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文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现实质感的呈现
——以《书店,遇见你》为例
2023-10-29黎芮池
黎芮池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社会人文类纪录片关注人们的生存处境与状态,在体现独特的记录美学风貌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社会现实深层次的观照。社会人文类纪录片勾勒出当下社会不同人群的现实生活图景,描绘出大时代下的人物群像[1]。因此,社会人文类纪录片是讲述大众故事的一个重要窗口,其研究价值显而易见。《书店,遇见你》是2022年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社会人文类系列纪录片,它以实体书店为中心,记录与之有关的人与事;以时间为轴线,探讨书店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反映出“书店”所串联起的城市、人物、思想与文化。作品在叙事空间的构建、叙事视角的转换、叙事节奏的把控上独具匠心,营造了独特的多维、克制的叙事语境。同时,在题材选择、拍摄方式、内容选取、叙事结构和镜语风格上追求真实性与现实感,让作品富有质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业界的认可。
1 《书店,遇见你》的叙事策略
1.1 多重的叙事空间
《书店遇见你》的叙事空间主要有书店、城市和家庭,三个叙事空间分别承担了不同的叙事功能。书店作为片中的主体叙事空间,是摄制组与片中人物相遇的地点,也是大部分采访发生的主要地点,起到主题构建的功能;城市是过渡场景,其蕴含的强烈又独特的文化特色投射到人物身上,丰富了人物的身份信息,加重了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示作用,起到过渡功能的同时也辅助读者观察与解析[2]。家庭主要起到人物塑造的功能。心理学认为,面对陌生人时,人们的社交心理距离较远,而面对亲密的家人或朋友时,人们社交心理距离较近[3],社交心理距离的远近会影响人际信任,从而影响交流效果。
《书店,遇见你》拍摄过程中,若遇到值得挖掘的人物,会跟随人物回家,进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的探访:参观藏书、与家庭成员交流……采访者提出要去被采访者人物家中拜访,是主动将自己从陌生人变为“朋友”的行为,被采访者的社交心理距离缩小后,交流也自然从开放、社会化变为私密、个性化,人物的身份变得更加具体,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人物的精神世界也更具像化。如武汉一位因经常去书店淘书成为店主朋友的小伙,在店主没空接受采访时,他和导演开玩笑“我已经习惯了这家店没有店主”。导演跟随他回家,发现他住在城中村一个堆满了旧书的简陋出租屋,他其实已身患肌肉会逐渐萎缩的罕见病,“你觉得外面热闹,我告诉你,我房间里面才热闹呢”,仅此一句话,一个积极乐观,从书籍里获得丰富精神世界的人物形象便立体又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有时同一空间在叙事中的意义会动态变化,从而提供不同信息。在《书店,遇见你》中,“书店”这一空间对于有的人物是生活场景,而对于有的人物则是工作场景。如辞去康复中心护理员工作去书店当店员的女孩、即将关闭辛苦经营11年书店的店主等,“书店”对于他们的含义与普通的顾客并不相同,采访的话题也从与书籍相关自然地向个人兴趣、生活经历、生存状态转换,为叙事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2 多元的叙事视角
《书店,遇见你》通过采访不同人物提供不同的叙事视角,给观众带来更全面的思考角度。比如,在武汉百草园书店闭店之际,采访到特意带家人来告别的大学老师,因年轻时和妻子谈恋爱逛书店,书店对于他来说承载着独属于他们的青春回忆;曾在这里买书而读到一篇印象深刻文章的“红迷”,时隔多年带着女儿来专程告别,这些人物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一本书、一家书店存在的意义。还有通过社交媒体推荐书店,无意间才注意到百草园书屋的时尚年轻人,将社交网络对实体书店的冲击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书店,遇见你》还运用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互相转换的方式,为观众立体呈现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以《成都:方所书店》为例,在第二天采访开始前,旁白先用全知视角介绍方所书店经常举办文化讲座,为城市打造文化客厅的经营模式。随后,画面从书店里拥挤的人群转向独自坐在台阶看书的女孩,旁白用旁观者的视角说“在这个角落里,一位读者始终在专注地看书”,接下来,就开始了关于这位女孩生活经历的采访。旁白陈述“两年前她回到家乡小镇创业,开了个餐饮店”,紧接着女孩进行补充——“和男朋友一起开了一个小店,卖汉堡、奶茶”,全知视角与外视角、内视角的相互转换让观众的注意力随着镜头从热闹的讲座现场转移到安静的书店角落,再从旁白和女孩的讲述中,了解节目中的人物故事。
1.3 克制的叙事节奏
受到新媒体时代语境的深刻影响和潜在引领,我国纪录片呈现出小微化的特点[4],表现之一为作品单集时长较短。《书店,遇见你》6期均不超过25分钟,但这25分钟中内凝结了3~4天内发生的故事,几乎每天都有多组人物的采访。例如《成都:方所书店》一集,24分29秒内,讲述了4天发生的故事,采访了10余组人物,大部分人物的采访时长为1~2分钟。有限的采访时长控制了节目的叙事节奏,使其不显枯燥冗长。
在叙事时,故事发生的具体时刻会以字幕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如9:00、17:00等,一天发生的事也因此变得碎片化。编导只选取其中关键部分展示,也是控制叙事节奏的体现。
为了在深化主题的同时,给观众保留足够的思考空间,编导在内容剪辑时采用详略结合的方式控制叙事节奏。例如,在《武汉:又合书社》一集中,着重展示身患罕见病却积极面对人生的小伙,在为生活奔波之余通过买书和种盆栽来暂时忘掉现实压力的公交车司机,通过他们的故事深化“只要书店灯火仍在,精神之微光便永远不灭”的主题。而对于其他人物,如认为公务员工作是“铁饭碗”而到武汉考公的藏族女孩,即将上大学不顾家人反对染红发的女孩等,则通过“一笔带过”的方式,让观众从简短的采访中感受当代中国青年多元的价值观。
在一些人文话题的挖掘和深入上,摄制组也进行一定考量,让叙事有深度的同时不偏离主题。例如,在去往公交车司机家中时,发现他生存状态并不轻松,如父亲生病、孩子高考、爱人没有稳定工作,但片中并没有过多展示这些现实问题,而主要呈现他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和盆栽等丰富的精神世界,契合了作品温情的基调。
2 《书店,遇见你》现实质感的呈现
2.1 贴近生活的题材选择
《书店,遇见你》产生的背景来自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的经历:“加速社会”给人带来焦虑与压力,大家开始怀念并重新审视逐渐远去的“慢生活”。这样的选题本身就能引起观众共鸣,有助于实现共情传播。在后期剪辑时,编导将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片段进行保留,如片中采访了一位高中毕业后便打工存钱穷游的女生,她说“我们就是来世界玩的”,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听从内心安排、洒脱生活的态度,与网生代(Z世代)“体验派”人生态度契合;一位初一就拥有自己的“独立书架”、对阅读上瘾的孩子,却极其讨厌数学,让家长头疼不已,小孩爱好与学业的冲突又贴合了许多家庭面临的真实处境。
在空间选择上,片中既有繁华的都市,也有具有烟火气的小县城;既有一直陪伴市民的老书店,也有时尚现代的“网红”书店……这些空间可能是该片受众熟悉的场景,甚至是他们生活的地方。记录发生在这样空间里的故事,能为观众带来亲切的“真实感”。
在人物选择上,《书店,遇见你》并未选择有流量、影响力的人物,而是将视线聚焦于普通人,他们可能是旅行者、公交司机、脱产考证者、学生等,甚至在人物字幕上都未出现他们的姓名,而是直接用这些“标签化”的词语进行介绍。虽然片中讲述的是他们的故事,但其实是讲述标签之下任何一个人的故事,拉近了人物与观众的距离。
2.2 随机捕捉式的拍摄方式
《书店,遇见你》每一期都选择一个书店进行连续拍摄,随机采访出现的人物,甚至有时叙事的走向是由出现的人物决定的,如摄制组在渑池的新华书店里遇到了一位从县里考上大学,在四川央企工作的年轻人,于是第二天的拍摄就选择了在他渑池的家里完成。
这样拍摄方式的不确定性有时会为观众带来惊喜。在北京万圣书园拍摄的第三天,摄制组遇到了北大、清华双聘教授——一辈子研究和教授历史的刘桂生先生。第四天,老先生又到书店找到了摄制组,主动分享前一晚的思考,还带摄制组回到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人生理念。老人对学术孜孜不倦的热情感染了观众,节目播出后,关于他的话题上了热搜,获得了6 000余万的阅读量。
因为需要随时捕捉镜头和进行跟拍,所以最后画面保留了许多手持拍摄的镜头,这样的镜头会有不稳定、轻微晃动的感觉,镜头的“呼吸感”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凸显了纪录片的现实质感。从拍摄角度来说,该纪录片大量运用近景和特写镜头来展现被采访者的面部表情和神态,人物仿佛和受众在面对面讲话,更具交流感和感染力。
2.3 “不完美”内容的保留
《书店,遇见你》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国人积极精神面貌的作品,没有追求“完美人物”和“美好叙事”,而是选择性地保留了“不完美”内容。在拍摄手法上,摄制组很多时候都选择“不介入”的拍摄手法,发生突发状况时,不打断也不参与,因此捕捉到了一些真实自然的语言和画面。如万圣书园里带小孩阅读的全职妈妈,在采访到一半时,还没把话说完就转身去找小孩了,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镜头属于废镜头,但摄制组却将其保留了下来;在痴迷阅读和哲学的初一男孩家里,母亲谈到男孩不愿去她特地为他报的数学班时,男孩出现了叛逆情绪,对母亲说“你要是一特别牛的人,你想怎么教我就听你的”,姥姥听后一边起身离场一边说“你是遇到一个好妈,你要是遇见姥姥,一天得打八回”。摄制组并未打断这场三代人的“较量”,交锋的言语和激烈的气氛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观众跟随镜头在现场以“旁观者”姿态观察事件。
在主题延展上,观众能从作品的一些场景中感受到新冠感染疫情带来的冲击,对于金融行业下行、“双减”政策对教培人员生计造成影响等话题也没有避讳,将其“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对社会问题的直白呈现,让作品更真实、完整,也更加贴合纪录片的纪实性。
2.4 以时间轴推进叙事
《书店,遇见你》摒弃了戏剧化的处理方式,并未通过后期剪辑对叙事线进行大幅度调整。顺叙手法贯穿整部作品,叙事断点一般一天结束或安排在一个时间节点后,转场则是通过人物对话或旁白自然过渡,叙事线完全按照拍摄的时间顺序推进。这样的处理方式让观众轻松将自然时间和节目时间有效融合,在方便观众理解故事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更接近真实生活的美感。
2.5 细节化的镜语风格
在叙事时,适当运用细节有助于人物思想过程和内心情绪真实、完整的传递[5]。《书店,遇见你》在拍摄时运用了大量特写镜头来展现人物表情细节,传达人物情绪的同时增强了画面感染力。片中有一位经常坐公交去县城书店看《红岩》的独居农村老人,时常在家里写诗来怀念故乡和童年。在采访尾声,8秒时长的缓推特写镜头配上旁白叙述“老人说,最近他常常想起小时候的村庄、玩伴和故去的亲人”,让观众对老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感同身受。
值得一提的是,《书店,遇见你》创新利用字幕特效的叙事功能,对一些有意思的细节进行强调,例如老人向采访者介绍自己的藏书时,画面上出现字幕“原来家里藏书并不少呀!”让观众关注到老人家里虽然简陋,却拥有大量藏书这一细节,在为作品增添趣味性和观赏性的同时,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3 结语
“书籍”作为近年来文化类视听作品的热门选题,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被重新挖掘、包装,以更多样的姿态逐渐进入观众视野。例如,《典籍里的中国》用戏剧演绎的方式呈现典籍、名著,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观看体验;《但是还有书籍》以年轻化的语言讲述书籍背后人们的故事,利用明星效应多次引爆话题;《我在岛屿读书》邀请文坛大家录制真人秀,有趣的灵魂圈粉无数。这些作品都充分把握新媒体时代受众特点进行制作和分发,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书店,遇见你》作为一部同样以“书籍”为题材的作品,没有过多的科技、综艺化包装、流量明星的加持,而是用朴素却不失质感的语言讲述动人的平凡人故事,是一部情真意切、言微旨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