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南山“大洞天”
2023-10-29黄道娟
黄道娟
三亚大小洞天景区位于三亚市以西40公里处的南山西北面。以其秀丽的海景、山景和石景号称琼崖第一山水名胜。这里,崖洲湾弧弦百里,碧波万顷,海天一色,鳌山云深林翠,岩奇洞幽,大小石群处处可见大自然鬼斧神工。山海之间宛如一幅古朴优美的山海图画。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骚客莫不钟情于这一方山水。
大小洞天景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名人胜迹。唐天宝年间,唐代高僧鉴真率日本学僧荣睿以及弟子祥彦、思托等35人第五次东渡日本,在海上遇台风漂流万里至此登岸,修整,并修建大云寺,传播佛教文化;宋末元初,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在今南山崖州一带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纺棉技术,晚年返回内地,把先进的植棉、纺棉技术带至中原大陆,促进了我国纺织业的蓬勃发展,留下了千秋史话 。因此,大小洞天景区不论从文化上,从地理上,还是从自然景观上,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公元1022年,北宋宰相丁谓谪居南山,将道家文化带入此地,已有近千年历史。南宋时期,崖州两位郡守周康(公元1187年)、毛奎(公元1247年)相继以道家文化对南山进行开发。从开发以来,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由此,大小洞天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琼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胜,南溟三千里最佳海山奇观”。
目前,南山大小洞天景区只看到了小洞天,那“大洞天”在哪里呢?
十多年前,三亚市有关部门,以广告为媒,面向全社会,面向世人征集悬赏50万元寻找“大洞天”。当时曾一度引起热议。然而,事已经年,始终未果。
南山有“大洞天”之说,始于明朝举人裴崇礼所作的“游大小洞天记”。时至今日,已有760多年,“大洞天”仍在“有”与“无”中争执、相传,令世人不断揣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光绪三十二年重刊的《古今书刻》记载(曾于1957年6月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广东省在明代分为九府, 《古今书刻》记载,琼州府有6处石刻。它们是“小洞天石刻,宋代毛奎书,在崖州南试剑石上;东坡书院匾,赵孟頫书,在府城北;华封严石刻,有华封二刻字,在万州东山上等等。在6处石刻中,始终未曾见崖州南山“大洞天”字样,未见其石刻在《古今书刻》的条目里。
时隔295年,即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崖州黄流廩生孙元度,结伴来南山探胜,寻找“大洞天”胜景,竟无缘一面。他在“南山探胜”游记中有记载:“求所谓大洞天者,终不可得”。因此便生发出探胜不值的懊恼。最后,他以“大洞天有其名,无其地,山海石室,有其地,无其名”而悻悻归去。
所谓“大洞天”石刻前人未留其痕,后人又怎能见其迹呢,从宋代毛奎题“小洞天”石刻到明代景泰元年裴崇礼作“游大小洞天记”,时空跨越203年,有谁见过实际意义上的“大洞天”呢?到此,裴崇礼说的“大洞天”,也许是一个梦境,可能是裴老先生用文学手段形象思维出来的“大洞天”罢了。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历史考古学家。1962年郭沫若应崖县县委之邀来崖縣点校《崖州志》。亲身前往鳌山大小洞天考察,借助摩崖“验石”与《崖州志》对照,互补订正。他还写下了《游崖县鳌山》一诗。这首诗镌刻在小洞天旁边的巨石上。郭老先生对景区的山光海色赞叹不已,在《游崖县鳌山》一诗中誉之为“南溟奇甸”。
而对于“大洞天”,三亚市编纂的《三亚史》是这样介绍的:“郡守毛奎文献中未言及大洞天。1962年,曾前往实地考察的郭沫若在点校清光绪《崖州志》时改为《小洞天记》。综合地方志以及地方文人的文字描述、实地考察,小洞天指的是以“小洞天”岩洞为中心,包括钓台、岩瞻亭在内的景区;大洞天当是指以“海山奇观”岩洞为中心,包括大洞天亭、仙梯、试剑峰在内的景区,上述七景,加上石船,大概就是所谓的大小洞天八景了。石船似是当时大小洞天景区的入口处,既是大洞天的“洞口”,也是小洞天的“洞口”,明代崖州本地文人裴崇礼在实地考察后,写有《洞口记》,就刻在石船北面的岩石上,只是年久也已经湮没,但可以从正德《琼台志》读到。”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尽管历代文人墨客关于“大洞天”的寻访与探幽一直没有停止,但是景区其奇绝的山海景观、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历史典故,琼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胜的文化遗存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依然魅力四射。以“洞天福地、海山奇观”为脉络,以道家文化、长寿文化、南海龙王文化为主线,融婚庆服务、科普研学、滨海休闲、沙滩露营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吸引着八方来客,成为游客的打卡之地。
如今,大小洞天已经成为免收门票的旅游景点。敞开胸怀,海纳百川,其历史、其文脉、其景观、其氛围,必将以崭新的姿态为三亚这座国际旅游城市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