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合下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023-10-28马丽珠刘钰杨楠
马丽珠 刘钰 杨楠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有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能够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材料力学课程中落实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应注重课程思政的渗透,要落实材料力学课程的“育人”功效。对此,文章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优化教学模式过程中,应如何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基于此,提出了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故事讲解等形式展开,旨在丰富当前高校“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材料力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084-04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各类课程在教学中如何渗透课程思政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指导。在“材料力学”课程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还能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素养。
一、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
在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应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为主要目标。对工科生而言,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实际工程情况解决问题能力与严谨创新的精神等。由于材料力学课程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加之与实际工程联系的内容比较多,在渗透课程思政元素中,可以结合力学发展史着手,促进学生对材料力学课程内容的了解,加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二)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材料力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中,应树立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结合我国的重大工程案例展开教学,强调我国在这些重大工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精神。例如,我国的港珠澳大桥在建设中创下多个记录、火神山医院的短时间建设成功等,结合这些典型的建设案例,加深学生对我国工程发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塑造良好的性格
在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从课程内容中提取思政元素,通过引证相似逻辑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如在压杆稳定这一章节当中,可以先从杆件的轴向压力超过临界力后,稳定性会因此而丧失的基础内容展开教学。在学生对该理论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再把该理论内容引申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会有压力的“临界点”,当压力超过了人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出现反弹。故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需要把控好自身的压力,一旦压力过大,则会导致身体无法承受。转变这种具有相似逻辑思维关系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性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课程思政对学生独立人格塑造、道德品性提升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大学时期,正是学生迈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在高校的教育将会极大地影响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是否能够安身立命。对此,在大学该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此培养学生的品德,塑造其品性。“材料力学”作为工科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减少自身对课堂的干预。在互联网时代中,相较过去,大学生能够接收到的信息不管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极大的增强,加之学生的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对过往的填鸭式教学有着较大的排斥感。对此,在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当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结合更多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把课堂教学紧密串联在一起。优化课堂的教学形式,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更好地与学生之间展开沟通与交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并且通过混合模式的教学也让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中有了更多渗透思政元素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框架设计
在课程思政融入的背景下,“材料力学”课程的建设需要充分融入“加强学生理想信念的渗透、落实学生爱党、爱国与爱集体的思想品德”。遵循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个人涵养为根本、技术技能为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材料力学”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材料力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具体而言,课程的建设应从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课程的理论教学等入手,分析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中对“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核心指导文件,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牢牢把握学生的学情特点,并结合思政元素,搭建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依据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展开教学设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让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在无形中让材料力学课程起到思政育人的作用。具体而言,课程思政的建设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策略
(一)開展学前分析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前,教师需要先进行相关的学情分析,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的教学平台记录学生日常学习的情况,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了解,获知学生在材料力学课程上的学习情况。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线上的教学平台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材料力学课程的看法与建议。
(二)优化教学设计,深入挖掘与课程关联度高的思政元素
根据材料力学课程的特点,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性格塑造和专业素质等方面着手。如通过融入力学发展史以及国家的重要建设工程,加强学生的危机意识、提升民族自豪感。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具体的学习内容,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的教学视频、图片与案例等作为课程思政的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形成和课程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思政素材库,有助于后期课程的开展。在思政素材库的搭建上,高校应动员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组建专门的材料力学教师组,全力以赴打造思政素材库[1]。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实施设计
在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中,通过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地把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进行串联,打造一体化教学形式,更多地让教师与学生展开交流。而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还能够起到思政育人的作用,有效完成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1. 课前自主学习
在材料力学课程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首要关注的便是课前的自主学习。在没有线上学习平台之前,教师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时并不能很好地知晓学生的预习情况,难以根据学生学情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内容。在运用了线上学习平台后,可以在平台上发送课前预习任务与资料,学生利用碎片化的课余时间开展学习,从而对课中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熟悉。保证学生能够在有一定基础之上迅速投入课堂的学习中,高效开展材料力学课程。
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教学任务时,要想融入思政元素,可以通过结合相关的故事展开。教师可以结合力学发展历史中我国一些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作为教学的引子,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人物故事的内容,写下读后感。如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古代战国时期墨翟和他的弟子所提出的杠杆平衡原理,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墨翟在《墨经·经下》中记载着杠杆原理,提出了“衡而必正,说在得”。其意思是想要维持物体平衡,就需要让物体处于端正平稳的状态。不仅如此,在《墨经·经说下》中还提到了平衡状态下的两端的物体,如果在其中一个物体施加一定的重力,就会打破平衡的状态。结合墨翟的故事,教师可以布置如下的教学任务“谁最早提出了有关杠杆平衡的原理”“发现该原理的人还做出了哪些杰出的事迹”。通过这些相关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能够更为充分地了解墨翟在我国作出的贡献,了解杠杆平衡原理最早是由我国的学者提出,无形中加深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除此以外,通过线上的教学平台,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获知学生是否对预习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及时发现学生存在不足的地方,把握学生学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便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学情优化课中教学的内容[2]。
2. 课中混合式一体化教学
在课中教学中,结合线上教学平台能够规范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在材料力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合理运用线上教学平台,通过课前平台签到,能够记录学生的到课情况。教师不需要再通过人工点名的方式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一一点名,只需要通过签到功能,便能迅速掌握学生到课情况,比如学生的最近一段时间出勤率、缺勤的学生姓名、数量等。其次,运用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可以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音频等,能够针对一些复杂的知识点展开详细的教学,达到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的目的。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相比,这种线上的教学模式显然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且依托线上教学平台,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平台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如通过弹幕功能,学生可以就课堂上遇到的学习问题,运用弹幕功能把自己的问题显示在平台上,教师发现学生提出了问题及时进行解答,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最后,由于材料力学课程中涉及众多实践操作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味围绕着理论知识展开教学,需要适当结合实践案例,注重实验操作步骤与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材料力学中包含了众多的实验,如梁弯曲与正应力实验、压杆稳定实验等,这些实验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材料的性能有更为充分的了解。部分的高校由于缺少了相关的实验器材,或由于器材的数量有限,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到实验中。基于此,通过运用在线教学平台,结合视频播放的方式,把实验的步骤进行分解教学,让学生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把握。
在课中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元素,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塑造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会分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压杆稳定这一章节时,运用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图片,向学生讲解由于我国在之前出现过多座桥梁突然塌陷的事故,许多的科学家关注到这件事情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结合已有的有关桥梁强度、刚度等研究基础,发现了桥梁塌陷事故与稳定性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已有的经验之上加入了创新的思维,对桥梁的建设进行了改造,解决了桥梁的安全问题。基于这个案例,引导学生要学会对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在基于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寻求解决的方案[3]。
3. 课后混合式考核评价制度搭建
考核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相关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的内容。为此,高校需要搭建一套完整、全面且科学的课程考核制度,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情况、实践能力、品德等多方面的内容[4]。依据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应对当前的考核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如下:
第一,线上考核机制。运用好线上的教学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平时的教学,进行过程性的考核,如学生的考勤、课堂回答问题积极度、课后完成作业情况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在线测试,在每次的课堂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测试,通过课后的在线测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教师也能根据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在线的解答。此外,教师还能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布置相关的建模仿真作业。加强学生的建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5]。
第二,线下综合考核。在线下的综合考核中,主要分为阶段性测试与期末测试。阶段性测试主要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在完成一半教学计划时可以开展一次阶段性测试。在期末考试中,除了理论知识考核以外,还需要结合实践操作测验,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打分[6]。
五、结语
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材料力学课程在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想要有效渗透思政元素,首先,就要注重课程思政资源的搜集,搭建专门的课程思政素材库,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在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的技巧。其次,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就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前任务,引导学生预习完成相关的学习。在預习中渗透一些典型的案例,能够起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线上教学平台,既能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运用大量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最后,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高校还应优化考核制度,注重课后的混合式过程性考核。
参考文献:
[1] 徐桂中,乔慧萍,张丹,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J]. 山西建筑,2020,46(24):166-168.
[2] 张丽娟.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7(42):239.
[3] 夏嵩,王艺霖,肖平,等. 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形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172-176.
[4] 戎新萍,徐海璐,韩雪. 《材料力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 科技风,2020(28):23-24.
[5] 刘灵灵,刘佳. 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材料力学课程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7):264-265.
[6] 宋艳玲. “互联网+”背景下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 广州化工,2019,47(03):150-152.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