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运城李家为代表的晋商精神
2023-10-28唐泽华
唐泽华
山西省运城市古称河东,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最早称为“中国”的地方。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摇篮之重心,也孕育出富商巨贾李家,由万荣县闫景村留下独具特色的李家大院为证。
从李家大院实物及相关文化研究中可发现,较之于晋中祁县乔家、榆次常家、灵石王家等,李家更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李家在其他多家已走向衰落时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辉煌,买卖兴隆,名声远播。二是其保持晋商优良传统的同时,能够较好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主动与时代接轨。三是其遵从“忠恕”古训、乐善好施的善行善举持续时间长、成效显著、深得人心,令当时的人们及后世吾辈肃然起敬。
因此,李家身上的晋商精神特别值得深入论述研究并继承。
1.勤奋努力,吃苦耐劳
《尚书·君陈》有言:“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意思是每天都要努力不怠,不敢肆意追求安闲逸乐。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引古箴言有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又引古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勤奋不懈、吃苦耐劳本是中华民族最为突出的优秀品质,李家更是秉承这种精神艰苦创业、发家致富。李氏宗祠挂有三宝:簸罗、绢罗、土布。这些土里土气的东西,说明李家原非富户,而是从陕入晋的逃难人,靠着肩挑簸箕、扎罗底的货担做小买卖,又到纺织土布并收购贩卖,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慢慢起家的。真正是“虽有丝麻,无弃菅蒯(《左传·成公九年》)劳苦之事则争先。力胜贫,谨胜货,慎胜害,戒胜灾。”正应了李商隐之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2.勇闯外省,紧抓商机
棉花种植自北宋时期引进我国,晋南成为“勤农织”地区。李家第十一代、十二代致力于经营棉花和土布。看准宁夏、内蒙一带的三边,即靖边、安边、定边气候不适合种植棉花而难以纺线织布,导致1820年代不少人衣着破烂、家里几口人合盖一床棉被的现状,含辛茹苦,不畏困难,风餐露宿,李家长途跋涉,苦心经营,积累起扩大经营的资本。
一趟下来就是两三个月,当时人们给李文炳起了个雅号“边客”。把布贩过去,不能空手走,马帮又驮回了晋人所需的“三边”土特产皮毛、羊毛、药材等,差价丰厚。文炳将弟弟文阶、文蔚也带出来,经营品种及地域半径不断扩大,“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李家从农业转向商业,开始实施三级跳中的第一跳。
3.乘风破浪,扩大商铺
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总体上是重农抑商,但并非铁板一块。乾隆年间的减免赋税、关卡松动为发展商业提供了条件。李文炳抓住时代機遇,三分资本,自己在本村创建通顺成、通顺兴商号。放手两个弟弟经营各自的买卖。践行《弟子规》中所言“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十分难得的是李文炳让给弟弟们经营的是优质资产,他自己的生意却不景气了。加之受家事拖累等,每况愈下。侄儿们却越做越大,越来越强。敬信义商号发展到陕、甘、宁、青等地。传说,从闫景村向西北而去,日行60里,李家人不用在别人家的店铺食宿,一路都有自家的店铺接待。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刘邦《鸿鹄歌》)李家的买卖越做越大了。
4.学成归国,实业利民
李家人对待事业兢兢业业、日琢夜磨。文字后代敬字辈的李敬修经常和衣而睡。“敬”字几个杂货铺周转资金就达二三十万元(银元)。而没有停步不前,更没有歇下来追求享乐。把商号从北方推动到四川、湖北、湖南。货物贸易之外,兼做金融汇兑,特别是开始大举进军实业。清光绪二十三年(1906年),李敬修之子李道行(字子用)上了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预科班,次年赴英国留学,改读纺织专业,1914年学成回国,开店办厂。
李道行懂专业,学先进,常精进。他改革股份,让更多人赚钱。李家注重人才培养,规章制度科学合理。谨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平衡义利,不昧良心。注重人和,珍惜商号信誉。货真价实,尊重顾客。成功实现了三级跳中的第二跳——以普通商人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5.十要十不许,规章甚严密
李家的买卖曾做到全国十余省市、百余地县,像是全国的连锁店。那么多掌柜(总经理)、店员、学徒,要管理好也属不易。靠什么?靠的是严密规章、执行有力。“十要十不许”的规定就具有代表性。
“十要”从柜台洁净、检点门户、点清货物,到银钱交付清楚、坐立端正、同心土成金等,都有规矩。“十不许”包括不许燥乱动手、不许回家多曰、不许寻花问柳、不许赌博耍钱、有客座谈不许多言多语、不许账上冒写字号、不许账上盗使银钱等。既有从商的行业规定,又有相应道德规范约束。语言通俗易懂,利于易学易行。
《士商十要》如同具体场合的行为实施细则。对于出门、行船、店房门窗、在外、待人、取帐、与人交接、有事、入库、见人赌博挟妓等,该怎么做而不该怎么做,都有详细规定。着重强调诚实报税、夜里睡觉勿脱内衣、铺设不可华丽、不宿于秦楼楚馆、待人和颜悦色、收支随手入账、不得欺软畏强、不可妄作妄为、不可酒后喧哗、切勿沾染赌博挟妓等。可谓从细微处落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至于刚入职的学徒“熬相公”,那更有专门的“四字经”严格要求。“黎明即起,侍奉掌柜。五壶四把(茶壶、酒壶、水烟壶、喷壶、夜壶和笤帚、掸子、毛巾、抹布),终日伴随。顾客上门,礼貌相待。不分童叟,不看穿戴。察言观色,唯恐得罪。精于业务,体会精髓。算盘口诀,必须熟练。无客默诵,有客实践。学以致用,口无怨言。每岁终了,经得考验。最所担心,铺盖之卷。一旦学成,身股入柜。已有弄头,双亲得慰。”
6.培养人才,德能兼备
资金雄厚,店铺众多,货源充足,差价利丰,运输通畅,关税合理,官不索贿等,都是经商兴业的好条件。然而,跑买卖、干实业、进货出货、签订合同、放账收账等,全要靠人去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各级各类人才必不可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从业基层做起,由低到高逐渐进步。从学徒到账房(先生),再到副柜(副总经理)、掌柜(总经理),一步步上升。此过程中,从只管伙食多无工资,慢慢才能有一厘或几厘的分红,直到当上掌柜,身股就能顶一股(十厘),从而挣来较多的钱。“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前提是劳动者必须机灵勤奋、守规矩、品德好。
(2)紧七慢八、因事设人。所谓紧七慢八,指一个商号设7人略紧而设8人较松。大掌柜、二掌柜、店员2至4人,学徒2人,使商号有效运转,提高效益。确保因事设人,绝不搞某些官家那套因人设职。杜绝人浮于事,做到人尽其才。让每个人看到希望,努力上进。
(3)担保人制度确保知根知底、人正品端。从推荐学徒,担保人就要保证劳动者身体健康、文化较好品行端正。担保人更得是殷实商号的东家或者德高望重的同乡。掌柜对被推荐者先面试,目测外表与言谈;再笔试,令其写写毛笔字,感到满意才留下。“用乡不用亲”,避免了家族内部矛盾,因为管外人好管亲戚反而比较难。
(4)注重日常培训,知人善任,让职工有责任心与归属感。以老带新,进行技能培训,重视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影响,培养出一茬茬德才兼备、忠于职守、商业意识强、能打硬仗的人才。“成功皆有道,发家自有因”,在李家真不是空话。
7.救灾抗疫,从不吝啬
晋人向来以节俭朴素、不尚奢华出名,乃至外省人认为山西人普遍抠门小气、很不大方、过分悭吝。但是,李家在遭遇灾年救苦救难时,常常慷慨解囊,出手大方,从不吝啬钱粮,帮助乡里免受饥饿,度过灾年。光绪三年抗旱灾,光绪二十年抗洪灾,光绪二十六年再抗旱灾,县志中均有记载。说山西人都是不开眉眼的小气鬼也是罔顾事实说瞎话。
1938年3月,日军进攻李家故乡,李家逃往西安避难。6月,城里出现大量河南灾民。李家看到有人卖儿卖女、饥饿难忍,从商铺钱庄中拿出数千银元向各粮店购粮500石(1石=10斗,1斗=10升),自印粮票发给灾民去领粮,直至发完为止。这类好事他们一直在做。
此前的1930年,晋南一带瘟疫流行,李家自掏腰包购回药品“十滴水”发给村民,保障全村人安然无恙。何其大方,何其高尚。
8.急公好义,造福乡里
李家三级跳的第三级就是从有钱人发展成慈善家。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许多地方十年九旱。民国初年,闫景村每户出一元钱,剩余资金全部由李家出,打出深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题。
随着人口增加,深井不利使用,民国头十几年内,李家的李道荣先生又出资九成修建水池。大工一日可挣三元(银元),中工二元,小工一元。
1930年秋,省府号召富户资助兴修公路,李家積极响应,捐出3万6千元。
为大兴教育,李家带头为修缮已坍塌的万泉书院捐助500两银子。还为本村修建一所小学每年又拿出30两银子给学校做补助,支助寒门子弟全部上学。另将自家藏书一万册捐给学校。
李家种种轻财助人的善举,充分反映出他家的确是“为善有方,一世人的标的”。
9.大富靠善,商道酬善
当富裕后会干什么?有人声色犬马、纵欲极奢,有人生生以德、舍财利人。李家属于后者,弘扬守礼取义、忠恕利他的美德。
小富靠勤,天道酬勤。大富靠善,商道酬善。惟善造福,善莫大焉。
匪盗猖獗时,李家出资组建乡团保境安民。
李道行葬父,舍饭十天,数百饥困者赶来用饭。
外乡人车轴断了,李敬修找人换好,给了住店费、路费。
清末民初,闫景村一切赋税由16家富户承担,其中15户是李家兄弟。
大凡左邻右舍、乡里乡亲遇到急难愁盼,危险重大的灾祸之事,比如揭不开锅了,无力埋葬亲人,孤儿无人照料等,只要上门求助,李家往往会出手相助、出钱解困。这些事迹真不是几篇论文可以概括的。
10.女士贤良,春风化雨
李文炳之妻卫氏,是陕西定边人,19岁出嫁辅助丈夫,8年后才回到闫景村,孝敬婆婆。婆婆去世,他主管家务。其儿媳也以她为榜样。
李家历代儿媳、女儿多温和娴淑、贤惠体贴。尤其是十五代李道行的继配麦克蒂伦,从英国来到中国,入乡随俗,慎思温良,实在难得。她穿起中国服饰,能说流利的中国话,生了两男三女,以爱和善温暖了后女儿的心,与妯娌相处融洽。教本村孩子们学英语,从太原购回钢琴教学生唱歌。这样美好的故事讲起来像是一个童话。
麦氏的女儿李联家完全继承了母亲的美好德行。她养育了四个孩子,带养出6个孩子,为后代成长付出了巨大的精力,2000年逝世,享年84岁。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而早在1877年(清道光年间),因放赈舍饭救活众多灾民,清廷即封李家“廷”字辈孙氏、“文”字辈阎氏、“敬”字辈阎氏为宜人(五品官员其母或妻)。在1928年,又因设粥厂舍饭救灾民,万泉县36村为李道行(子用)母亲王氏赠“泽润河东”“懿范永垂”匾。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件。
运城李家身上的晋商精神既有传统又有创新。这从其家风家训也可见一斑。
敬先祖、孝父母、兄弟和、教子孙、守国法、睦宗族、和亲邻、勤奋作、务农耕、戒奢靡、讲伦理、去异端、禁赌博、禁吸毒、慎婚配、行忠恕、为善事等,扎根正在儒家文化。同时也能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良之处。影响深远,使其后裔也是人才辈出、再多种行业利国利民。
至2018年,李家传至21代玄字辈,共有500余人,分布在中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有工程师、学者、军官、教授、行政人员、律师、美术家、医生、县人大代表等,其中不乏优秀人物、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