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肛门刺激联合小麦纤维颗粒对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影响

2023-10-28郑露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20期
关键词:肛门粪便性状

胡 月 郑露露

湖北省黄冈市妇幼保健院 438000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也被称为单纯性便秘,是儿科常见的胃肠疾病之一,各年龄段的儿童均可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周期延长、排便困难或疼痛、粪便燥结等症状表现,可引起患儿肛裂,甚至出现直肠脱垂,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1]。目前临床针对该病的治疗仍以药物为首选,如乳果糖、布拉酵母菌散分属于渗透性通便药物和益生菌制剂,能达到改善患儿症状的目的,但是会存在一定的复发可能性。因此对于功能性便秘患儿,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迫在眉睫。近年来,有学者[2]对FC患儿,通过腹部按摩的手法,能够促进患儿胃肠蠕动,也能达到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的目的,同时也有学者[3]对患儿的肛周进行刺激,能够引起患儿肛周肌群反应收缩,促进排便,同时有研究显示[4],便秘患儿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也是便秘发生的重要原因,在患儿的饮食中添加膳食纤维,也能有效地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因此,本文对FC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肛门刺激与小麦纤维颗粒联合应用于功能性便秘患儿的治疗中,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入我院的FC患儿86例,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3.98±1.03)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4.06±0.87)个月;体重指数(BMI)10.5~18.3kg/m2,平均BMI(13.95±1.08)kg/m2。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97±1.01)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4.08±0.91)个月;BMI 10.3~18.2kg/m2,平均BMI(13.98±1.12)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经过临床检查诊断为FC,且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每周排便频次≤2次,或有大量粪便潴留史,或持续超过2周存在粪便粗硬、排便时疼痛、直肠内粪便块过大等问题;(3)就诊前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4)患儿家属知情,已签署入组研究协议。排除标准:(1)伴器质性疾病者,如肠梗阻、先天性肛门狭窄等;(2)过敏性因素所致便秘者;(3)合并其他胃肠功能疾病者;(4)对研究药物不耐受者;(5)依从性差、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腹部按摩、指导患儿多饮水、并给予乳果糖(Abbott Healthcare Products B.V.生产,批准文号:H20120262,规格:667mg:1ml×200ml)+布拉酵母菌散(法国Laboratoires Biocodex生产,批准文号:SJ20150051,规格:0.25g/袋)口服,每次量各取5~10ml和1袋,1次/d。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肛门刺激和小麦纤维颗粒治疗。小麦纤维颗粒(非比麸,生产厂家:Mimer Medical AB,国药准字HJ20170267,规格:3.5g/包)口服,年龄<3岁,0.5~1袋/次,>3岁,1~1.5袋/次,2次/d。肛门刺激:将棉签蘸茶油后润滑刺激患儿肛周,然后捻动棉签缓慢塞入肛管2~3cm(深度根据年龄而定),然后轻轻发力按压肛管,连续刺激2min,为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可指导患儿家长参与肛周刺激过程,协助安抚鼓励患儿,同时告知患儿家长饮食相关注意事项。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4周后,结合患儿临床症状[5]判定:①显效:每日排便1次,粪便性状接近正常,腹胀腹痛、不思饮食诸症基本消失;②有效:每1~2d排便1次,粪便性状有所改善,腹胀腹痛、不思饮食诸症有所好转;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并随访患儿3个月,统计治疗后3个月时患儿便秘的复发情况。(2)证候积分[6]:于用药前及用药4周后,判断患者症状,包括排便困难、大便失禁2项主症,腹胀腹痛、不思饮食、口唇干燥、口臭咽干、手足心热、小便黄少6项次症,各项主症(次症)由轻到重计0~6分(0~3分),评分越高则表明临床证候越严重。(3)粪便性状:于用药前及用药4周后,参照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Bristol Fecal Character Scale,BSFS)[7]评估,总分1~7分,评分越高表明粪便性状越有改善,便秘症状越有缓解。(4)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腹胀腹痛、腹泻以及皮疹等。(5)家属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疗效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 100 分,满意度根据家长评分分为: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一般(60~69分), 家长评分<60分为不满意。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经4周用药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组患儿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粪便性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间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BSF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BSF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粪便性状对比分)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5,P=0.243>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n(%)]

2.4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对比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总满意度更高(χ2=8.871,P=0.003<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FC患儿需要尽早干预治疗,否则长期便秘会导致粪便中的有毒物质(如胺类、酚类等)长时间蓄积在体内,使患儿出现厌食、烦躁等症状,甚至引发大小便失禁、痔疮以及肛裂等问题,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发育[8]。乳果糖、布拉酵母菌散均为目前临床治疗小儿FC的常用药物,前者作为渗透性通便剂,对肠道有酸化作用,可刺激肠蠕动、湿化粪便、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及繁殖,在缓解便秘症状方面有明显作用;而后者作为微生态制剂,主要可通过竞争性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繁殖,维持肠道微环境均衡,达到减轻便秘症状的目的。但研究发现,仅采取乳果糖以及布拉酵母菌散治疗不仅会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且有着较高的复发率,因此对于功能性便于患儿,探寻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意义重大[9]。

目前临床上,对于FC患儿,除了常规药物治疗外,推拿、耳针、膳食指导等方式是近年来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而FC患儿,除了存在排便困难、腹胀腹痛、不思饮食等症状之外,其粪便性状也处于异常状态[10]。因此FC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粪便性状是评估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更低,而BSFS评分更高(P<0.05)。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肛门刺激联合小麦纤维颗粒能够有效地改善小儿FC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粪便性状。分析原因:通过棉签给予患儿肛周肌群的刺激,使患儿产生排便反射,有助于促进粪便排出,另一方面,通过给予患儿小麦纤维素颗粒口服,有助于肠道发酵菌的产生,其中纤维素含量约为 80%,其中不可溶性纤维素≥90%,且小麦纤维素颗粒富含亲水羟基,从而保持大便中的水分,促进胃肠蠕动。有研究显示[11],FC的发生与患儿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如挑食、摄入过量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不足,使患儿肠内分解蛋白质的细菌比分解碳水化合物的发酵菌要多,导致大便干燥,粪便在胃肠中蠕动困难,进而出现排便困难,因此通过摄入小麦纤维素颗粒,有助于改善粪便性状,同时配合乳果糖与布拉酵母菌散,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稳定,从而改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粪便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肛门刺激属于中医手法,而小麦纤维素颗粒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均无任何药物副作用,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不仅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反而有助于患儿症状的改善,本文结果也显示,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肛门刺激联合小麦纤维颗粒对小儿FC患儿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FC容易复发,不仅会影响患儿的健康,同时也增加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有研究显示[12],学龄前儿童FC的发生,与患儿家长的育儿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复发率更低,且观察组患儿家长对疗效总满意度更高,分析原因:FC良好的治疗效果一方面需要科学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需要改变患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在给予患儿肛门刺激的同时,让患儿家长参与其中,并告知患儿家长饮食相关注意事项,有助于其意识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配合长期健康的饮食。

综上所述,对于FC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肛门刺激联合小麦纤维颗粒能够有效地促进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粪便性状的改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进而提升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肛门粪便性状
A new pet obsession of Silkie chicken
从“风盛则痒”思想论治肛门瘙痒症
宝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研究
肛门瘙痒不能挠
移植粪便治疗克罗恩病
卫生纸也能治疗肛肠病
9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真伪鉴别
“粪便移稙”治病真有用
对“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改进
哈乐治疗肛门病术后排尿障碍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