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不息,红旗不倒
2023-10-28仇士鹏
文仇士鹏
周恩来总理曾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后者显然更不易,林县人硬生生削平了1250 座山头,挖砌的土方若是用来修墙,可以从广州修到哈尔滨。
于是,杨震林在《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书名中,用一个修辞将它和中国画上等号。“穿山越岭、蜿蜒盘旋的红旗渠,就是山腰上的中国最为形象生动的展示。”在那条引水渠道里,流淌着中国人最鲜艳的奋斗精神。
红旗渠本为引漳入林工程,在太行山脉中修渠,为旱灾严重到民不聊生的林县引来浊漳河里充沛的水。杨震林用脚印沿着当年修渠人走过的路溯流而上寻访红旗渠源头,再用一支笔从第一章《红旗渠源》写到第九章《何以功成》,最终发出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三问”: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在宏大叙事之余,他用生动的细节努力还原了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除险队长”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农民水利技术员”路银和“凿洞能手”王师存……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除险队长任羊成。
既是除险,就必须身在险中,虽然在任羊成的口中很是云淡风轻,“两只脚一蹬,使钩子一挡,就悠出去了,用钢钎别掉那石头,就别掉了,别不掉就用大锤,一锤,这石头哗地就塌过去了”,但这里是“猴子不敢上,禽鸟不敢攀”的鸻鹉崖,几乎每个除险者都是把“牺牲”两个字别在了腰间。
在除险中,任羊成掉了三颗门牙。当时,一群碎石突然落下,其中一块径直砸在了任羊成的嘴上。他眼前一黑,像沙袋一样在空中转了起来。等他清醒过来后,竟发现一排门牙被砸倒压在舌头上。他没有返程,而是在半空中掏出钳子,直接拔掉整整三颗。为了不耽误进度,吐了几口血后,任羊成又在悬崖上干了六个小时才下来。
这样的故事,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比比皆是。你不得不由衷叹服,像红旗渠这样的工程,只有中国人才能修建成功,因为只有中国人才能吃得了这种苦。那悬石密密麻麻如蛇皮口袋的山体,每一块突出的石头都是对这份独属于中华血脉的血性与倔强最有力的论证。
读完这本书后,我专程前往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在展出的无数张照片里,我找不到一张露出苦累之意的脸。虽然身后就是悬崖峭壁,虽然肩膀上是沉重无比的巨石,但所有林县人的脸上,都有着“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斗志,都有“更喜岷山千里雪”的睥睨。“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接着干”,他们骄傲的笑容就像一把火,我是如此清晰地看到了它们的燃烧,感到了那逼人的燎原的灼热。
由此,再去聆听那三个问题的回声。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这真的只是在问红旗渠吗?或许,也是在问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在问踔厉奋发的伟大民族,在问昂首阔步的崭新中国。那一条在中国版图中微不足道的红旗渠,早已成为戍守红色基因的另一条长城,岿然屹立;成为一本历久弥新的鸿篇巨制,为时代浪潮的每一次奔涌注入鲜活而厚重的精神信念。
这本书成了一条跨越无数大山的渠道,从林县将涓涓溪流引入读者的心灵。何为价值,何为追求,在它的活水下,再懵懂的心灵也会变得清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