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精神与古诗文教学的融合探究

2023-10-29王爱军

成才之路 2023年2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诗文教学中国梦

王爱军

摘要:中华文化精神具有尚群、尚和、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等特征,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精神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的古诗文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不利于其与中华文化精神的融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及时转变古诗文教学思路、充分挖掘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积极更新古诗文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调整古诗文教学评价模式,以期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中华文化精神与古诗文教学的融合。

关键词:中华文化精神;古诗文教学;语文教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8-0109-04

基金项目:内蒙古赤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古诗文教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21-CMA-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从根源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精神的,是中华文化精神在当代活的运用,与当前发展形势十分契合,而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因此,高校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引领学生成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一、中华文化精神与古诗文教学的融合现状

当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包含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古诗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通过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不够重视,理解不够透彻,认识不够清晰,所开展的教学主要停留在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上,虽然偶尔也会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是大多属于片段式、浅尝辄止式和装点式的,并不利于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以中文系为例,在中文系教学体系中,以古诗文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两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增加学生语文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语文专业能力和语文专业素养等方面,很少涉及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这不利于中华文化精神与古诗文教学的融合。而非中文系学生主要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接触古诗文,大学语文作为各高校的公共课程,教学内容通常偏向于语文知识传授,很少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方面的内容,即使偶有相关内容,教师通常也会一笔带过,很少详细讲解,这既不利于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不利于实现中华文化精神与古诗文教学的融合。

二、中华文化精神与古诗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中华文化精神与古诗文教学融合起来探讨,既有助于推行国家统编教材、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及时转变古诗文教学思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阐明了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古诗文教学是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不仅可以有效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规教育主要由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不同阶段组成,为保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延续性和完整性,高校教师要将三个不同的教学阶段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系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分阶段、分层次、分方面开展古诗文教学,并通过认真研读教材中的古诗文,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中华文化精神,将之与当下党中央所倡导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2.充分挖掘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教师通过古诗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助于达成铸牢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目标。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挖掘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认同元素,如何以古诗文为媒介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呢?袁行霈教授的《中华文化精神》一文概括出了中华文化精神的基本特点,即尚群、尚和、注重整体思维、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等,为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一把钥匙。教师可以此作为线索,对中华文化精神进行深入了解,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将其合理运用于古诗文教学中,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坚实基础。

(1)古诗文中蕴含的尚群精神。尚群精神是一种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很多古诗文中都含有尚群精神,适合用于中华文化精神培养教学。例如,《岳阳楼记》一文融情感于景物之中,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怀、言志等手法,展示出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即以天下兴亡为己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过秦论》一文也是在借古讽今,其通过分析秦朝兴起灭亡的原因,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并劝谏朝廷要以爱护百姓为意,以仁为政[3]。《阿房宫赋》一文同样借秦朝倏兴倏灭之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上诗文皆立足于天下兴亡,提出爱民乃国家长存之道的论点,皆是尚群精神的体现。另外,《马嵬》《示儿》《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诗词也充分彰显了尚群精神。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此类诗文时,要引导学生以尚群精神为核心,积极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辩论,以此促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尚群精神,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观念。

(2)古诗文中蕴含的尚和精神。尚和精神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对于个人而言,要养成一种文质彬彬的品格,保持一种谦逊中和的气质。第二,对于外界而言,一方面要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要维系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很多古诗文中都含有尚和精神,适合用于中华文化精神培养教学。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通过负荆请罪的故事,阐述将相和对于赵国存亡的意义。蔺相如的言行既能体现出尚和精神,又能体现出尚群精神。杜甫所创作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诗歌咏了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阐述汉朝和亲政策对于民族融合的积极意义。《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春晓》将人于春日沉睡的画面完美地展现出来,渗透出一种生态美。《池上》《所见》等诗歌亦是如此,分别选取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意象,从不同角度展现出自然生态之美,体现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实际教学这些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和”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此类诗文的学习,领会“和”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和”的品格。

(3)古诗文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是先哲通过对天道的观察、体悟而用来确立人道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态度。中国古诗文往往以物喻人,习惯于从对自然事物的描绘中展现自强不息精神。例如,苏轼所作的《赠刘景文》一诗就将刘氏的品格和节操与橘树相类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4]。诗人以初冬橙黄橘绿的景色来象征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橘树不畏严冬,犹如人生不畏艰险,皆体现出一种坚贞不屈的品格。《爱莲说》一文以莲来比喻人格的清朗纯正,赞扬莲花不受世俗污染的刚直正气。作者以对待富贵、贫贱、威武的态度为核心,阐释出自强不息精神的深层含义。《苏武传》一文描述了苏武不畏生死的高尚人格,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改变其忠贞和节操,苏武的精神恰恰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品格,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使学生更为坚定地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古诗文中蕴含的开放兼容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形成了一种开放兼容精神,这一精神在古诗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古诗文作为媒介,以丰富的史料向学生阐释开放兼容精神的内涵。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写到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斗智斗勇,通过负荆请罪的故事,阐述了将相和对于赵国存亡的意义[5]。在讲解赵国的背景时,教师即可引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正是中华民族开放兼容精神的体现,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典型事例。在讲解秦国的背景时,教师又可以秦国的兴盛为例来解释开放兼容精神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秦国正是因为吸纳了其他诸侯国的人才,才使国力不断强盛,最终统一六国。又如,杜甫所作《忆昔二首·其二》一诗中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之句,追忆了开元时期唐朝的强大情形[6]。在讲解此诗时,教师可加入对唐朝兴盛原因的分析,以此深化学生对开放兼容精神的理解。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依照中华文化精神内容来组织古诗文教学,可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精神的内在美,从而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

3.积极更新古诗文教学方法和手段

想要使中华文化精神与古诗文教学充分融合,并在古诗文教学中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就必须积极更新古诗文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方法,从而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特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深入的程度也会也有所变化,以期通过相应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逐渐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进而接受并认同,最终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另外,教师要将中文专业和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区分开来教学。例如,在教学中文专业的学生时,在深入程度上要更为严格,要在普及式讨论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发掘式教学手法,激发其潜能,令其深入分析、理解古诗文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因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形成自身的认知,还可以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成为传播此思想的专业人才。

4.合理调整古诗文教学评价模式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契合不断发展的时代形势,教育部于2021年分别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2021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方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等方案,涉及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和地方教育三大方面。在此背景下,教师应依据国家教育方针要求,切实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现有的评价标准中,分数占有较大的比重,这难以精准反映出实际教学效果,尤其是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效果。因此,教师要将单纯的分数衡量变为过程性评价与阶段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常规的语文教学活动、国家统编教材的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有机融合在一处,从而使教学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服务。

三、中华文化精神与古诗文教学的融合实例

通过将中华文化精神与古诗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础。下面,笔者以赤峰学院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1)深入精准地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师要立足学校这一宣传教育主阵地,通过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家庭,由家庭影响社会,从而形成普及宣传教育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再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巩固宣传教育成果,从而在全市形成学习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局面。

(2)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完整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7]不管是处在什么教育阶段的学校,如果单纯凭借古诗文教学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显然都力量单薄。因此,各学科之间要形成合力,共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展开合作教育,不断将这一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各学科在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确保学生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确保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3)编著适宜赤峰地区的本土教材。教师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为指导,集中地区优势,积极编著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本土教材,以保证教育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可结合赤峰地区特有的红山文化特色,以本地人物、风景、事件等为主要内容,编著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诗文教材,以此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打造一支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来说,建立一支优秀而专业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学校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使之成为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火炬手。

(5)設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用教育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端正历史文化认知,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9]。学校可将赤峰市红山文化作为一个教育特色,结合玉龙的生动形象,扎根于地方沃土,建立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地。在基地建成后,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学生参观基地,以期通过实地参与教育促使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结语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关系国家兴衰的伟大工程,从古诗文教学的角度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途径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正因为此项工程牵涉到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依照国家的伟大部署,结合地方教育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地方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将中华文化精神与古诗文教学相融合,促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以保障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9-27)[2023-03-1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 ntent_5442260.htm.

[2]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十八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420-421.

[3]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长沙:岳麓书社,2001:274.

[4]北大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十四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9433.

[5]司马迁.史记(第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2443.

[6]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第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324.

[7]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2018-04-24)[2023-02-30].https://www.gov.cn/xinwen/2018-04/24/con tent_5285470.htm.

[8]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22-04-26(01).

[9]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7-16(01).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and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Wang Aijun

(School of Literature, Chifeng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feng 024300, China)

Abstract: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ocating group, advocating harmony, constantly striving for self-improvement, and being open and compatible.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its integration with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Chinese nation, timely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s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fully explore the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contained in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actively upd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and reasonably adjust the evaluation mode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and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teaching at a deeper level.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nationalcommunity;Chinesedream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诗文教学中国梦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从“意会”走向“言传”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