I’m going to live forever and ever”。教师提问:“What kind of person is Colin according to his different words?”从科林标志性语言的变化,可以推断他从悲观少年蜕变成了阳光男孩。教师追问:“What caused him to change greatly? ”师生交流观点:“外因是友谊的力量和自然界的感染力,内因是科林战胜了自己,树立了热爱生活的信念。”

在分析了三位主人公后,教师再问:“What made Dickon different from Mary and Colin? ”学生在比较中领悟——玛丽和科林虽生活富足,但远离自然界,封闭在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中,而农家子弟迪肯热爱大自然,心胸宽阔,所以物质的充裕并不能填补精神的空缺。

(三)知自己:情思互促——生成移情体验

“知自己”是一种移情体验。移情体验是读者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对文本所展现的意义世界的深层领悟,从而产生某种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般的替代性情绪体验。[4]移情体验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达到了物我交融、情感共生的境界。

1.发现文本留白,实现深度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深度对话是“共生”阅读课堂的特点之一,要求教师关注文本的留白点和缝隙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体会“我”与“他”的情感交融。

【教学片段4】

故事结尾是科林和父亲在秘密花园久别重逢,其实应有千言万语向对方倾诉,但文中父子只有一个话轮。教师播放了一段电影剪辑视频,秘密花园中花草茂盛,飞鸟走兽穿行其间,一派和谐。背景音乐响起,父子俩在花园意外相逢,彼此眼含热泪。之后,父亲微笑地轻捧科林的脸,两人激动相拥。(见图5)教师将画面暂停,提问:“If you were Colin or father, what would you say to the other? ”教师找到文本留白,让学生与文中角色在对话中补白。比如,科林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谁是给予他最大帮助的人?他前后心境有何变化?作为父亲,当他看到容光焕发的儿子和生机盎然的花园时,有何感想?他是否准备开启新的生活?讨论之后,教师以定格的大屏幕为背景,要求学生创编父子俩别后重逢的对话,并上台表演,以“我”的视角与文本深度对话。

2.对接切身经历,产生共情迁移

“共生”阅读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以“此在”的自我去体验“彼在”的境遇,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精神相通。

【教学片段5】

文中三个主人公是学生的同龄人,在他们身上的不同阶段投射着学生自己的影子。据此,教师提问:“Which main character is similar to you? Can you share your experiences with us?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继续追问:“How do they inspire you? Do you have new ways to solve your problems?”教师寻找“文本—生活”的对接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主人公共情,产生情感和思维迁移,并直面自己内心的困惑,从主人公的身上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以此感悟作品精神内涵,重塑人生价值观念。

(四)知世界:能量转化——表达自我意义

当阅读教学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文本才能获得新生,文本中的一切精神给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吸收内化,才能真正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5]“知世界”是输出自我意义的过程,学生可据此感受生命的意蕴和情調,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1.建构自我意义,勾画生动图景

“共生”阅读课堂就是一幅知识与经验交融、理智与情感互动、师生心灵碰撞、学习过程与学生成长意义关联的生动图景。课堂的画面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知识理解产生的丰富想象和生动表征的一种学习状态,是学生理解新知识、加工新知识并获得知识意义的学习过程。[6]

【教学片段6】

标题常常是作品内涵的提炼,深刻解读标题可以让学生实现从文本意义的理解到自我意义的生成。为此,教师呈现《秘密花园》的标题和配图(见图6),引领学生回应课前悬而未决的问题:“Why did  the author name the book The Secret Garden instead of The Beautiful Garden ? ”经过师生、生生思想碰撞和交融,生成以下观点。首先,在文中,玛丽经过多次探寻才找到花园的钥匙,开启花园之门,所以文中的花园是一个秘密的存在。同时,“秘密”也指花园是庄园男主人心中伤痛的隐秘之地。其次,秘密花园还指它拥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能疗愈文中孩子们的心灵。另外,它隐喻了人的精神家园,之所以选用“秘密”二字,暗指它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灵的角落,需要我们自己去找到它、呵护它。教师进而追问:“How many gardens can you see in the book? What are they like?”经由前期铺垫,学生的思维不断爬坡:从看到文中描写的一座秘密花园,引申到三座秘密花园,即“紧闭的秘密花园、打开的秘密花园以及心中的秘密花园”,内心封闭的人永远只能徘徊在紧闭的秘密花园大门之外,拥有开放思想和悦纳心灵的人才会打开秘密花园之门,秘密花园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它更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它是我们的避风港、能量站。

2.回应核心任务,形成个性表达

如果说理解是一种接纳的过程,那么表达就是一种传达的过程。“理解”与“表达”代表输入和输出,应平衡共生。表达是心灵的产物,是通过语言、文字、肢体等把内心体验口头化、书面化、行为化的过程,是揭示人的内心情感和意义世界的一种手段。

【教学片段7】

秘密花园像一个魔力磁场,吸引每个孩子前往探索;它像一方净土,涤荡着每个人的心灵和精神;它又像一个世外桃源,展现了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至此,教师需引导学生解决核心任务:请用自己的语言,解码秘密花园之“魔法”。此故事结尾多次出现magic,为了激发学生灵感,教师让学生一起朗读文中句子“There is magic in the secret garden. Magic is in me. Magic is in all of us. I can walk! The magic worked!”教师提供半开放的语言表达支架,可供有需要的学生辅助表达:The Secret Garden is a magic book.Its theme i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cause in the boo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fter reading this book,I thin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阐释本书内涵及表达自己的感受,如Nature,Love,Friendship,Open attitude,Positive thinking等。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突破语言形式的束缚,可采用英语小诗,或简笔画配文字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学生在个性化的表达中开启对生命的觉知,在思想上成为自觉的主体,形成智慧理性的生命意识,发现并体验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共生”理念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也是思维创新。“共生”阅读课堂,打开了生命的广角,呈现了未来课堂的一种价值取向,旨在促进学生和谐持续发展,培养健康、自由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3:384.

[2]黄厚江.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3.

[4]唐明,李松林.聚焦意义建构的语文深度阅读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20(5):60-65.

[5]蔺吉敏.高中语文阅读“生态课堂”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6]郭元祥.论深度教学:缘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1-11.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与毒液共生
兵器 多元共生
返璞归真,追寻“生态体育”教学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