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研究

2023-10-29张晨晨

山西农经 2023年17期
关键词:粮食供给农产品

□张晨晨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粮食安全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人民。粮食安全主要指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储备。粮食生产是粮食流通、消费、储备的先决条件,粮食安全的第一任务就是保证食品生产的安全。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现阶段,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为此我国在2015 年底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1]。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前提,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先决条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食品安全[2]。粮食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此环节上绝对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要稳定粮食产量,做到每家每户粮食数量和质量的双保障,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下,也要以粮食安全为保障,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的生产安全。

1.2 研究意义

面对新时期粮食供需矛盾的严峻形势,必须从供给和需求2 个方面对粮食生产进行安全分析,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推进供给结构调整,确保粮食生产的高效供给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生产理论相一致。

1.2.1 有助于重塑“大粮食观”

传统的粮食安全观念以“缺粮”和“产粮”为核心。但当前根据我国的形势,粮食安全问题应主要集中在保障粮食供应能力、保证生产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等方面。

1.2.2 提升粮食供给的有效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再加上农户的持续努力,国家的粮食供给也从长期的不足发展到了现在的过剩,慢慢地从对数量的追求转向了对质量和营养的追求,居民已经降低了对传统食物的消费,而更多地选择了对肉蛋奶、水果、蔬菜等替代品的消费。粮食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构建合理的制度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解决谁来生产、怎样生产、如何生产,如何调控粮食种植结构、完善粮食生产产业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最终形成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3 增强粮食生产安全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品质。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国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特别是频发的旱涝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较大威胁[3]。

近年来,非洲蝗虫灾害引起的非洲食品危机已逐渐蔓延到我国,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粮食生产安全方面应居安思危,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忧患意识,用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等方法,提升抗灾能力。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粮食生产安全的理论基础

2.1 粮食安全的定义

粮食安全即食物安全,就是保证所有人都能在需要的情况下,购买到足够的粮食,保证自己的生活和安全。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是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的粮食保障体制下,必须加强对粮食的紧急储备,保证足够的粮食供给,最大限度地防止因突发事件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2.2 粮食安全的基本原理

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把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作为农业发展的总目标[4]。强化粮食收储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运用科技发展农业,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集中村集体的力量,通过整建制,推动粮食高标准生产项目的实施。逐步建立高水平的粮食生产能力,建立集中生产体系,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党建领导,优化组织方式,形成由村到乡、由乡到县、由县到市的农业经营体系,挖掘出更多的潜力,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的有效供应,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粮食生产安全的现状分析

3.1 粮食生产安全现状

在我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工作以及党和国家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下,在粮食产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粮食生产的数量上,我国2018 年人均粮食生产总量为472.38 kg[5],整体稳定增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抗灾能力不断增强。2022 年我国拥有的粮食总量已接近6.9 亿t 的超高水平[6],我国的粮食供应基本自给自足,以小麦、玉米、水稻等为重要粮食作物,实现了连续几年的大丰收,粮食安全在数量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2 粮食生产安全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产品供应结构调整,绝不是说可以忽略粮食生产[7]。这就要求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为了适应国家粮食供应体制改革对粮食保障的需要,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一定数量的地方储备,并根据“三个月销售”的原则,适度提高其储备能力。加强粮食应急储备,保证国家粮食紧急处理能力,保证紧急情况下,国家粮食应急处理能力能够满足紧急情况下的需要,加强粮食配送能力,在全国粮食配送中心和区域粮食紧急储备运输公司的基础上,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将应急食品及时送达相应的应急供应中心。

4 粮食生产安全存在的问题

4.1 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

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国民的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粮食到肉蛋牛奶,对绿色、有机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物品质和营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粮食品质,还需要改善我国的粮食生产条件[8]。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着“多而不优”的问题。我国粮食生产品质低,品种单一,仅重视增产,忽略了提高粮食品质,生产出的粮食品质达不到要求,导致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而高档产品供应不足。我国粮食生产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农药大量使用和利用效率低下、耕地质量下降、农药残留超标以及粮食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4.2 市场结构不完善

当前,农业“新六产”的发展水平不高,国内大部分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的大多是初级产品,特点是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拥有深加工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之又少,仅有的“国字号”龙头企业自身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带动能力较低。另一方面,生产的农产品缺乏市场认可度,竞争力不强,优质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同时缺乏国内知名的农产品品牌[9]。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在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仅依靠粮食作物,平均纯收入不到15 000 元/hm2,而且效益也不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牢固树立“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思想,加强农业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完善粮食安全的具体对策

5.1 加强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

一是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农产品的“绿色”“高产”,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和基础。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环境改善来推动,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持续改进农业生产,保证持续稳增的好收成[10]。现阶段,技术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4 个方面,分别是土壤培肥与改良、优良品种引进、玉米种植机械化、病虫害综合治理。

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村改革,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三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保持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增强“大粮食观”,打造农旅结合的创新形式,依据地区优势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农民增收的多元化渠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例如快递点的投放是否到位等问题要做好调研和落实,以便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四是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经营的新机制。把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作为重要内容,逐步推动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将现行模式进行完善,推进土地流转,根据当地的实际基础情况,发展规模经营。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式农场、新型职业农民,持续为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提供助力,保证粮食安全。

5.2 加强粮食安全有效监管

一是提高粮食的品牌效应,打造优质粮食品牌。以维护和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和核心,以社会资本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和个人为主体,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好的市场和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力强的地区特色农产品和知名品牌。把现代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积极和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开发相结合。从整体上增强现代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整体效益,找到发展突破口,促进我国粮食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粮油产业的繁荣发展、企业的收益增长以及农民的就业增长。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企业打造品牌的根本在于产品质量是否过关,要严格把控各地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健全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继续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检验制度,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运用质量认证等质量安全管理方法,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质量管理水平。

5.3 完善粮食安全整治工作

政府要以粮食安全为重点,以确保粮食安全为核心,以数据真实可靠、储存安全有效的安全监管制度为重点。不定期全面清查食品安全,突出重点工作。对被纳入清点范围的所有企业,开展粮食库存的清点工作。突出重点类别、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排查,以及重点问题线索的排查。完善机构,强化责任。健全粮食安全整治工作常态化机制,将党中央有关保障粮食安全的指示部署和要求严格执行,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压实政策性在粮食中承储企业的社会责任、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和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5.4 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水平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一是加大种子产业的改革力度,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持,健全高效的品种选育技术系统,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大力发展绿色、优质新品种,从“丰产”向“高质”转变,不断提升粮食品质。

二是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以满足农户技术需求为导向、以粮食生产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完善粮食生产企业技术推广服务系统,加大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将节水灌溉、化肥农药的施用、农机设备的应用等落实到粮食生产过程中,通过专家授课,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水平。

三是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的市场环境,降低粮食生产的投资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到农业技术创新中。

5.5 改善粮食生产的国际环境

在贸易自由化的大环境下,国际市场复杂多变,国内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确保国家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应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市场,以“走出去”和“引进来”为目标,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来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积极参加国际粮食市场的贸易规则制定与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实现在世界粮食市场中的角色转换,从接受粮食市场规则的人到制定和实施规则的人最终成为推动者。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形成良好的循环市场,减少进口食品的风险。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积极面对挑战,拓展粮食进口来源,建立以平等互利为基础的粮食经贸合作,减少粮食进口风险。

6 结束语

文章系统性阐述了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确保粮食安全。从宏观调控、科技支撑和国际环境3 个维度提出了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的具体实践路径,从而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猜你喜欢

粮食供给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我的粮食梦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