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野下大学生的党史认知困境及教育机制建构对策

2023-10-29刘建梅曹海涛

传媒论坛 2023年18期
关键词:党史建构机制

刘建梅 曹海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这对提升大学生党史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播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党史的认知困境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高校掀起了一股学习、研究、传播党史的热潮。从总体来看,大学生的党史认知度显著提升,但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大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 “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2],这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他们党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学生奉行实用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有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把学习党史看作是一项机械式任务,甚至仅仅是一个应付学分的工具,致使党史认知或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这实质上淡化了党史学习教育重要性的意义。

(二)大学生党史认知的主体意识缺失

一般来说,党史认知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前者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能力,而后者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主观意愿,这也是党史能否被认知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更愿意在个人感兴趣的信息上投入更多关注,甚至有的会奉行 “历史无用论”。再者,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新媒体智能 “投喂” 的精准化转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党史认知主体意识缺失,在主观上造成了党史认知的疏离。

(三)大学生党史认知的浅表化、碎片化依旧明显

大学生要真正认知党史,最关键也是最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切实了解党的百年奋进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历史经验和重大意义,全面了解影响甚至决定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等。遗憾的是,由于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大学生多样化的主观诉求使大学生对党史的认知存在盲区,认知出现浅表化、碎片化。

(四)大学生党史认知存在知行脱节

知是行的基础和前提,行是知的归宿和落脚点,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大学生不仅要认知百年党史,更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现实中,校内党史宣传栏留不下学生们匆匆的脚步,那些感人至深的优秀影视剧作品留不下学生们观看的痕迹……这种现状没有随着大学生对党史的深入了解而逐渐调和,反而随着 “世俗化”“功利化” 的加深而逐渐增强,从而导致百年党史知行脱节。

二、传播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党史认知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 “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3]虽然多数大学生知晓百年党史的基本知识,但依然面临认知困境。

(一)从传播主体视角来看,党史学习教育有短板

首先,师资力量有短板。党史学习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思政课、历史学、政治学等专业,而党史专业的教师相对短缺。由于学科背景、专业知识所限使其缺乏一定的理论高度与实践经验,这造成了部分教师党史学习教育的浅表化。

其次,教师传授与学生现实诉求易错位。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从内容到形式、从大屏到小屏、从线下到云端全方位、高质量地丰富着党史内容的供给。然而,供给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现实诉求,致使党史学习教育的预期与学生当前的认知诉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党史供给与学生需求发生错位。

最后,教育方式与时代脱节。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理念上倾向于思政 “小课堂” 而忽视了社会 “大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倾向于 “宏大叙事” 而忽视了以学生为本,在话语表达上倾向于理论性和学术性而忽视了理论认知的具体性和鲜活性。这种教育方式遮蔽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结果给教受双方的思想交流、情感共鸣带来隔阂。

(二)从传播受众视角来看,党史学习教育有 “落差” 感

其一,成长环境有 “落差”。出生且成长于和平国度里的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因而对国家具有与生俱来的浓厚情感。但他们没有经历改革开放初期的困难抉择,也没有经历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筚路蓝缕,更没有经历革命战争时期的浴血奋战,对党的百年奋进历程缺乏客观的体验与感悟,易对党史学习教育产生落差。

其二,影响因素多元化。由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政治面貌、个人诉求等不同,学生对党史的认知程度也存在个体性差异。当党史内容与学生的个人诉求、知识体系等相符时,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反之,认知能力则会保持原状或下降。

(三)从传播特征视角来看,党史学习教育有 “逆差”

首先,传播的 “去中心化” 弱化了党史传播主体的权威性。网络的开放性、传播的即时性、媒介的多样性等使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尤其是智媒体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其圈群的影响力、沉浸式信息体验以及 “定制化” 的内容投喂,使大学生对其形成较强的依赖。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传播主体的权威性,进而加大了信息把关难度。

其次,信息的迷你性、碎片化冲蚀着党史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深受学生青睐的 “短、平、快” 的碎片化信息虽然契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肢解了党史学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久而久之,将使大学生的认知呈现碎片化、浅表化、片面化、从众化趋势,甚至导致价值观偏离,以致学生认知党史的广度和深度被大大削弱。

最后,“泛娱化” 倾向遮蔽了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各媒体平台,除了推送主流信息外,更多被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多数学生喜爱的娱乐类信息占据,无形中挤占了党史的传播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消解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本质,遮蔽了党史教育的重要性。

(四)从传播实践视角上来看,党史学习课程趋于弱化

其一,党史的学科归属尚不明晰。虽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21年提出将 “中共党史党建” 增列为一级学科,但是,迄今为止,党史在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依然游离不定,学科归属尚不明晰,在客观上造成了党史学科的“碎片化” 状态。

其二,党史的课程设计比重过低。从目前来看,仅有中国人民大学等少数高校设置了党史本科专业,多数高校只设置了硕士、博士党史专业。除专业课以外,党史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政课、形势与政策中,缺少专门的教材,教育内容系统性不足。

三、传播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机制建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4]要提升大学生的党史认知水平就要不断优化百年党史常态化教育机制、科学解读机制、舆论宣传机制、网络监管机制等。

(一)拓展传播场域,建构党史常态化教育机制

把百年党史融入教学中、渗入生活中、浸入网络中、嵌入实践中,“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5],夯实大学生党史认知根基。

首先,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建构党史常态化教育机制。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把思政课打造成党史学习的 “金课”,带领学生在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广泛搜集党史资料,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尤其是地方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感染力;引导学生主动关注主流平台,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动性。

其次,把党史学习教育渗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建构党史生活化教育机制。党史学习教育不是停留于知识的表面,而是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开设校园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创建 “校—院(系)—班” 层级党史学习微信群、QQ群;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日活动,为党史学习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再次,把党史学习教育浸入网络中,建构党史 “全时空” 教育机制。以建党百年为契机,推出一批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专业电子期刊,开通以 “红色” 为主色调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客户端,搭建党史传播云平台,利用AR、VR等虚拟技术让学生在云端来一场与党史的完美 “邂逅”。这不仅延展了课堂教学,也构筑了即时性学习平台,使学生在浸入历史、感悟历史中增强党史认知。

最后,把党史学习教育嵌入实践中,建构党史实践化教育机制。党史要真正被大学生认知,必须嵌入生活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根据教学要求,紧密契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讨论会、辩论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党史研讨会、征文比赛等校园实践,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理想之火;鼓励学生用脚步踏寻红色足迹,用眼睛找寻红色记忆,用耳朵聆听红色故事,积极参与校外实践。

(二)优化传播方式,建构党史科学解读机制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主观主义。”[6]科学解读党史是大学生正确认知党史的前提。

首先,培养解读主体,建构党史主体保障机制。权威部门从国家高度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政策性解读,增强解读的权威性;主流媒体通过多形式、多维度、跨平台即时、准确、客观地推送信息,增强解读的即时性;思政课教师队伍从理论的高度、学术的深度增强解读的专业性;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形式与党史展开跨时空对话,增强解读的大众性。

其次,厚植解读内容,建构党史理论支撑机制。以党史时间为主线,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史、社会探索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的发展脉络,为认知党史提供清晰图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的基本国情、阶段性特征、重大成就和历史地位,为认知党史提供基本框架;以党史规律为主旨,引导学生把回顾历史与继续前行、总结经验与开创未来结合起来,为认知党史提供基本依据。

最后,厘清解读立场,建构党史政治引领机制。一是解读党史要树立大历史观,把百年党史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二是解读党史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7]既要聚焦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也不回避党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失误和曲折。

(三)遵循传播规律,建构党史学习教育传播机制

新时代,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也是百年党史传播的主阵地。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建构党史有效传播机制是强化党史认知的重要保障。

首先,创新教育理念,建构党史长效传播机制。新时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回应学生的重要关切,解答学生关心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把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把握学生脉搏,找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生思想的共鸣点,细分学生群体,加强对象化、分众化教育以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精准化。

其次,优化教育方式,建构党史融合传播机制。坚持思政 “小课堂” 与社会 “大课堂” 相结合,打造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的 “大思政课”,在双向互动中提升党史传播的时间厚度、空间广度和实践宽度;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充分发挥融媒体、智媒体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最后,掌握教育话语,建构党史话语传播机制。一般来说,学生只有听得懂才能悟得透,继而深入内心。事实证明,书斋式的精英话语、文本式的抽象释义远不如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吸引学生,这既能体现党史传播的话语优势,也可以提升党史理论传播的吸引力。

(四)营造传播生态,建构党史学习教育监督管理机制

建构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监督管理机制,汇聚线上线下向上向善的力量,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环境,为提升大学生党史认知保驾护航。

首先,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管,建构党史学习教育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运用科技手段研发全天候舆情监测系统,对网上线下出现的敏感信息实时预警并给予积极健康引导。

其次,强化新媒体平台监管,建构党史学习教育网络环境优化机制。创建富有时代特色、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网站,用权威、准确、全面的信息主动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溯源机制,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地提升网络空间的自我净化能力。

最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构党史学习教育法规监管机制。目前,我国已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开展了 “清朗” 系列专项行动,从政策、技术、实践等方面为党史传播营造了清朗的网络空间。此外,无论多么严密的法律法规,仍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修订与完善。

四、结语

党史学习教育 “是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5],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新时代的大学生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8],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猜你喜欢

党史建构机制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党史上的今天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