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郑州市特色化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2023-10-29丁雅琪
□丁雅琪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000)
民以食为生,国以乡村兴。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9 年12 月24 日召开的河南省经济会议指出,“要夯实乡村振兴经济支撑,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激发活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制约因素,打造新时期乡村经济竞相出彩的新局面”。截至2022 年,郑州市GDP为12 934.7 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5.6 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 174.6 亿元,同比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 574.5 亿元,同比增长0.2%。乡村发展关系到整个郑州市整体经济发展,探索和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1]。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下,郑州市各地区、各相关部门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核心,整合社会优势资源,重点关注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全力以赴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开启郑州市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然而,目前郑州市农村产业仍未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刻不容缓。纵观郑州市农业发展,没有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业传统化较强,因此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大框架下,郑州市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等不明确,这关乎郑州市特色化农业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走出国际化道路[2]。
1 当前郑州市特色化农业经济发展新局面
1.1 郑州市特色化农业建设进展
郑州市一直致力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运用科学化手段不断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产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3]。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郑州市坚定不移地将农业农村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积极推动郑州市特色化农业高水平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一是郑州市特色化农业正在稳健向前发展。通过推进“菜篮子”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到户增收等农业项目的建设,积极引导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考虑到当地特色资源、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状况的前提下,各乡镇因地制宜地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郑州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截至目前,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60 家左右。在全国速冻食品行业,“三全”“思念”产销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博大挂面、白象方便面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均位居前列;“好想你”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三是农业旅游业持续升级。通过推介精品线路、举办特色农事节会活动、开展星级示范创建等举措,力促农业旅游业档次提升及产业升级。随着农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走进乡村、寻梦田园已经成为许多市民节假日期间优先选择的一种休闲方式[4]。
1.2 农业品牌化建设有所改善
品牌化建设在积极推进特色化农产品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扩大销售量和产业规模,以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郑州市持续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注册农产品商标,提高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目前,郑州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品牌意识已经初步树立,在国内外市场实行品牌化战略,逐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其中已经有许多品牌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名牌农产品”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郑州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此外,郑州市还致力于保护和塑造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独特性和竞争力,为其申报相应的地理保护标志[5]。
目前,郑州市的农产品品牌已经发展出多种模式,这些模式不仅充分利用当地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而且依托当地地理区位,在政府政策支持下,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品牌化建设与推广。郑州市积极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发展,以企业帮扶提升周边个体农户的农业专业化水平。引导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特色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借助郑州市周边农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农业旅游资源,结合消费者的需求丰富其体验价值。
1.3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
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发展农村电商不但可以提升农村特色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也可以拉动内需,提高应对社会经济压力水平,更是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农民增收以及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解决路径。
随着郑州市周边乡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电商的发展也迎来了新局面,出现了“农货上行”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农货上行”是指在互联网上售卖农产品,打破了销售壁垒。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实现了产地直销,帮助农户直接对接消费者,用低成本的方式为分散的农产品找到直接、便捷的销售渠道,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的助农方式。许多电商运营企业与物流公司合作,为滞销货物的农户提供解决思路,零接触地打开了销售渠道,高效率地解决了民生问题,在消费者与农民之间达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电子商务帮助郑州市农民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不但拓宽了销售渠道,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引导和支持[6]。
2 郑州市特色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
2.1 乡村产业发展质量较低
郑州市特色化农业集中连片的基地较少,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建设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郑州市周边地区的乡村产业生产经营分散,小农经济仍然是郑州市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一是在空间上,产业集聚呈现分散化特点。相关研究表明,郑州市农村产业集中程度相对较低,生产者数量较多且生产规模偏小,分散化的空间布局,使得农业无法与上下游联系形成规模产业经济。尽管郑州市周边各乡镇已在政策扶持下建立了一批农业产业集聚园区,但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地区分散,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易受原材料、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二是由于生产规模较小且生产者数量众多,政府在监管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成本压力。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监控相对落后,无法实行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形成良好的品牌口碑。另外,农业生产现状带来的政府监管难度大。在郑州市市场上经常表现为政府监管缺失或不到位,这无形中对整个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口碑造成不利影响,长远来说会损害当地众多农民的利益[7]。
2.2 农产品整体加工水平较低
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和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郑州市特色化农业资源丰富,蔬菜、水果、粮食、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较高。然而相对于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当前郑州市周边县域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偏低,导致农产品加工不足且存在过度加工的问题。郑州市周边乡镇农产品加工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在粮食加工的剩余产物中,稻壳、米糠以及碎米的利用率均未达到15%,这些剩余物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尽管多数农产品或其副产品的加工、开发存在不足,但仍有一些农产品存在过度加工的问题。由于消费习惯的影响,在加工过程中为了追求过于精细的产品外观,大米及小麦的产出率下降了10%~15%,粮食的过度加工损失了营养价值,造成了原料的浪费。二是科技投入不足。精深加工水平的提升需要更高要求的技术与设备,而郑州市每年在科技与装备更新换代中投入较少。郑州市作为粮食大省的省会城市,特色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陈旧等因素的制约。另外,这些技术问题也会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环节中受到污染,从而增加了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安全风险。
2.3 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低
在郑州市大部分地区实行传统的乡村产业,主要表现在各产业间分割明显。尽管农业产业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等原因,其融合程度有待提高。大多数的农民只提供初级农产品,少数农民会进行初级加工再销售。存在乡镇产业园区经常因为产业链条短导致利润较低,无法扩大再生产,因此销售只能停留在本地市场。产业发展也局限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初级阶段。当前郑州市特色化农业多功能开发层次有限,农村产业融合仍以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为主,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融合不足,导致链条短、效益低,农业开发深度不够。
同时,周边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类产业在郑州市呈现出单一的形式,以农家乐、自然风景观赏和历史古镇古村游览等项目为主。目前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旅游上,其中以农家乐为最主要的形式。尚未对科教、文化、体验、养生与健康等功能进行整体性的综合开发,易产生同质化现象。历史古镇古村的开发形式仅以游览为主,缺乏引入体验型新业态,缺少古镇生活化、文化体验游项目,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开发深度不够,产业融合有待完善。
3 乡村振兴背景下郑州市特色化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3.1 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
认真落实乡村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就业增收效果好的乡村产业。
一是探索实施产业兴村项目。每年投入资金对郑州市脱贫村和产业资源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村进行产业扶持,补齐乡村产业建设的短板,推动乡村产业全面发展壮大。二是发展特色化农业规模经营。建立农地流转补贴机制,推动土地加速流转,引导农村土地向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适度集聚,促进高效种养业适度规模经营,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小杂果、小杂粮、果蔬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特色手工制造业,培育一批品质高、销售渠道广、价格亲民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民增收。四是加快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工作,以确保其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引导乡村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和理念优势,积极参与乡村创业兴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发展机遇。
3.2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以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
一是培育和壮大农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为确保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必须认真开展龙头企业评级认定工作,并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二是加强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升级,加快生产体系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产业机械化,大力发展生态可持续绿色化农业产业,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着力打造数字化智慧农业。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龙头企业推动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利用率,推动绿色农业转型升级,以三全、思念、白象、花花牛、好想你等行业领军企业为依托,带动农产品提质增效,促进农产品向品牌和竞争优势转化。四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以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培育具有独特特色的农业产业,从而提升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和加强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完善联农带农的农业发展机制。
3.3 扎实推进农村三产融合
加速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以农业为基础,培育壮大农村经济的主导和优势产业。致力于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注重延伸产业链,完善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价值链,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郑州市特色化农业发展为主线,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按照“规模生产、就地加工、产销链接、品牌发展”的思路,以集群培育为基础,支持龙头企业不断加强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工协作。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能获取好的原料,也能把控成本。对于农户来说,稳定的销路可以为其带来固定收益,节约时间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各生产环节分工明确,农户与企业收益共享。二是以第三产业为支撑,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持续发挥农业的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功能,完善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园区、乡村民宿和科普教育基地,以满足人们对于多元化、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郑州市特色农产品的区域特性和文化内涵,通过开展农业节会、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旅游项目,推动农业生产、农耕文化、休闲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 结束语
郑州市特色化农业发展已迈入新局面,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还应结合郑州市实际情况,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引领与支持下,遵循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田则田的总体思路,促进郑州市特色化农业实现快速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