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2023-10-29山东省淄博市经开区傅家镇中心小学255063
董 婧(山东省淄博市经开区傅家镇中心小学 255063)
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功夫在课外”,仅仅依靠课内的学习,学生的阅读量偏小,因此需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改革阅读方法,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定时定量阅读的习惯
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定时阅读、定量阅读等。
1.定时阅读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包括阅读时间点、阅读时长等。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大纲,围绕课内阅读任务挑选类似的课外阅读文章,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定时阅读这些文章。培养学生定时阅读的习惯,还需要教师的鼓励。例如,教师在每天的早读课上可在学生完成必读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阅读课外读物;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可以要求学生抽出时间自主或和同学一起完成阅读任务,通过不间断的练习逐步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
2.定量阅读
阅读面窄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加其学习负担,定量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均衡发展。培养学生定量阅读的习惯,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合理确定阅读量。例如,教师根据课内阅读需要,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数量要适度,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要达到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分层设计,因人而异,布置阅读任务,适度向学生推荐经典阅读书目。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包括神话、民间故事等,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阅读1~2篇神话故事。为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在每堂课前鼓励学生主动分享阅读体会,或根据上堂课的阅读任务设计阅读练习,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定量阅读的习惯。
二、拓宽阅读面,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培养其阅读兴趣。
1.由点到线,拓宽阅读面
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阅读重点,以此为基础进行延伸与拓展,以丰富阅读素材,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中描述的故事情节,并在拓展环节讲述该故事发生的背景,《将相和》选自《史记》,并且《史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少年版《史记》,从中体会浓郁的文化气息。
通过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使学生体会课内外阅读之间的关联性,增强知识点的衔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2.由点到面,拓宽阅读面
语文功夫在课外,拓宽阅读面不能仅限于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阅读效能。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学完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后,教师可以从鲁迅作品中选择适宜学生阅读的作品安排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生在对作品产生兴趣后,就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阅读,达到拓宽阅读面的效果。
三、迁移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每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文章,或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或批判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或歌颂英雄的高尚品质,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素材。所以,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把课上所学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1.补充课文的背景资料
对小学生来说,课文是其接触最早的阅读素材,尤其是当前教材中编排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阅读素材,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阅读方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一些课文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这又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及时补充课文的背景资料,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例如,一些课文选取自名著,像《猴王出世》等,教师可以向学生补充《西游记》的相关背景资料,使学生深刻领会课本内容和故事创作的背景,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补充、收集其他资料
从本质上来说,语文教学是教和学的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发地寻找和补充学习资料。例如,在《宇宙生命之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通读全文并收集相关课外资料。对于高学段的小学生来说,其已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组建学习小组,通过组员的交流、探讨,分工收集宇宙知识、航天知识,通过思维碰撞来表达对宇宙的看法,并将不懂的问题集中起来,在课堂上请教老师,或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深度探究,从而高效掌握知识,促进知识内化,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同时,学生在小组探究中通过分工合作也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四、组织阅读活动, 使学生保持阅读激情
教师除通过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保持一定的阅读激情。
1.组织阅读分享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阅读分享活动,利用每周的阅读课鼓励学生上台介绍一篇文章或一本好书,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学生为了在台上有良好表现必然会积极准备,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文章或书籍。而台下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同学的介绍,从不同的阅读视角去感受,实现知识的积累,充分调动自身的参与积极性。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分析活动主动收集并阅读课外书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阅读习惯,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2.通过拓展阅读保持阅读热情
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教师也可以在沟通交流中了解学生的阅读诉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推荐书目,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便利条件。小学生多数喜欢阅读动漫故事,生动的画面更容易激发其阅读兴趣,丰富其想象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动漫故事或有生动画面的文章,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学情和兴趣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制拓展阅读计划,并督促其落实到位,使学生在阅读计划完成后获得成就感,进而保持阅读激情。
五、根据学情, 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与阅读技巧
1.重视培养阅读技巧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适宜的书籍,使其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另外,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也因没有思路而无从下笔。所以教师要教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让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会读书。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准备笔记本,在阅读时把笔记本和书籍摆放在一起,遇到喜欢的段落或字词就摘抄在本子上,同时学生在阅读中也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对于阅读笔记格式,可不做硬性要求,只是鼓励学生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或自己的阅读体会记录下来即可,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不必对学生思维做过多要求,避免挫伤其阅读积极性。
2.善于寻找课内外阅读的异同点
教材是良好的阅读素材,开展阅读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并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教师可以直接把教材作为阅读素材,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练习,掌握文章的精髓。课外拓展阅读要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找准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关联点,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和课外阅读素材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的学习中,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将这篇课文作为阅读素材,布置相关阅读任务:“为什么蝙蝠喜欢夜间活动?”“蝙蝠和雷达有哪些共同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明确阅读目标。在课外拓展阅读中,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科普读物,如《仿生探秘》《仿生学趣谈》等关于仿生的科普读物。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就会选择使用课堂所学阅读方法,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提高课外阅读效果。
3.找准课内外阅读的提高点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找准阅读重难点,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素材的精髓,加深对阅读重难点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画出阅读素材的重点,并重点赏析文中的佳句,体会阅读素材的重点内容。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本课重点是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难点是怎样从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体会周恩来立志的缘由,从而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爱国情感。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文中表达情感的语句画出来,分析这些语句蕴含的情感。同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周恩来相关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周恩来立志的背景。在课外阅读任务的选择上,教师要紧扣爱国主题选择《闪闪的红星》《青春之歌》等爱国题材书籍,通过课内外阅读联动,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