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献纪录片年轻化传播策略探析
2023-10-29崔怡李海华
崔怡 李海华
“文献纪录片是以资料汇编和实景拍摄相结合的独特纪录片样式。”[1]理论文献纪录片作为文献纪录片的一种,主要是创作者根据拍摄主题收集的历史资料,并结合实景拍摄再次构思,对历史事件、人物及主题思想进行富于思辨性、理论性的客观描述。一方面,理论文献纪录片在创作时会由于加入创作者自己的理解,而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理论文献纪录片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真实性的描述,是对历史的实际解读,具有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要 “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2]带动青年群体学习党史,了解红色文化,有效实现价值引领,是媒体义不容辞的使命。近些年每逢重要时间点就会涌现出大批纪念性的理论文献纪录片。然而,其厚重的历史、枯燥的解说与年轻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理论文献纪录片往往侧重宏观的历史政论,在表现上略显单调,难以与观众,尤其是新语境下成长的年轻人,形成有效交互。“青年是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本文旨在分析新语境下理论文献纪录片年轻化传播所面临的挑战,总结其近些年走向年轻化的传播策略,探索如何高效地通过理论文献纪录片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青年思想,培养和坚定青年的文化自信,激发其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热情。
一、理论文献纪录片走向年轻化面临的困境
(一)创作者对理论文献纪录片真实性的认知误区
“任何一部纪录片都在以某种方式记录着一段特定的历史。而历史以何种方式呈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种历史信息的传达以及历史自身的真实。”[3]理论文献纪录片在传播红色文化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们以真实的档案资料、影像、历史遗址等为素材,生动地展示了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的历程。不可否认,已经发生的事实不会改变,但不同的历史叙述方式是否会导致人们对历史认知发生变化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些保存到今天的资料,在纪录片中所呈现的面目与真实的情况有某种程度的差别。纪录片创作者在选取历史资料时,不可避免会出现自己的主观判断,从而影响其所要表达的观点。因此,严格来说,历史影像的真实性并不总是绝对的。“所谓真实存在包含着真实本身和对真实的理解,并且这种关系和境界也并非凝固不动,而是不断向前推进的。”[4]历史真实本身具有其独立性,不会因为纪录片创作者的主观理解而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真实的历史一直是纪录片所追求的,但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绝对的真实。近年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纪录片的 “真实”,思索它们是否能够反映出历史的真相,并且不再将真实性视为唯一的标准。在理论文献纪录片中,仅仅采用客观素材与枯燥的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以单一的形式呈现,易使得理论文献纪录片缺乏活力,给观众留下了刻板印象。因此,更新理论文献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提供多元化的历史解读视角和多种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重新呈现,不仅可以保持历史的客观真实性,而且还可以更加精确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加准确地洞察历史的真相。
(二)青年缺乏对红色基因的情感认同感。
传承红色基因对当代青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娱乐文化的泛滥和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变,有商业资本为了 “博流量” 而无下限的扭曲红色基因。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也利用网络渠道试图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破坏中国青年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红色文化不是一部冷冰冰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活力、生动鲜活的教科书。但当前的青年学生缺乏对红色文化背后的故事、对红色精神在今天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入探究。教材和课堂授课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但是多以理论说教为主,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理论知识,难以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无法与之形成共鸣。理论文献纪录片极富宣传色彩,有时青年一看到纪录片的标题,就会产生刻板印象,不自觉代入进课堂产生乏味枯燥情绪,影响青年生成学习红色精神的主动性。
(三)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之间难以实现有机融合。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18—39岁的纪录片用户已接近4亿人。”[5]“年轻化” 已经成为我国纪录片发展趋势之一。当前视频的主要受众群体为年轻群体,因此,理论文献纪录片应研究青年的接收习惯。近年来,多个纪录片论坛的主题使用 “走进年轻人,记录新时代” 也证实了这一现象。2016年,央视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的二次元社区中火爆开来,令纪录片创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宣传在年轻观众间的巨大潜力。2018年,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自播出以来便受到年轻网友的热烈欢迎,其形式简洁精炼,巧妙地将历史文化与青年文化融合,深入挖掘文物的萌点,解说采用流行语言,俏皮可爱。“得年轻人得天下” 已被广泛认可,并被视为当今纪录片制作的典范。纪录片应以年轻一代为核心,传播正能量,承担起弘扬红色文化的重任。青年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百年前,陈独秀便 “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百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今时代迫切需要理论文献纪录片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理论文献纪录片要实现进入青年阶层的目标,首先必须打破 “次元壁” 的框架,以突破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传统理论文献纪录片强调政治宣传的重要性,以鲜明的政治话语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叙述的基础,其主题通常以英雄人物或重大革命事件为起点。调查问卷数据显示[6],青年群体对主旋律电视剧的观看并不表现出反感情绪,影响观看意愿的首要原因是基于消遣娱乐的观看目的。主旋律电视剧并未引发青年群体的排斥,只是课本中空洞的说教未能吸引他们。理论文献纪录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的有机融合,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二、理论文献纪录片年轻化的传播策略
(一)以人写史
理论文献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历史故事以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并通过展现人物的个性和魅力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在宏大的叙事维度下,宣传主流价值的作品往往会过分追求崇高的主题,而忽略历史人物的“人性”,从而导致历史英雄人物的形象可能过于完美,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认同。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理想照耀中国(第二季)》是一部以人物故事为主线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它打破了传统的时间框架,将党的历史故事融入角色的生活中,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党的理想和使命。它以影像为革命先烈立传,通过挖掘人物生前细节,见证这些先烈如何一步步成为英雄人物,从先烈们的人生见证伟大的红色精神。如女英雄赵一曼,大多人会从课本上知道一些她的英雄事迹,可有几人能说出她完整的一生。透过《理想照耀中国(第二季)》中的《赵一曼》,我们看到了遭受严刑拷打也不吐露半点消息的赵一曼,看到了在押往行刑前用没有指甲的手给儿子写遗书的赵一曼。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也以人为主题展开切入,通过一个个典型人物勾连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叙述富有人情味的小故事,回归到人这一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鲁迅、蔡和森、瞿秋白等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观众在片中看到了他们 “有血有肉” 的一面,回归到了人性本质。年轻观众会发现那些革命伟人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情感上的起伏,也会遭受失败,在面对困境时暴露出弱点。尽管他们并非完美无缺,但在小家情感与国家责任发生冲突时,他们放弃小家,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爆发出的强大力量具有深远的震撼力,使得历史人物与青年受众的距离感大大减弱,青年受众也更容易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二)生动的纪实语言讲活红色精神
改变过去宏大叙事、呆板说教的 “说理” 模式,以清新生动的语态提升了文献纪录片的可看性,以 “精神文化消费品” 的面貌吸引年轻观众,是理论文献纪录片年轻化传播的一大要义。通过创新的视听语言,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使红色文化的讲述更加具有 “动感” 的魅力。如果仅仅是以历史资料加上旁白解说,那么必然会显得乏味无聊,年轻人也不会愿意接受。《理想照耀中国(第二季)》的解说词巧妙地引用英雄人物文章、诗文、家书中感人至深的语段,令人热泪盈眶,透过这些真实的语料感受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此外,“情景再现” 这一形式也被大量用于历史叙述。“情景再现” 的叙述需要依托真实的史料,如战争参与者及其家属的口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历史回顾。“情景再现” 利用演员的表演和模仿当时的历史情况,以及精彩的镜头呈现,使观众有一种置身于当时的真实环境的感受,从而使纪录片的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大提升了观赏体验。理论文献纪录片《星火》就使用了大量 “情景再现”。它以精彩绝伦的表演,将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中抵御国民党压迫,开创新时代的伟大历史画面呈现给观众。《星火》使用的“情景再现” 借鉴了影视剧的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在镜头呈现上达到了电影级别的水准,拍摄角度、画面选取极具美感,演员对历史人物的把握恰到好处,使观众仿佛重回那个烽火年代。历史影片资料与现代历史遗址的交叉穿插,将两个时空之间巧妙地衔接起来,使观众既能够迅速进入历史,又能够迅速回到现实。文献纪录片《为了和平》也大量采用了 “情景再现”,通过蒙太奇和慢动作处理,以全新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审视和解读。
(三)以具有趣味的方式呈现故事
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实现年轻化传播。随着网络热词和现代生活用语的普及,新颖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吸引到年轻观众的兴趣。以非主流的表现形式实现对主流价值的年轻化传播。“娱乐思潮对青年意识形态领域逐渐产生影响并在青年社会阶层形成属于他们自身的特殊文化形态。”[7]理论文献纪录片的制作要寻求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和传统价值观的完美结合,以此来体现传统价值的精髓,又保持其趣味性的特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不是单一的使用空镜头、历史资料的堆砌,而是合理地通过沙画、木刻版画、水彩动画、油画等不同形式的画作,视觉上将历史人物与场景动态再现,同时配合背景音乐和解说等增强听觉感染的声音元素,增强了纪录片的情感渗透,诱发观众对当年发生的党史故事的无限遐想。《理想照耀中国(第二季)》特别制作了一款精美的水墨画海报,并以MV《解放者》的形式呈现,通过它独一无二的视角和出色的画面,使红色文化背后的故事变得栩栩如生。“报告文学体” 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历史的真实性和美感转化为活泼、优美、清新的语言,让年轻人感受到历史的温暖、高尚和美好。只有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才能真正实现 “影像修史” 的年轻化目标。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与新技术的发展,帮助纪录片的创作实现了转型升级。然而,新媒体与新技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同质化问题日益加剧,传统的理论文献纪录片难以满足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必须持续探索和实践,寻找实现年轻化传播的策略以适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