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回顾与展望
2023-10-29田雪飞王鹤静
田雪飞 王鹤静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探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之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实践中,培育和弘扬了集中、民主、秩序、自由、效率、公正等伦理价值。反映不同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价值呈现出以某些伦理价值为主,多元伦理价值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态势。展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要遵循社会价值、崇尚个体价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价值均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历程;经验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1-0013-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负责任创新的大数据伦理规约”(项目编号:17AZX004)、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蕴涵与价值导向研究”(项目编号:L18BSZ001)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1]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这些重大论断为党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制度具有根本性意义,制度伦理是制度之魂,是制度建设与发展的精神基础和价值内核,是当代政治哲学、教育哲学、伦理学、制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论域之一。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伟大实践中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历程,有利于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时代意义,有利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利于揭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价值底蕴与显著优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更加成熟与定型。
一、制度伦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
制度主义学派认为,“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3]主要表現为道德、法律。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对制度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制度的本质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即社会的经济结构。[4]他从人类“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活动——生产出发来理解制度,认为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中改变物质世界,也改变精神世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马克思关于制度的界定批判了制度学派仅仅从抽象的人性观出发的分析框架,超越了上层建筑层面的制度,将制度扩展到更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制度伦理是制度中的伦理,即制度蕴含的道德原则、伦理价值,是主体对制度的合理性、正当性的价值诉求。制度伦理探究的是制度之善,善的制度包含诸多的伦理价值,主要涉及公正、自由、秩序、效率、民主等基本价值。[5]行为主体对他人行为的期望、偏好、经验以及意义诠释都是在制度框架内进行构建,制度伦理体现于人与制度的关系中。首先,制度改变主体伦理价值倾向。“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伦理观念。”[6]制度以意义、伦理符号解释规则,通过规范参与者的行为,实现了利益与伦理价值等资源的配置。其次,主体的伦理价值选择塑造制度。主体面对制度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制度变迁的过程伴随着制度主体的伦理选择,好的制度必然依赖于合理的、正当的价值诉求。
制度伦理占据重要话语地位是社会对制度的现实需要,是人们对现代化过程引发的现代性危机进行审视、批判的结果。20世纪初,伴随对资本主义制度反思和批判思潮,制度主义兴起。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发表《正义论》,制度正义问题成为欧美思想界核心命题。20世纪90年代,诺贝尔奖被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科斯、诺斯等学者获得,新制度学派的影响遍及世界,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制度演进的重要因素,扩展了制度变迁的研究视域。这些关于制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的制度化生存,以及由于生活方式、制度安排、价值观念等发生变化带来的文化危机、道德危机等现代性危机。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制度学派的研究始终局限于历史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则从历史唯物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方法论出发进行了科学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步史也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深化与实践发展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摆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突出位置,制度建设成为新时代党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部署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指出国家制度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深刻影响,同时与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密切相关。新的历史节点解决改革开放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制度建设至关重要,为谁建设制度、建设什么样的制度等制度伦理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制度伦理的理论思考正是对全人类,尤其是我国现实问题的思想映射。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是制度伦理的一个具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主体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用于规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规则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主要由各级各类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机构制定和实施,包括国家出台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律规范(比如高等教育法总则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法律规范等)以及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文件,如通知、决议、规定、章程、意见、纲要、方案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伦理属性,探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本身所蕴含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合理与正当的伦理价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的探究,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合理性、道德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意义构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通过明确活动的规则和秩序,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伦理价值选择和行为进行导向、约束和激励,塑造了制度主体善或者恶的伦理价值倾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7]其次,人的目的性活动也塑造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执行、评价过程中,主体的伦理判断、价值选择都依托于合目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从潜在变为现实,主体自由意志作出的伦理判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活动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包含规则内容、内在理念等要素的系统。[8]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核心是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为谁服务”的问题,主旨是探究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应当包含哪些价值,涉及集中、民主、秩序、自由、效率、公正等价值。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百年实践中,培育了集中、民主、秩序、自由、效率、公正等伦理价值。依托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反映不同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价值分别在党的建设中呈现出以某些伦理价值为主,多元伦理价值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态势。为便于凸显每个时期独特性,文中每一历史阶段依据时代特点挑选两种重点建设的伦理价值进行阐释。
(一)初步探索时期:集中、民主价值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初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颁布一系列纲领、决议、指示、决定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集中、民主等价值。首先,集中价值意在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最本质的特征”。[9]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中国共产党章程》,初步规定了党的组织领导原则。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规定了党的领导制度,提出“思想建党”,在党的组织、宣传等问题上建立了系列制度。1944年,《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报告指出了搞好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948年,《中共中央关于宣传工作中请示与报告制度的规定》颁布,明确规定党对宣传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时期,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集中价值进行了初步探索。其次,党不断探索、建立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民主革命纲领,要求共产党人竭力“反抗本国幼稚的资产阶级对于劳动者一切的压迫”,[10]初步体现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民主的追求。1928年,党的六大第一次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制定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制度,要求政治、经济、军事民主。1938年,《抗战政治工作纲领》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处理军与民关系过程中着重保障人民权益。1945年,七大《党章》指出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这一时期,民主、集中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的重要价值。
(二)曲折前进时期:集中、秩序价值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探索了把人的思想改造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任务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集中、秩序等价值,忽视了民主价值,后期遭遇了挫折。首先,集中价值更加凸显。1951年,《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加强和统一党对思想工作的领导。1960年,《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的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1969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被写进党章。1973年,十大《党章》强调党的一元领导。这一时期,党通过系列指示、决议、规章,不断强化党对政治宣传工作的领导,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集中的政治伦理。其次,党初步建成一套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为国家政治、经济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连续性、确定性与稳定性,也就是秩序价值。1951年,《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决议(草案)》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有力推动建设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的实现。1961年,《高教六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要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服从于国家政治建设需要。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为巩固和发展新兴社会制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彰显了为国家服务的秩序价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处于混乱之中,民主、秩序都不复存在。
(三)深入发展时期:效率、民主价值建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深入发展,党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纲要、决定、意见、法规等,重点建设效率、民主等价值。首先,效率成为新的价值追求。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1987年,《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全党全社会注重精神产品质量,“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11]199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意见》指出要做好效率和效益观念的宣传、解释工作。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无论是宣传解释,还是本身追求效率,都体现着效率价值成为建设重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民主更加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党章规定党员和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落实民主原则,要相信和依靠群众。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民主管理、监督作用。这一时期,党不断反思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基本经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民主价值进一步凸显。
(四)全面推进时期:自由、公正价值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全面推进,自由、公正价值凸显。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侧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全面性,注重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使主体的活动遵从个人自己的目的。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确立价值旨归。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规定立足学生发展,构建三全育人格局。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保障学生个性自由健康成长。新时代,党通过尊重教育规律、保障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自由价值。其次,党将公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的重要价值,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及义务,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尊严以及平等关系。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規定全体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强调人格尊严等精神性权利保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与《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都明确了思政教师工作职责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权利与义务。新时代,党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崇尚公正价值的新局面。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经验与展望
马克思认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2]马克思的价值判断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之上的,即物质条件构成了特定历史阶段进行道德判断的前提条件,同时历史文化传统等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有重要的反作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的历史是依据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条件与历史文化传统进行道德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是党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中,集中、民主、秩序、自由、公正、效率等价值互补与协同的交响乐,而这一交响乐的主旋律最终汇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的未来方向。
(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要遵循社会价值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实践不斷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始终坚持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侧重强调社会需要、工具价值”,[13]追求集中、秩序、效率等社会价值。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遵循集中价值。这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最宝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4]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制度化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遵循集中的政治伦理,统筹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级各类组织机构设置、职能作用协调,完善科学领导和决策,取得了丰富的制度实践成果。其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遵循秩序的社会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存在物”,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促成人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规范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秩序价值是维系和保障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秩序价值始终将国家发展进步摆在首位,反映了观念、利益、价值标准、资源配置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规则,构建了社会主义集体和个人协调一致的秩序。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崇尚效率是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度竞争的世界潮流的顺应,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呼唤。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历史性成就,坚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服务于经济中心工作、宣传践行效率价值的信心。
(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要尊重个体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个体价值亦即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对个体需要的满足。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自由、民主、公正等个体价值。首先,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崇尚自由的个体价值。马克思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5]马格利特认为正派社会是制度不羞辱每个人的社会,关注点是制度对人的尊严的伤害。“我们期盼正义社会,但正义社会必须首先是正派社会。”[16]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正在越来越看到人的尊严、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个体价值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思想的产生而逐渐被发现和认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自由是个体价值不断得到认识和承认的核心表现。其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始终坚持民主价值。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探索,到改革开放后乃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民主继续发展与完善,民主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一以贯之的价值本色。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公正的演进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从权利义务的公平分配,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的主体间关系,涵义与内容不断扩展。公正与自由、民主等价值的关系紧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关系逐渐构建,促进了人的主体性提升与自由全面发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是通过对不同时代民主、自由、公正等个体价值的探索,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标的。
(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价值均衡
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追求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价值均衡、和谐。社会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一以贯之的追求,服务于社会需要,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有过忽视个体价值的时候。个体价值主要是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新倾向,代表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向,也曾出现抛弃社会价值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的历史实践表明,由于主体需求与客体存在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始终处于复杂的价值谱系之中,面临不同时代的伦理价值判断、选择、评价等问题,单纯从社会价值或个体价值孤立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都是有失偏颇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始终,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侧重,建设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共生。
不同的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都呈现以某些主要伦理价值为引领,其他伦理价值协同发挥作用的相互交织的共生状态,最终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价值均衡。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历程是动态发展的系统推进过程,多元伦理价值共同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变迁。党依据时代特征、国家需要作出了建设主要伦理价值的选择,由侧重建设集中、民主、秩序到增加了效率、自由、公正等伦理价值,伦理价值建设不断丰富与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多元伦理价值协调互补。民主与集中、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正是对立统一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时代,建设轨迹集中演进为民主下的集中,秩序也从妨碍自由到尊重自由,效率开始促进公正。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多元价值的建设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集中、民主、秩序、自由、效率、公正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中得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更好实现集中与民主、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正等多元价值的均衡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1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9.
[3][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中商务印书馆,2000:35.
[4]林岗.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1,(01):63.
[5]田雪飞,史万兵,马士军.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维度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636-64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34.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8]马关生,张世洲.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哲学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24.
[9]田雪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价值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1,(07):164.
[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74.
[1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8.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35.
[13]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3.
[14]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8.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16]冯建军.承认正义:正派社会教育制度的价值基础[J].南京社会科学,2015,(11):133.
(责任编辑:郁有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