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特征与展望
2023-10-29常进吴艳东
常进 吴艳东
摘 要: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历史教育。百年多来青少年历史教育的政策变迁经历了初创形成、曲折前进、快速发展、深化创新四个时期,呈现出连贯性、系统性、全面性、时代性和融通性特征。未来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应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协同体系,优化评价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历程;特征;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1-0019-06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NDQN14)、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辅导员择优资助项目“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四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FDYZY202100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党建纪检专项“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基层党建研究”(项目编号:22SKDJ002)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锋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少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通过历史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引领是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中国共产党对青少年历史教育的政策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青少年历史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涵盖于相关决定、决议、规划、通知、意见等制度文件中。本文基于政策文本,以百年多来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演进为逻辑主线,审视政策变迁特征,以期为构建新时代青少年历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和机制提供借鉴。
一、百年多来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历程
(一)初创形成时期(1921-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在局部地区推行,虽欠缺系统性,却有计划地进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正确历史观的革命青年,为新中国开展历史教育积累了经验。一是将历史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主张通过历史来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中央苏区时期在列宁小学开设历史课程,延安时期在马列学院、陕北公学等高校及中小学学校将历史纳入必修课。《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1940年)规定: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联共党史、近代世界革命史等历史类课程。二是注重青少年历史教育教材的编写。教材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工具,中国共产党从苏区时便设有编审局,审查旧教材,编写新教材。延安时期,历史教育学习资料主要以《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新民主主义论》等领导人著作和《中国史话》《中国近代史》等通俗教材为主。三是重视历史教学方式创新。为推动历史教育的有效开展,党针对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形势和建设需要,积极开展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除课堂教学外,党还采取办党报和政治简报、编辑小册子、召开小组会等教学方式。此外,党还重视历史实践调研。毛泽东同志强调的“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2]成为开展历史教育与研究的指导思想。
(二)曲折前进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改造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政治引领作用,在破旧立新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走过一段时间弯路。首先,高校历史课程被纳入政治理论课范畴。历史课程从一开始便被纳入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范畴,课程名称经历了“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到“中国革命史”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1956年)等政策文件对历史教育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材选用等做了相应规定。其次,历史教育借鉴苏联经验。建国初期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主要参考苏联模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3年)、《高等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出版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几项规定的通知》(1955年)中要求在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教材编写等方面学习苏联历史教育经验。再次,青少年历史教育经历摇摆动荡期。受极“左”思想影响,党的历史教育政策自60年代初起在制定和执行中多次脱离实际,混乱无序。1965年《教育部关于暂停授初中世界历史和高中世界现代史的通知》指出,因“现行的初中世界历史课本和高中世界现代史课本内容有错误”,“决定在1964—1965学年度第二学期暂时停授初中三年级的世界历史课和高中的世界现代史课”。[3]
(三)快速发展时期(1978-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历史教育从恢复到高速发展,迈向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首先,青少年历史教育地位和作用上升到新高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政策的相继出台有效提升了青少年历史教育的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等文件强调,要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教育。其次,大中小学历史课程加快建设。《国家教委关于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意见》(1989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等文件,强调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抓好大中小学历史学科课程建设。再次,为了夯实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支撑,“中国革命史”专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意见》(1987年)要求切实加强“中国革命史”等专业的建设;2008年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强化了历史教育的学科支撑。
(四)深化创新时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历史教育,不断拓展历史教育的广度与深度。首先,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与时俱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成为新时代青少年历史教育的重要遵循。其次,顶层设计更加系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年)、《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21年)两个文件对新时代青少年开展历史教育作出系统性、战略性谋划,从整体视角强调通过加强历史教育来强化思想引领。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增设为一级学科,进一步健全了顶层设计。再次,教育内容更为突出以党史教育为核心的“四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4]《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19年)、《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2021年)等文件明确将“四史”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历史演变的主要特征
百年多来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与时俱进,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目标导向始终未变,但每个时期的政策又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呈现出“变”的特质。从政策演变视角审视百年多来青少年历史教育,其主要具有五个特征。
(一)连贯性:政策基本保持连续性
政策的连续性助推青少年历史教育稳步发展。首先,各个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少年历史教育是政策保持连贯性的重要遵循。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5]邓小平同志指出“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7]其次,党和国家以中长期政策规划保证青少年历史教育的赓续发展。《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以五年规划或十年规划的形式助推青少年历史教育可持续发展,总体上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保持着连贯性。
(二)系统性:政策遵循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推动政策系统性构建。首先,从政策文本看,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等环节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确保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系统推进。其次,从政策层级看,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体系的自上而下性体现为三个层级:党和国家全面部署、国家相关部委跟进配套、具体单位执行落实,实现了政策制定完整性与政策执行可行性的统一。第一个层级是党和国家制定的纲领性政策,着眼于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顶层设计与系统性谋划;第二个层级是国家相关部委的具体性政策,主要由教育部单独或牵头多个与青少年历史教育相关的其他部委,为贯彻执行纲领性文件而制定配套性政策;第三个层级是具体责任部门、学校制订的专项政策规定,更多聚焦实施层面,多为具体可行的细则和举措。
(三)全面性:政策覆盖对象的全员性
政策全面性指政策对象面向全体青少年。首先,政策对象涵盖各学段青少年,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都有相应制度设计。部分政策单独针对特定学段,更多的则是针对全体青少年;有的政策是针对历史教育的专门政策,更多则是将历史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政策体系中。其次,政策对象囊括归国华侨子女、港澳台学生等特定青少年群体。有关政策文件要求通过开展新、旧中国对比等說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对华侨学生“进行启蒙的社会主义教育”;[8]规定历史作为必考科目,以历史教育为载体增强华侨青年以及港澳地区、台湾地区青年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四)导向性: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政策导向性指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的价值具有时代特征。政策是时代的产物,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的价值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意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为在历史教育中激发青少年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青少年历史教育的政策价值导向演化成为改造旧社会,巩固新政权。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历史教育的政策价值导向为注重历史教育在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政策突出强调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以党史教育为核心的“四史”教育,旨在让青少年在历史教育中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五)融通性:政策间彼此的融合发展
政策融通性指不同政策在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具有相关性,同向同行,彼此融合。青少年历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具备历史教育自身特质,体现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百年多来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与德育、美育、素质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具有政策目标的契合性、对象的一致性、内容的相融性,共同致力于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例如,《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年)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指导性政策从功能、本质、目标、过程、内容、评价、管理等视角阐明了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统一性与融合性。
三、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的发展展望
百年多来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的发展,成绩斐然,但也存在较大的发展完善空间。立足新时代,须以更大力度更大格局统筹推进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的制定、运行与评价。
(一)政策制定:加强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顶层设计
1.立足现实:强化政策顶层设计的系统性
青少年历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顶层设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现实,以系统思维推动内涵发展,实现政策应然与实然层面的统一。首先,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亟须在顶层设计中优化历史教育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及保障体系。其次,提升历史纲要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主渠道的教育引领作用,强化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学科支撑。再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中小学的历史教育也应尽快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同时挖掘其他课程的历史教育元素,真正实现历史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最后,以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制定专门针对青少年发展实际的指导政策,引导青少年在“拔节孕穗期”“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9]形成有效抵制错误思潮的强大对冲力量,真正发挥历史教育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过程中的强大力量。
2.面向世界:坚持政策顶层设计的开放性
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顶层设计不仅要观照历史与现实,更需坚持开放的国际视野,吸收借鉴国外历史教育的有益经验。首先,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历史教育走向未来需要面向世界,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青少年历史教育理念、内容、方法、过程、载体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比如美国构建起了学校历史教育、公益历史教育、公共史学教育三大青少年历史教育体系,通过独立日庆典、博物馆纪念馆等载体建设使历史教育更加具象化。其次,顶层设计在聚焦开放吸收的同时,必须立足中国的教育实际和青少年群体特征,“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和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的关系”,[10]避免在借鉴交流过程中出现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现象。
(二)政策运行:构建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一体化协同体系
1.主体协同:实现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系统耦合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1]主体间协同需实现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间的耦合,主体间相互协同,构成“四位一体”的有机整体。首先,党和政府要因时而化,推进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与时俱进;其次,学校是教育最主要场域,充分发挥学校在历史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中的作用;再次,社会是推进历史教育的重要力量,利用好社会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历史教育多样化发展;最后,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营造历史教育的浓厚氛围,推进历史教育的生活化发展。
2.学段协同:坚持大中小学历史教育的协同配合
学段协同要求大中小学历史教育政策在目标、内容、资源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首先,在目标一体化方面,目标是根本,是一体化的总体架构。不同学段历史教育目标任务通过时间序列衔接起来,具有内在统一性,本质上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其次,在内容一体化方面,内容是核心,承载着目标与任务,也是教学过程的具体呈现。根据青少年年龄层次、认知特点,在总目标指引下设计循序渐进、整体衔接与层次契合的内容体系。再次,在资源一体化方面,资源是关键,青少年历史教育必须依托于教育资源。资源一体化可以使各地在尊重多元、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借鉴,既凸显历史教育的地域特性,同时也能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3.方法协同:推进历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知行融合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2]方法协同要善用“大思政课”理念,打造历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资源库。有关教育部门要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推进青少年历史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知行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实现课程化、具象化、艺术化、虚拟化协同。打造“金课”,以课程化方式拓展协同融合;邀请革命战士、烈士后代到学校开展座谈会、英烈报告会等,以具象化方式拓展协同融合;创作历史舞台剧、话剧、歌曲等,以艺术化方式拓展协同融合;依托MOOC、B站等平台,推进“互联网+历史教育”新模式,以虚拟化方式拓展协同融合。
(三)政策评价:构建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政策制定、实施闭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地执行”,[13]政策执行的效果通过评价呈现,评价是衡量和检验政策效果以及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手段。构建科学的教育政策评价机制是一项难度系数很高的实践性课题,我国以往多重政策设计,轻政策评价,截至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评价的制度设计。
未来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评价机制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是明确评价目标,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评价的根本标准。二是明确评价内容,客观记录青少年在历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过程中实际表现与成果情况,突出青少年学生在历史教育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历史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教育经费支持、历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各相关协同环节也可作为辅助性评价内容。三是明确评价方法,着力破除唯分數或等级的结果性评价,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统一,更多采取对象互评、自评以及专家评定有机整合的综合性评价方法。四是明确评价对象,对青少年、学校、家庭、社会等相关主体全面进行评价。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组建评价队伍。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作用,构建一支包括教指委、专业教师、家长、学生、社会机构在内的多元化评价队伍。再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评价。在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全面与重点、总体性与阶段性评估等方面稳步推进实施评价。最后,教育主管部门注重评价反馈。强化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1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3][8]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340,961.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2022-01-12(01).
[5]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6.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7]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0.
[9]曲青山.把握历史大势 掌握历史主动[J].求是,2021,(11): 18-21.
[10]周作福.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设计的内涵及演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7-41.
[1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12]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
[13]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83.
[1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01).
(责任编辑:段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