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患者白睛络脉变化的临床研究
2023-10-29邱尚升邹春燕伍丽娟倪许玲刘用诚尹莲花
邱尚升,邹春燕,伍丽娟,倪许玲,刘用诚,尹莲花,2✉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临床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又称糖调节受损(IGR),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 +IGT)。IGR 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也是发生2 型糖尿病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血糖高于正常水平,但是还未达到确诊糖尿病的标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有5%~10%的IGR 人群会发展为糖尿病[1]。在西方国家,单独IGT 的糖尿病转化率为每年4.35%~6.35%[2]。美国ADA 专家组指出,70%的IGR 病人最终会转为糖尿病[3]。有报道指出,糖尿病高危人群在不干预的情况下,20年后92%的人群会发生糖尿病,但接受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后,14年后糖尿病发病率可明显降低;6年间,每6 名接受了IGR 干预的受试者中,就有1 人在此后14年间免于发生糖尿病[4]。已有证据显示,有效干预IGR可明显降低其转化为糖尿病的风险。
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白睛络脉(球结膜微循环)的异常来诊断疾病的方法,源于王肯堂《证治准绳》所载华佗的论述:“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可见目中血络与脏腑气血相连,为精气血汇聚与运行之枢纽,可以反映人体内脏腑功能的变化。因此,借助现代研究方法、仪器,进一步发掘白睛目络特征对糖尿病前期诊疗的潜在价值,为糖尿病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帮助,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应用眼象健康成像仪观察白晴络脉形式、分区和颜色改变,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90 例,根据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以及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分为IGR组、DM组和血糖正常组,每组各30 例。其中IGR 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61.24±11.34)岁。DM 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50.93±5.73)岁。血糖正常组男10 例,女20 例;年龄(56.29±6.05)岁。3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伦理审查(批件号:SPHFJP-T2020002-2)。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5]中的诊断标准执行。
1.2.1 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
将6.1 mmol/L ≤ 空腹血糖<7.0 mmol/L 和(或)7.8 mmol/L ≤ 餐后2 h 血糖<11.1 mmol/L 的患者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1.2.2 糖尿病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3 点之一者即可诊断:①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质量下降)且随机血糖 ≥ 11.1 mmol/L或兼有空腹血糖 ≥ 7.0 mmol/L;②空腹血糖 ≥ 7.0 mmol/L或兼有随机血糖 ≥ 11.1 mmol/L;③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者,须改日复查确认,如符合①或者②者即可诊断,如不符合①或者②者予以排除。
1.2.3 血糖正常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 血糖<7.8 mmol/L且糖基化血红蛋白<6.5%,判定为血糖正常。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以及血糖正常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 岁,性别不限;③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依从性好。
1.4 排除标准
①有其他眼部疾病未康复,不宜进行眼象健康采集者;②有明显畏光症状者;③眼像采集结果不规范、病史资料欠缺者。
2 方法
2.1 白睛络脉特征观察与记录
应用北京博奥颐和健康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MyEyeD-10型眼象健康成像仪采集所有受试者白睛络脉特征图像,具体操作如下。采集前与受试者进行注意事项、检查流程的沟通。开始采集前,先录入受试者信息,嘱受试者正坐于目诊仪镜头前,眼部贴合于仪器托架正中位置,通过成像仪内置的无影成像设备,模拟自然光线,分别采集左、右眼部图像。以左眼为例,首先受试者直视正前方,研究人员于计算机上进行操作,采集图像,而后嘱受试者看向正前方、正左方、正右方、正上方、正下方位置的光点,可用双手辅助提拉眼睑,瞪大双眼,充分暴露白睛。最终采集到受试者双眼正前、上、下、左、右各5 张充分暴露白睛不同部位的图像。见图1。
图1 双眼白睛络脉采集结果
2.2 白睛络脉分区特征
左右眼分区相同,以左眼为例,分为15 个区域。见图2。L1~L15 分别对应A~O 共15 个英文字母。系统整合白睛区域,数字化提取全部的目络特征,自动识别各种特征在白睛中的出现频次,分别赋以分值,即各目络特征每出现1 次计为1 分,并依据目络分区定位,自动识别目络特征所出现的区位。
图2 白睛络脉分区图示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四分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各组白睛络脉的形态特征分值比较
本次研究采集了5 种白睛络脉的形态特征。3 组组间比较显示,“血脉”和“雾漫”特征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特征3 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DM 组分值低于血糖正常组和IGR 组(P<0.05),IGR 组与DM 组的“血脉”“雾漫”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GR 组与血糖正常组的“血脉”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 组与血糖正常组“雾漫”特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白睛络脉的形态特征比较[M(Q1,Q3)]
3.2 各组白睛络脉的区位特征分值比较
本次研究共采集了15个白睛络脉区位。3组组间比较,区位M(即L13,对应胆区)的特征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区位特征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IGR 组区位B(即L2,对应脾区)、区位H(即L8,对应肾区)特征分值高于DM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与IGR 组及DM 组的特征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白睛络脉的区位特征分值比较[M(Q1,Q3)]
3.3 白睛络脉的颜色特征分值比较
本次研究共采集了16种白睛络脉颜色特征。3组组间比较,“黯色”“黄色”“粉色”“青色”特征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特征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DM组“黯色”“黄色”“粉色”特征分值低于血糖正常组和IG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R组“青色”特征分值低于D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各组白睛络脉的颜色特征分值比较[M(Q1,Q3)]
4 讨论
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为15.5%,预估有1.48 亿人,较糖尿病患者数量更为庞大,及时发现这一庞大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6]。目前,糖尿病前期主要的筛查方法包括静脉血清血糖检测(空腹血糖、任意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指尖血糖检测、HbAlC、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CDRS)[7]以及非侵袭性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 + 指尖血糖等[8-9]。方法虽多,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漏诊的情况。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仅通过检查空腹血糖筛查糖尿病前期具有较高的漏诊率[5]。
中医目诊是中医学的一种诊断方式,可通过观察眼睛的神、色、形、态变化来辨别体质和疾病风险情况。《伤寒杂病论》将眼目的诸多病理变化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如目黯、血从目出、直视不能瞤等。《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诊法》言:“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观目为诊法之首要”。
王今觉教授通过观察白睛及其血络的颜色、形态等特征,确定疾病病位、寒热、虚实,提出了“望目辨证”理论,并认为“望目辨证”在某些方面优于舌诊、脉诊[10]。许多研究表明,白睛络脉在疾病中可见特征性改变,例如中风后痉挛患者白睛络脉异常多出现在肾区、下焦区、肝区和上焦区,以曲张、分叉、延伸和垂露的形态最为多见[11]。高脂血症中医证型与白睛络脉分区、颜色、形态等特征密切相关[12]。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异常白睛络脉出现区域多且广泛存在[13]。由这些研究可见,通过白睛络脉分区、颜色、形态的改变可以辨识内在疾病。现代诊疗设备通过对眼内组织进行细致观察,在眼内发现了许多新的病理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的中医目诊理论。
基于此,本研究使用眼象健康成像仪采集所有受试者白睛络脉特征图像,期望通过白睛络脉的特征变化协助筛查糖尿病前期,为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增加新的筛查方法,通过风险预测及早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避免其向糖尿病进一步发展,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
关于糖尿病前期,中医学中无此病名,但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可将其归属“脾瘅”范畴。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的证型以脾虚痰湿证分布最多;病位包括脾、肝、肾、胃、心,以脾占比最高,可见糖尿病前期病位主要在脾,随着病情的发展,涉及到肝、肾等脏腑;病性则包括气虚、湿、痰、阴虚、气滞、热、血瘀及阳虚等[14-15]。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以及血糖正常人群的白睛络脉特征,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某些白睛络脉特征上与糖尿病患者以及血糖正常人群相比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白睛络脉的“血脉”“雾漫”形态特征,白睛络脉对应的脾、肾、胆区位,以及白睛络脉颜色“暗色”“黄色”“粉色”“青色”上的差异性。参照《望目辨证诊断学》[10]的相关理论,白睛络脉呈“黄色”改变,是由于湿邪蕴积,导致脏腑营气瘀积于动脉,血中津液渗出于血脉之外,导致气血郁积,日久化热,故“黄色”多主痰湿郁热。正常人无雾漫,“无风者无雾漫”“淡黯色雾漫”主气虚血瘀内风证。“血脉”是指白睛呈现较短的红色血脉,形成白睛血脉粉红色的主要原理是人体营血流失,血中营、津、液不足,形成血虚状态,血虚使血流加速,气化增速,血中阳无所依,浮越于外,致使白睛血脉呈现“粉色”改变,故粉色主血虚证。瘀重则血脉色黯。综上,本研究通过采集分析白睛络脉发现的糖尿病前期病位、病理改变,与既往研究大致相符[15-17]。
糖尿病前期是2 型糖尿病的后备军,其发生、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对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是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此阶段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阶段,积极、合理地有效干预,如饮食、运动、情绪调节等,能有效减缓其进展为糖尿病及出现相关并发症的进程及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社会经济负担。未来,期待有更多的中西医检测手段能用于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诊断,以利于延缓糖尿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