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就地城镇化发展的问题研究

2023-10-29徐震锴

山西农经 2023年17期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农民

□徐震锴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就地城镇化是一种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以公共服务为保障的城镇化模式,不仅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完善乡村治理、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影响,同时对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就地城镇化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一种新型城镇化方式,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与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城镇地区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达到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的目标。在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规划之间没有进行合理协调;城乡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还不够合理;农村人口的单向外流,导致乡村振兴所需各类人才的短缺;农村产业发展的动力后劲不足等方面。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就地城镇化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1-2]。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就地城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就地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和优势,分析了当前就地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加快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与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相结合,对就地城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3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振兴与就地城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汪恭礼(2020)[3]认为,当前我国就地城镇化正在迅速发展,其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增强了城市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必须认识到,在推进就地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研究态势——基于CNKI 文献的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中,运用CiteSpace,以可视化的方式,对中国知网上所收录的有关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系统分析研究主题及分类、研究热点演变。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研究时间较短,在城乡融合、城镇化、发展路径、特色小镇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研究热点聚焦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是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式[4]。当前学界对于乡村振兴与就地城镇化这一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乡村振兴和就地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文章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就地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4 就地城镇化的内涵和特点

4.1 就地城镇化的内涵

就地城镇化是区别于传统异地城镇化的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异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地区的长距离迁徙,脱离了原有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民向其居住地附近的市镇地区迁徙,保持了一定的地域联系和文化认同。而就地城镇化则是指在保持农村地区的原有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在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民权利和福利待遇,充分实现农民市民化和乡村现代化[5]。

4.2 就地城镇化的特点

4.2.1 就地城镇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内而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模式

就地城镇化对农民的意愿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会强迫农民放弃自己的土地,也不会强迫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而是在农民家门口实现城镇化,通过改善农村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6]。

4.2.2 就地城镇化是一种多元共生、协调发展、包容创新的城镇化模式

城乡融合程度较高,不割裂城乡关系,不破坏乡村特色,不排斥外来要素,而是通过促进城乡要素平等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均等、社会保障一体化等方面的城乡融合。增强农村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后劲,统筹规划和建设城乡。

其中m个公共因子F1,F2…Fm和特殊因子,组成。若用矩阵表示,则是这一高度“数学化”的模型,往往让文科学习者“如坠云雾”。

4.2.3 就地城镇化是一种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

不盲目扩张建设用地,不对自然资源过度消耗使用,保持生态平衡,避免环境污染。提倡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防止发生大城市过度扩张及中小城市空心化的现象。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城市体系,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通过推进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生态文明等理念和实践,构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5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就地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就地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城乡融合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地城镇化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但是就地城镇化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各地实际推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明显问题,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发展[7]。

5.1 规划缺乏统筹协调,城乡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合理

城镇和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城镇的发展需要农村的繁荣发展作支撑,而乡村振兴需要城镇的有力辐射和带动。为此,在顶层设计的大体框架之内,要科学、合理地把握乡村、小城镇及大中城市三者之间的差异和发展趋势,确定三者之间的规模结构与空间布局。

在实际情况中,各地在制订规划时往往缺乏统筹协调规划,忽视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过度追求大城市发展,忽视了小城镇和乡村的作用;盲目扩张建设用地,破坏了农业基础和生态环境;片面追求形象工程,忽视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

5.2 农民城镇化意愿不高,“候鸟式”迁移现象突出

推进就地城镇化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农民市民化,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民权利和社会福利。必须从改革户籍制度、均等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同时,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障碍和困难,比如一些地方对农民进城落户设置了过高的门槛或附加条件,导致农民在城市中找工作变得困难。

此外,由于农村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在购买房屋、办理贷款等方面也会遇到困难,这也是农民进城落户的一个重要障碍;一些地方对农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存在着差别化或歧视性;一些地方对农民参与社会保障还存在着制度性漏洞或操作性困难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极易陷入被隔离和边缘化的境地[8]。

5.3 农村人力资源和专业人才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此外,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主要产品,农产品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很难形成乡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方面遇到了许多瓶颈。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就地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福利。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产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促进我国就地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催生了很多的问题。为了解决传统城镇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即实现就地城镇化,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促进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

6.1 加强统筹协调规划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促进就地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加强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使城镇和农村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构建多规合一、区域一体、城乡融合的规划体系,对乡村、小城镇及大中城市的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科学的定位分析,使其能够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等方面实现融合发展。并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要素,科学地把握农村与小城镇、大中城市之间的差异与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各类城镇的数量、规模、功能和布局,确保各类规划目标、任务、措施相互协调、相互支持[9]。

6.2 强化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要坚定地消除阻碍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机制障碍,强化政策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产要素流转,是推动就地城镇化进程的关键。

首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差别,确保在户籍登记上的平等。

其次,简化落户手续,降低落户门槛,鼓励农村居民根据自身意愿和就业需求,就近选择适合自己的城镇落户。

再次,鼓励农村劳动力在县域内或就近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并通过建立促进城乡融合的相关就业制度,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培训、职业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消除城乡之间的就业歧视与不公平的条款,保障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和待遇[10]。

6.3 构建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格局,推动产业融合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会出现人力资源和专业人才匮乏、农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制约了就地城镇化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人才,培育和引进一批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农村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6.3.1 人力资源和专业人才方面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促进农村人才的发展;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人群的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及创业能力;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参与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打造一支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完善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制度,健全农村专业人才的评价、激励和保障体系,提高农村专业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达到把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留在乡村并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

6.3.2 农村产业方面

加快就地城镇化发展要科学把握功能定位,优化改进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立足于实际情况和农村产业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可以借助城镇的辐射作用,利用城市的资源反哺农村,针对各个农村地区的本土优势和地理风貌,形成特色小镇、文旅新空间等板块,促使村镇发展新型旅游产业。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下文旅与线上宣传工作,有效结合培育建设出共享农庄、观光休闲园区、民宿等特色产业,提供多重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就地转化,形成“不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新空间。产业只有形成集群,现有的和引进来的企业才能长久发展、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常说的“雁阵效应”和“产业生态效应”[11]。

7 结束语

只有建立在城镇化基础上的乡村振兴才是可持续的,如果新农村建设离开了城镇化建设,农村将难以振兴。就地城镇化是一种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适合农村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民权利和社会福利。当前我国在就地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要想实现就地城镇化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种种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和困境,必须经受住艰苦而又巨大的考验。因此,要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让其能够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从而实现就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城乡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