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2023-10-29李绍云

传媒论坛 2023年18期
关键词:选题科技期刊期刊

李绍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1]。这凸显了人才在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是国家科学技术成果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培养优秀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才,关乎科技期刊的未来,关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关乎国家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从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以期能找到青年编辑人才提升的路径。

一、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概念界定

科技期刊是主要登载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实验报告等文献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期刊,向人们揭示当今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发展动态[2]。《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青年的年龄限定在14-35周岁[3],所以将35周岁以内,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员称之为青年编辑。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的新生力量,是建设科技期刊的主力军[4]。如何充分发挥青年编辑的优势,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是科技期刊管理者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

二、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急需提升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不仅承担着相应学科科学技术的宣传任务,同样是相关行业政策的推动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但部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却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些科技期刊编辑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身工作帮助不大。如有些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拿到了高级工程师职称后就觉得高枕无忧了,不再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二)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编校水平较高,但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青年编辑不仅要把自己定位为技术工作者,还应该是管理者。任何一期杂志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完成的,需要全社甚至编委会专家的密切配合,如果青年编辑的管理、协调能力跟不上,就没办法胜任日常编辑工作。

(三)缺乏学习和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

王晓宇、倪明[5]对369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倦怠状况展开调查,发现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的占比高达62.87%。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青年编辑每天沉浸在琐碎的出版工作中,压缩了从事创造性工作的精力;编辑出版工作不是主办单位的重点业务,导致期刊编辑身份边缘化;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职称晋升方面不受主办单位重视等。以上原因使得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对自身职业发展产生疑虑,从而缺乏学习和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

(四)创新能力不足

世界一流学术期刊是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和驱动器,科技强国建设离不开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6]。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道路上,青年编辑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因墨守成规而没有策划出适应时代发展、吸引读者眼球的选题。新媒体时代,读者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加剧科技期刊选题同质化[7]。针对当前一段时间的热点选题,如果青年编辑一窝蜂的 “蹭热点”,可能会让原本应该突出差异化特色的科技期刊显得千篇一律。

(五)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不匹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8]。这样的要求对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同样适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融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对编辑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些科技期刊编辑部人员老化、人才断档等问题较为突出,导致人才队伍青黄不接。

如新媒体编辑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认知的科技期刊编辑的范畴,不仅需要具备很强的策划能力,熟练使用各类平面设计软件,擅长摄影、摄像技术,还要熟练制作短视频,掌握媒体运营等经验。但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供给往往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这种不匹配加剧了人才供给双方的矛盾。

三、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提升策略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多方面努力,以加强对青年编辑的培养来应对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

(一)培养科技期刊的内容管理能力

叶圣陶说过,编辑应该是杂家。随着科学向着综合性趋势发展,各领域科学交叉现象越来越普遍。对科技期刊编辑来说,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也越来越高。比如机械类科技期刊的编辑除了具备机械专业的科学知识外还需要了解物理、数学、力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甚至仿生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科学知识。很显然,这样的 “杂家” 并不是那么好当。要想胜任科技期刊编辑这样的职务,就需要青年编辑们具备 “向上管理” 的能力,青年编辑要熟知编委会专家研究的领域,遇到什么样的选题找什么样的专家,保证选题的科学性和领先性。青年编辑要实现从 “杂家” 到 “管理者” 思维的转变,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发挥专家智库的重要作用,做好科技期刊的 “把关人”,提升内容质量,进而实现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二)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1.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

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编辑岗位,让青年编辑脱离繁琐的编校工作,将更多的时间投入选题策划、数字化运营等创造性工作中[9]。随着媒体融合技术的发展,期刊社可以通过后台大数据形成 “用户画像”,并以此来实现服务客户的目的,比如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分析读者阅读习惯实现用户精准推送等服务[10]。对于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来说,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大数据,将是一项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通过知网等数据库搜索关键词的形式得到相应研究领域的总趋势分析图及分布情况,如果选题近几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则说明关注该选题的研究者越来越多,该选题值得研究[11]。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是青年编辑从技术型岗位向科研型岗位转变的前提,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确定当前学科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科技期刊的选题质量提供保证。

2.充分了解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青年编辑作为科技期刊的主力军,务必充分了解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包括以同行评议为主导的科技期刊评价和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科技期刊评价[12],要认识到科技期刊评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稿源的质量,稿源质量同时又反作用于科技期刊评价水平,两者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要科学合理利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从而提高自身价值。

3.科学制定职业规划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科学制定职业规划,可以将职业规划划分为短期(1年及以内)、中期(2~4年)、长期(5年及以上)。通过制定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13]。这些目标包括专业技术知识和出版知识的学习。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积极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了解本领域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提高选题策划能力以及自身的审稿和编校水平。在出版知识学习方面,青年编辑可以通过考试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14],然后通过新闻出版署注册责任编辑,每年完成90学分的继续教育学时。科技期刊编辑通过制订职业规划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成长为各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甚至出版家。

(三)青年编辑要坚持并发扬科学家创新精神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受制于权威定式,要有钻研的劲头,要敢于质疑权威,也就是要有科学家一样的创新精神。为了使得科技期刊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提升科技期刊质量,青年编辑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与创新开发出新的选题,摆脱算法在选题策划上的局限性,从 “信息茧房” 中实现突围。传承科学家创新精神是科技期刊永葆青春与活力的基础,也是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才成长道路上的必备素质。

(四)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没有世界一流的编辑人才是万万行不通的。其一,政府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把好制度关,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其二,学界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将专业结构设计提前,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实训条件,探索出一条适应产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15]。目前出版学是被置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不能适应出版业创新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出版学升为一级学科的呼声一直都没有停歇[16]。此外,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仅仅通过内部重点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适时从外部引进。中国科学院为强化培育和凝聚期刊编辑出版人才队伍,在引进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管理办法》,加强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人才的出境学习培训、交流合作[17]。《能源化学》编辑部主任张丽娟作为“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 获得者曾经表示,国际化的编辑队伍对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8]。在这种背景下,期刊社需要下力气培养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适当引进高素质青年编辑人才,激发人才活力,提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发展水平,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需要从提升对科技期刊的管理、协调能力,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坚持科学家精神几方面入手。此外,政府、学界和研究院所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充分激发人才活力,以实现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2022年7月4日,在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举办的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沙龙——新时代青年编辑应具备的能力及提升策略” 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在致辞中提出,青年编辑不仅要为期刊赋能量,期刊也要为青年编辑赋能量,青年编辑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带动期刊发展,科技期刊也要为青年编辑的发展创造环境和机遇[19]。从根本上说科技期刊和青年编辑就是互相成就的关系,科技期刊和青年编辑应该相互理解,实现两者之间的 “双向奔赴”。

猜你喜欢

选题科技期刊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