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对健康传播研究的启示
——基于健康文化的视角
2023-10-29张娒
张娒
一、健康传播研究概述
(一)健康传播的兴起
美国传播学者Rogers对健康传播的定义是:“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内容,就是健康传播。”[1]传播和健康的结合意味着健康目的的达成需要媒介的参与。从最常见的人际沟通渠道到如今媒介技术的参与,健康传播的形式在不断创新。然而健康传播的最终目的并未改变,即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增进人民福祉[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健康传播运动,部分学者自此开始涉足健康传播研究,健康传播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也开始不断发展。
(二)中国健康传播研究的开端
在中国,健康传播的开端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时期,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当时蓬勃开展。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设立了宣传处来领导全国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工作。当时,报纸作为重要的宣传媒介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从那时起,健康教育学科作为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事业体系的一部分开始发展,并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事业的新发展机遇[3],不同时期的爱国卫生运动也在具体的时间节点和社会背景下不断开展。对于国内健康传播的研究,可以相关学术刊物的设立作为起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于1985年正式创刊的《中国健康教育》杂志,是我国第一本研究健康传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学术类期刊,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健康传播研究已经积累了近四十年的历史[4]。
(三)中国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与困境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国内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与困境作了梳理。王一帆等指出作为传播学新兴且独立的研究领域,健康传播自引入我国以来,相比于应用层面,在理论层面上的发展则比较落后[5],甚至处于空白的缺席状态。苏婧等通过对比国际国内健康传播研究的趋势,认为我国的健康传播研究目前仍处于困难的初期建设阶段,在研究视野、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6]也有学者关注到我国现有的健康传播研究中效果研究的数量较少,学科背景单一等[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者对国内的健康传播研究缺乏中国特色提出了反思。一段时期,西方理论搭配中国案例占据传播学核心期刊的主要篇幅[8]。如何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不仅是传播学同时也是健康传播分支亟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四)健康传播研究的文化视角
Heather Zoller对健康传播的研究视角作了详细的梳理和阐述,除了实证主义之外,健康传播研究还包括诠释、批判和文化的取向。而文化取向的研究通常关注大众媒介如何通过知识生产影响社会,同时也关注社会结构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构成方式[9]。国内学者洪浚浩认为文化向度意味着强调沟通与对话,以切身参与的方式去主动倾听,从而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构建叙事,并最终发掘不曾被听到和看到的边缘群体的身影和声音。[10]
从健康文化与普通民众的关系角度来看,让民众认识到健康所具备的重要意义是最大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大众才有可能被动员起来,愿意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习和掌握和健康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再把所知所学科学地内化并运用到日常的行为实践中去,同时还要防范各种可能潜在的健康风险,最终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吕红平对健康文化理论的研究,不仅梳理了我国健康文化的历史渊源,而且提出了健康文化的理论框架。[11]唐玲等人则探讨了基于文化影响的健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12]然而,这些学者主要来自于社会学和医学领域,目前还没有传播学视角下的研究和探讨。总体来看,我国开展健康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
二、中国特色的健康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在中国人的养生传统中,“康”“健” 二词在殷商时代就已产生。《尚书·洪范》关于“康宁” 的论述,则是在中国最早提出的养生观念。[13]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与西方世界在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上也不同。比如说,战胜克服自然、超越人本身的局限占据西方社会的主流认知,许多极限运动也正是在这种文化观念和氛围中产生的。但对于传统中国来说,恪守顺应、和光同尘、柔中带刚的修身养性则是独具东方特色的文化传统。[14]
现代社会虽然和古代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但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传统养生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从历史维度上看,其实我国很早就形成了对于养生问题的系统认知以及社会实践;从当代的社会生活现实来看,养生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话语,“养生” 一词在我国青年健康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也不断上升。不论是微信朋友圈的中年养生局,还是每个传统节气中各大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养生法则(从春天的阳气生发,夏养三伏,再到秋日养阴生津,冬补三九),男女老少在养生领域乐此不疲,早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再者,经过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健康在中国公众的日常话语和实践中的意义则更加凸显。我国源远流长的健康文化提供了适合国人健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传播研究实践,有助于国人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实现更易于接受的健康生活模式。这也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中推动健康文化发展、健康生活普及,促进人民健康,实现人民健康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
(一)健康文化
杨劼等人认为,健康文化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为中心,在防治疾病、保持和增加健康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与物质成果的总和。[15]就狭义上来说,健康文化主要指的是关于健康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规范,还包括在健康信息上的素养、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判断、对健康知识的运用、对健康行为的选择等。[16]从传播的角度切入,健康文化传播的主体、传播的方式和形式都共同塑造并致力于公众的健康需求,同时健康文化的传播也会成为一个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沉淀的珍贵宝藏。
(二)健康观念之养生观念
健康观念是健康文化的核心,不同的健康观念孕育着不同的健康文化。反过来,健康文化又可以促进健康价值观念的转变。[17]此外,健康观念也有其历史性,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产生着不同的健康观念,其中经济、政治等宏观层面的因素、信息媒介等因素、个人层面的因素都影响着一个社会及个体的健康观念。
“养生”,又称 “摄生”。养,有保养、调养、补养、养护之意;生,即生命[18]。有学者指出,“养生” 意为保健延年的方法,而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就称作 “养生之道”[19]。真正的 “养生” 活动应是形神兼养,以达到养生、康健的人生目标[20]。中国的养生文化始于道家,在儒、道、佛三家学说中不断完善发展。其主要的哲学思想有,一是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二是注重形神一体。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心理活动。“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三是坚持生命动静统一的整体性,既要动以养形,又要静以养神。[21]“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周易外传》)”,要将动静有机结合。
养生观念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渐成体系。但是现代普通人在继承的过程中,往往会过分强调其传统,忽视科学性而陷入养生误区,反而对自身的健康造成损害。例如,有人认为喝酒可以 “活血化瘀”,但实际上酒精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位一级致癌物。又如,近来流行 “三伏天晒背养生”,却有人忽视自身的健康条件,不研究晒背的方法和时间,盲目跟风只为 “祛湿”,出现晒伤等危害自身健康等的状况。因此,如何帮助普通大众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健康行为之养生行为
符合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识的行为可以被称为健康行为,衣食住行、休憩劳作、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活动方式与行为特征都属于健康行为研究的范畴[22]。而对于中医的养生方法来说,其关键就是情志、饮食、起居、运动这四个方面的调摄。
“知信行” 理论将人们的行为改变划分为三个相继的阶段,在健康传播的研究领域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运用。首先是获取知识、然后产生信念,最终形成行为。其中,“知”是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信” 指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行” 是行动。该理论指出知识、信念和行为三者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23]。在养生文化中,对养生知识的知晓和信念是促成养生行为的动力。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养生文化的传播早已超越传统的家庭场域,中医大夫等传统的专业性意见领袖也不再是养生信息传播系统中的关键节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不仅拓展了养生群体,而且逐渐发展形成了养生产业。既有蓬勃发展的健康服务实体行业,如各式中医理疗场所、保健品品牌商行等,也有媒体在其中推波助澜,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每天都会制造海量有关养生的内容[24],甚至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一方面,健康文化的形成和观念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也有不少不法分子打着传播健康之名,假借养生文化的外衣,利用人们对中医药养生文化天然的信任,使用各种欺骗手段达到非正常商业目的。这种伪健康、伪养生不仅损害民众的健康利益,扰乱社会生活的秩序[25],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抹黑并诋毁了传统的健康养生文化。另一方面,养生文化逐渐融入青年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的同时,受众的健康焦虑可能会被消费主义再一次放大,医学与商业的结合催促着市场对养生产品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养生” 甚至成为青年人追求 “精英形象” 的工具[26],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甚至是某一阶层的专属。在这一视角下,养生行为成为被建构的产物。
(四)健康制度之养生规范
健康制度是指为提升公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水平,对大众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所确立的一套成文及不成文的规定。从民间习俗到国家法规制度,对普通大众或专业医护人员、个体或组织团体的行为作出规范,目的在于保障和促进全民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颁布意味着我国在发展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仅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同时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中,健康中国战略一直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权”“大健康”“预防为主” 的三大理念是建设健康中国的理念基础。[27]“健康权” 作为我国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要求现代国家和政府承担起保障人民健康权益和健康公平的责任与义务。“大健康理念” 在个体层面上不仅追求身体健康,还要求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同时在更广阔的层面上要求社会健康和环境健康。“预防为主” 是新时期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中的重要内容,这正是在深化健康领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健康传统所提出来的健康指导方针。大健康观则体现着传统养生文化的“天人合一”“形神一体” 等理念[28],而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则与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关注的 “治未病” 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正如前文所说的,传统养生文化正面临着一场由现代性引发的危机。理解传统养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健康之间的关系、尝试划定科学和传统之间的界限、纠正现代生活中错误的健康行为,不仅是国家卫生政策的重要任务,学术研究同样承担着社会责任。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我国制定的有关健康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法律条文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操作性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29]与健康紧密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需要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管理,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传播的健康信息也需要接受细致的规范,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健康养生类信息的来源和发布渠道愈加多元[30],如何将正确的传统养生观有益地融入现代生活也是亟待思考的问题。此外,媒体、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绝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健康传播的公共服务属性。当某一养生风尚席卷社交媒体时,具有专业权威性的信息来源应该尽快跟上节奏,除了传播传统养生的理念之外,还需要传播健康真实的养生方式,告知大众养生的条件和界限。对公众来说,包括中医药等的健康素养在内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是促进自身健康的最后一道关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健康传播以及健康传播研究虽然已经受到各个领域学者们的关注,但是就传播学者而言,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西方实证主义的范式之下。如何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健康传播研究也是学者们不断探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的文化大国,健康文化其实自古以来就不断被传承和发展,健康传播研究也需要超越西方范式,而丰厚的文化积淀则为健康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滋养。不同于西方对健康的定义,传统养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以形养神” 等核心理念展示着中国智慧,这也和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相适应。但是,现代人在继承养生文化之时,缺少批判性的扬弃态度,也忽视了现代医学的科学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传统养生文化一方面更容易影响普通民众,另一方面也夹杂着许多打着 “养生健康” 名号的陷阱。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健康传播需要发挥更坚实的作用。我国的健康传播研究亟待更多视角的加入,也需要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的共同投入。健康传播研究需要更多的创新意识,不断超越现有的研究成果。这对于学科的发展、健康中国梦的实现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