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的学术写作:理论、研究和实践》述评

2023-10-30潘晓笛伍雅澜李茜

科学咨询 2023年17期
关键词:写作者学术文献

潘晓笛,伍雅澜,李茜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24)

基于文献来开展写作(writing using sources)是学术写作的重要组成。在学术写作中,写作者围绕文献,采用辨识、定位、评估等方式来寻找和理解文献,通过直接引用、释义、归纳、概括等引用形式把文献的内容及文本引入到写作中来,与前人研究互动,建立相关学术网络。其中,在学术写作中融入文献思想和文本的现象被称为文献使用,在文献使用中标出文献来源的现象被称为文献引用。近年来,基于阅读文本的写作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文献使用和文献引用现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就理论发展来看,对基于文献的写作尤其是文献使用现象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学者以认知视角为指导研究了写作者的行为和文本特征。随着社会文化视角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基于文献的写作中的社会文化特征,并思考如何在学术写作教育中引导写作者关注学术写作的社会文化属性。在此背景下,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Rosemary Wette教授推出了《基于文献的学术写作:理论、实践》(后简称《基于文献的学术写作》)一书。该书从社会文化视角全面梳理了基于文献的学术领域的发展脉络,提出了文献使用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是我国学者了解该领域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本文将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并为该书的再版提供建议。

一、内容简介

《基于文献的学术写作》一书聚焦了基于文献的学术写作领域中的重要话题,共有六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介绍了本书的写作背景、目的、读者群体及整体结构。书中首先引入了学术写作的复杂性,指出学术写作是“教学、技巧、语言、修辞、学科和文化因素”[1]共同影响下的集合。该观点的提出为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研究基于阅读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本章随后转向基于阅读的学术写作,指出基于阅读的写作中文献使用的重要性,并指出文献使用的掌握需要通过参与学术群体活动而实现。作者把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和以争论为目的视为基于阅读的学术写作的重要特征,指出互文关注写作文本和其他文本的联系,在学术写作中多以文献使用的形式出现,为强调基于阅读的学术写作的社会性提供了基础。写作中以争论为目的意味着写作者需要通过写作表达观点,表明立场,这为后续章节中讨论文献使用的立场表达做出了铺垫。

第二章呈现了基于阅读的写作的研究发展历程。作者首先回顾了写作教学的重心转移:从关注句子和段落的语言到重视写作过程及策略,再到讨论把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文化教学观引入到写作教学中来,指出在教学中不仅应关注基于阅读的写作的认知属性,还应该关注其社会文化属性。在文中,作者讨论了“剽窃”这一关键构念,将其视为学术写作的互文表征形式,从而对其定义为在写作中引入文本但没有标注出处的不当行为,并进一步分析了文化差异、教育背景和写作经历对写作者写作信念和剽窃行为的影响。本章中还建立了文献引用有效性和规范性的分析框架,为写作者分析和衡量写作者的文本特征提供了借鉴,并描述了基于阅读的写作技能的发展路径,为设计文献使用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

第三章聚焦了基于阅读的写作的实现方式,细致介绍了辨识、定位、评估等寻找和理解文献的步骤,提出需要从可信度、权威性、精确性、客观性、及时性、关联性、读者群体等角度来分辨引用的文献是否适宜,这对学术写作初学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作者随后阐析了文献使用相关的读写理论和认知理论,列举了阅读与写作的指向性(directionality)、语言迁移理论(L1-L2 transfer)、输入理论(input)、读者知识图式理论(reader knowledge/schemata)以及读写认知过程模型(reading-to-write processes),这些理论的阐述能帮助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基于阅读的写作过程,并为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写作者的图式知识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章最后关注了基于单篇文献的总结写作和基于多篇文献的归纳写作,指出通过教学能够有效提供总结写作和归纳写作的文本质量,从实证角度论证了基于阅读的学术写作教学的可教性。

第四章剖析了文献引用现象。文献引用是学术写作中引入阅读文本的常见形式,文献引用研究是基于阅读的学术写作研究的重要组成。本书指出引用文本的出处,为阅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信息,充分体现出了文本的学术性和社会性。本章首先探讨了文献引用研究的发展路径,指出文献引用对学生的挑战、明示教学的效果、文献引用的学科差异已经成为文献引用的三大研究热点,强调了在文献使用研究中需要关注文献使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关注文献使用的教学。作者随后归纳了引用文献的目的,阐明了常见引用形式的结构、目的、功能以及它们的使用范围,为写作者选择恰当的引用形式提供了参考。

第五章探讨了如何通过文献使用来形成有信服的论证。本章共有三个重要主题,即构建个人权威和文本声音的交际技能,使用元话语(metadiscourse)来传递对所引文献的态度,以及使用介入标记语(engagement marker)来回应读者。本章是对第一章学术写作目的的回应,突出了基于阅读的学术写作的交际属性。文中辨析了声音、身份(identity)、元话语(metadiscourse)、介入(engagement)、立场(stance)、模糊词(hedge)和强化词(booster)等术语。作者认为这些概念体现了学术写作者的读者意识,以及他们作为学科文本创造者的自我感知,体现了学术写作的社会性。

第六章进一步强调了学术环境对文献使用的影响。文中从学科差异视角探讨了学术群体对文献使用行为的塑造作用,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代表性学科的写作特点进行了讨论。本章细数了不同学科中文献引用频率、引用形式、元话语、读者参与、文体、词汇和词串使用上的差异。同时,作者指出学习文献引用特征是写作者学术社会化的重要实现途径,指出在文献使用教学中也应凸显文献使用的社会文化属性,凸显文献使用的学术群体特征。作者提出了两种文献使用的教学模式,即专业用途英语(ESAP)教学中的文献引用附加式教学和文献引用嵌入式教学:前者强调以课程、个人指导、工作坊等非学科教学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学科相关的文献使用知识及技能;后者则主要通过学科教师和学术教师的合作形式,在学科教学中补充针对性讲解以及布置相应的作业。这一模式的提出为学术写作课程的设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本书的各个章节都附有教学任务及建议。这些教学尝试是写作者文献使用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它们能够帮助本书阅读者理解基于阅读的学术写作的社会属性,并有助于提高他们提高文献使用相关技能。

二、简要评价

《基于文献的学术写作》是基于文献的学术写作领域第一本总结相应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学术著作,为学术写作研究者、教师、学习者了解该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持。该书之于理论与实践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本书从社会文化视角切入,强调了基于文献的学术写作研究的社会属性,尤其是学术群体特征对基于文献的学术写作的塑造作用,为理解文献使用的基本概念及文本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在剽窃研究中,以往研究多关注写作者的个人意图,本书则强调把学术群体的共识作为衡量写作者剽窃的重要标准。本书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的写作者,以及机构、教师和学生的文献使用信念,指出人们对剽窃的理解是与他们自身的文化和身份相关的。同时,写作者通过研究留学生文献使用行为,指出学生的学习经历较之于文化背景对其文献使用信念和行为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第二章)。这些对剽窃的研究表明从写作者的社会文化特征出发能较好地解释他们基于阅读的学术写作中行为和信念的差异。又如,在文本研究中,以往研究多比较不同语言水平的写作者的文献使用特征,关注写作者认知能力的发展[2],而本书提出应关注学科特征对写作者文献使用的影响,探索学科间和学科内的文献使用差异,并号召未来研究者多关注不同学科对文献使用的影响(第六章)。再如,作者也指出学科差异也会有影响写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特征,指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模糊词语的使用上存有差异(第五章)。社会文化视角不再把学术写作视为孤立的认知行为,凸显了学术写作的复杂性,为理解文化背景、教育经历以及学科差异对基于阅读的学术写作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本书还关注了写作者在基于阅读的学术写作中与学术群体的互动。本书作者首先强调了学术写作的互文性,指出学术写作文本不仅仅是作者本身的思考,也是和其他学者思想交流的具体体现。作者回应了现有研究对学术写作中立性的讨论,认为学术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主张(第一章),因此,在学术写作中,写作者需要表明态度、亮明立场。本书指出在基于阅读的写作中,对引用文献的内容和对被引者的态度是体现写作者立场的重要实现形式。书中指出通过立场副词和模糊词及强化词等引用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写作者对引用文献的态度,继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为对学术写作进行语用研究提供了结合点。同时,作者也指明了写作者与学术群体互动的实现形式,指出写作者可以通过述评他人的研究来引入研究空间,来论证自己研究的必要性,这为后来研究者思考如何从语步出发来关注文献引用提供了思路。

第三,本书对文献使用该如何展开的问题,形成了独特的观点,为理论创新做出了贡献。文献使用是学生亟需培养的学术写作能力[3],已有研究关注到了文献使用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如何避免剽窃等行为进行了思考,但对文献使用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效果剖析不足。本书加入了对文献使用教学的探讨。在教学目的及要点上,基于学术写作的社会属性及认知要求,该书指出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引入文献信息,做到释义精确、出处清晰、文本融入顺畅、立场清晰、策略使用得当,并能平衡引用和自我表达,进而符合所处学科领域的表达习惯(第二章)。本书也指出了现有文献使用教学的薄弱环节,指出现有教育应注意培养写作者的归纳能力和概括引用能力[4]。本书还参与了学界对学术英语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提出在学术用途英语下采用附加式教学和嵌入式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并对其中的课程设置、教学人员配置进行了理论探讨(第六章)。在具体教学策略上,本书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可以通过激发图式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帮助学生快速定位信息并理解文本作者的立场(第三章)。此外,本书也为文献使用的自学和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提供了诸如意识提升、语料分析和模仿、释义及总结、词汇和句子学习等练习材料,为课程设计者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对基于文献的学术写作领域展开了综述,但对一些议题尚未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书中虽指出了写作者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学科背景是影响写作者的基于阅读的写作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未能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的;又如,本书从文本特征分析了写作者与读者群体的交流方式,但对交流方式所达成的效果未能予以探讨;再如,本书关注了基于阅读的写作的课堂教学的问题,但对反馈这一重要环节未能予以讨论,并且,本书未能探讨真实语境中评审人、学科导师对写作者基于阅读的写作能力的促成。

总而言之,《基于文献的学术写作: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作为本领域的重要著作,虽有不足之处,但其所做的理论探讨对于后续研究的拓展大有裨益,能够为学术写作研究和教学提供有力依据和参考。

猜你喜欢

写作者学术文献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