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项目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2023-10-29许晞昀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361000
许晞昀(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361000)
项目化教学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2020年,上海市教委率先出台《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更是提出了“项目化学习”为主要教学建议,旨在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思考更加贴近生活。
一、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对中学音乐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音乐知识和歌唱等基本音乐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展现个人音乐个性、增强音乐探究能力、形成基础音乐创造力等音乐核心素养,从而有效呈现基础音乐教学的实践应用意义、人文色彩及审美价值。但结合中学音乐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
1.未能建立系统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结合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材内容来看,各版本教材大都以教授基础音乐知识和基本歌唱技能为主要课程内容,而对于相关音乐文化、创作背景及音乐发展历史的讲解则较少;各个音乐单元的教学主题设计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各自独立、缺乏整合,呈现出分离零散的状态。这种课程内容设置导致学生难以对相关音乐知识技能进行总结归纳和有效整合,严重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使得他们不能将所学音乐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音乐核心素养难以形成,对教学成效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2.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缺乏吸引力
在中学音乐教学实践工作中,通常是音乐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课堂效果不太理想。虽然有些中学音乐教师开始积极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但受到多种实际因素的影响,相关音乐教学改革活动大都只采用播放音视频形式来进行,学生的自主欣赏和主动探究兴趣难以被有效激发。
3.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
音乐鉴赏是中学音乐课程的主要构成内容,但当代高中生普遍有着自己的个性化音乐学习需求,他们更加喜欢那些富有时代潮流特色的音乐元素,对经典音乐缺乏了解兴趣和学习意愿。而许多版本的音乐教材都已经沿用了几十年,在内容设置及曲目选择上都与当前学生的现实生活与音乐需求存在较大距离,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经典音乐望而生畏,难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及丰富情感,进而难以获得良好的音乐审美体验。
上述音乐学科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足见“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才能发展”。
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践的项目化教学策略
古语有云,“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这告诫我们有时候轻微之处藏真章。音乐教学中有很多看似轻微的人、事、物等细节,却蕴含着深刻的教学策略,体现着深刻的成长道理,以及丰富的学科育人内涵。研究项目化教学应重视从“轻微”处着手。
1.以人为本——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勿以学生幼稚而轻之。项目化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轻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弊端,注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从学生成长背景和身边日常生活实践产生的“项目”看,让学生倍感亲切、乐于接受的是“轻音乐”。中学音乐教师要在全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来组织有效的课堂互动,引领学生深刻感受音乐内容、主动进行音乐探究、形成良好音乐审美,以推动学生发展为中心,“化教为学”,促使学生自主、有效地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开展汉族民歌音乐鉴赏教学活动时,如果教师采用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会让大多数学生觉得乏味无趣、难以理解,甚至就连那些音乐素养较高、对民歌感兴趣的学生也会觉得味同嚼蜡,难以感受到民歌的价值内涵与无穷魅力,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如果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把全班学生分为研究“汉族民歌”的“体裁”“色彩区”“题材”“结构”等多个项目组,让学生自主挖掘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课堂活动的主动权,学生自然能够兴致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促使课堂教学成效得到真正提升。
2.以广为音——开展“音乐+”跨学科教学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很多教育发达国家既保留着分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也增加了跨学科的教学。在课程改革中,我国也提出了“问题导向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思想,以此来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跨学科教学实践仍然不足,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工具性素养的重要性,而对于跨学科素养的重视却相对较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音乐+”的跨学科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实现“双向互动”的教学目标。
例如“如何策划一场南音传统古乐进校园音乐会”是一个核心驱动问题,它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子问题”,这些内容涉及跨学科的融合。
通过以南音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可以将声音、美术、文化、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而深化对音乐学科的了解,并培养综合能力。通过学习“双向互动互补”,学生可以得到跨学科综合性的认知和实践,从而更深刻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并学习主动感知音乐,最后得到审美体验。
3.以探为径——实施成果导向的横向联系与深度发展的探究学习
在21世纪,探究性学习已变成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我国,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倡教师采取探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读书等革新型教学方式,以满足当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以学生自主质疑为基础的、可迁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项目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鼓励学生以成果为导向,通过解决问题之后有所“产出”的方式不断探索和发展,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教育内涵,并且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更多可探索的项目联系起来。
例如,在“如何策划一场南音传统古乐进校园音乐会”这一项目中,其学习成果可以有多种可发散、可发展的项目,提供多种可拓展的学习成果,有音乐会筹划书、南音宣传讲话、虚拟音乐会制作、讲座式音乐会等。不同年级的中学生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学业水平,但透过成果导向的教学方式,他们可以更深入地进行探究。
低年级学生的成果可能较为简单。他们在“南音推广演讲”中的表现可能不太出色,但他们仍然展现出了全面性和探究性。通过仔细研读闽南语,听音乐、查阅有关资料,学生对南音及其历史、现状有一定了解,并且透过自己的情感宣传南音以及中国传统古乐之魅力。
而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带解说的虚拟音乐会”这样的演出来展示他们对南音文化的深入了解,包括乐团构成、乐器伴奏色彩、音乐特征和唱词内涵等方面。这些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整个闽南文化。“虚拟音乐会”由主创和导演精心挑选并安排曲目顺序,使其富于变化。
通过探索和研究结果,探究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学习,也可以推动他们去探究与实践音乐背后复杂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承担起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感。
三、“项目化教学”对音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1.项目优化,激发了课堂活力
传统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知识点、能力点为纲,展开以讲解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缺少活力。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项目”课题,并自主收集资料,设计探究方案,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更好地参与音乐课堂,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产生的“获得感”“成就感”显著,学习的自信心、内驱力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活力高涨。
2.项目细化,提升了核心素养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增强审美情趣,提高觉悟。提升课程核心素养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核心所在。项目化教学能够使教师从繁杂而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向实践操作上来,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就音乐教学而言,项目化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合理制定项目管理规划等,完善项目方案设置,并且认真开展项目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切实提高综合素养。
3.项目活化,拓展了教改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传统模式的中学音乐教学是以任课教师讲授课堂内容为主,以单纯“讲解加演示”的形式展开。这种模式强调了“教”的一面,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开辟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领域,克服了“教”与“学”脱节的问题,让中学音乐教学的“主导”与“主体”都活起来,让学习主动发生。同时,还打通了“校内”与“校外”,调动起家、校、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得到拓展。
四、结语
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性学习,走出课堂,步入社会,关注实践,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可以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锻炼,获得审美体验,实现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