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君第一”的吴琠
2023-10-28王旭东
王旭东
在长治市的北部有一个县叫沁县,清朝的时候叫沁州。在沁州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名人,最有名的要数吴琠,沁县人称吴阁老,到现在还流传一句话:“沁州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这位吴阁老,名叫吴琠(1637—1705),字伯美,号铜川,沁县故县镇徐村人,活跃在顺治、康熙年间,最高做到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是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历任河南汝宁府确山知县、吏部主事、通政司右参议、右通政、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湖广巡抚、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在近40年的从政生涯中,吴琠心系国家、百姓,特别是在地方主政期间,积极发展经济,减轻老百姓负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在朝堂之上,他尽职尽责、作风严谨,不结党、不专权,深得康熙皇帝的信赖,对恢复清初的社会经济及稳固清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誉为清初的一代名臣。
康熙六年(1667年),吴琠被任命为河南汝宁府确山县知县。确山地处中原之地,又是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清初,战乱频发,确山首当其冲,饱受战争的创伤。据旧志记载:当时的确山是“中州瘠邑,又当七省通衢,明季流寇残破,鹄面孑遗,十室九空”。频繁的战争导致百姓流亡,農田荒芜,经济社会凋敝。由此可见,吴琠去的这个地方是又穷又乱。
吴琠上任后,竭力安抚民心,收拢流亡在外的百姓,积极恢复社会经济。旧志记载,吴琠到确山后“极力抚循,苦心招徕,劝开垦,宽赋税,兴利除害”,外逃的流民纷纷归来。但是老百姓回来后,土地大部分已经荒芜,为此,吴琠利用朝廷发放的5000两救灾银,出了一个劝农垦荒的妙招:由县衙明令通告,用朝廷拨付的救灾银两,向百姓收购草根,每500斤草根给付一钱银子。百姓们得知草根能卖钱,就不分男女老少,纷纷到荒地里去挖草根。草根堆得一堆又一堆,挖过草根的地却变成了一块块松软的农田。草根堆积如山,县衙却并不把草根拉走,而是派出衙役到乡下就地过秤付钱,草根在原地腐烂后又变成了肥料。
之后,吴琠又想办法从其他地方买来了粮种,借给农民下种,先记账,等丰收后再归还。这样一来,确山县几十万亩荒地很快就完成了耕种,并在几个月后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当年秋天确山县粮食大丰收,老百姓们除归还种子粮和留足口粮外,还把历年拖欠的赋税也缴了。《沁县志》记载:“吴琠在确山的几年,共开垦荒地60255亩,产量猛增,经济好转,治行冠绝一时。”
康熙七年(1668年),确山治理初见成效,民心稳定,农业经济初步恢复,为吴琠大展身手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加强教化。吴琠是知识分子出身,从小饱读诗书,深知教化的重要性。吴琠在确山大兴文化之风,他开设了许多学堂,让适龄儿童上学,还在社会上聘请了许多知名的读书人到确山任教,并多方筹集银两,为老师付薪酬。同时,他还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修葺文庙,在吴琠任职确山的几年中,确山县的教育实现了质的改变。
其次是平反冤假错案。社会初定之后,他便开始平反冤假错案,几年间平反了数百起冤假错案,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据清雍正《河南通志》记载:吴琠“任确山令,性明快,兴利除害,惟恐不及,清赋役,申冤抑,招徕开垦,户口日益繁盛”。
再次是增设驿站。确山县地处交通要道,兵马粮饷转运频繁,而确山与信阳州相距90公里,中间无停宿之地,吴琠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在确山和信阳之间设立新安店,方便往来驿差马匹。时任河南巡抚佟凤彩表扬吴琠:“确山吴令,年少才长,自我朝定鼎,无一令有见识到此者。”
最后是助力平叛。“三藩”叛乱时,确山作为南北通道,每日里兵马、粮饷过之无数。战事之初,有人劝吴琠把家属送回老家沁州,吴琠说:“逆贼必不能久,然人情易动,县令遣妻子归,民能安堵乎?”并且将柴草堆于楼下,告诫家人说:“如有什么不测,就只有一死了!”吴琠此举不仅表现出了卓越的谋略和过人的胆识,还为身边的人树立了榜样。
吴琠在确山主政七年,七年中他兢兢业业,事必躬亲,确山由大乱实现大治,经济社会得到恢复,人民生活得以改善。同时这七年,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七年,吴琠显露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康熙十三年(1674年)是朝廷大计之年,吴琠被评为卓异越级晋升为吏部稽勋司主事,后又任验封司员外郎、文选司员外郎、验封司郎中、考功司郎中、文选司郎中。因其表现突出,吴琠被吏部尚书魏象枢称为“本朝选君第一”。吴琠调走的时候,同僚和百姓前来相送,吴琠一一谢绝,单骑而去。但是确山的老百姓没有忘记他,在县城建起了铜川书院,还为他立了一块德政去思碑。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湖北大旱,又经历兵变,人心思动,百姓苦不堪言。吴琠临危受命,担任湖广巡抚。临行前,康熙皇帝对他说:“楚省荒旱已极,百姓急需抚养,卿可速去。”吴琠一到湖北,竟然下起雨来,旱情得到了缓解,老百姓高兴地称之为吴公雨。
吴琠到任湖北后,接连颁布了五道令。
第一道令是《严禁花爆示》。“楚北当兵燹之余,又遭荒旱,目今告赈纷纷,岂得仍为奢靡。乃有无知之徒,昼夜肆放花爆,取快须臾,不知博片刻之欢娱,即已费百千之钱钞。且比屋鳞次,保无有失手延烧,干怒回禄者乎!合行严禁。”吴琠认为,湖北刚遭兵乱,又遇大旱,实在不是放炮的时候,何况花爆这种东西,过耳不留,转瞬销灭,如果引发了火灾,还要承担罪责,所以应在当禁之列。
第二道令是《严禁滥差示》。大灾之后,当务之急是设法赈灾,恢复生产。当时官府的苛派滥差十分严重,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吴琠向湖北百姓承诺:“本部院不差一人下司道,司道亦不许差一个下府厅,府厅亦不许差一人下州县,州县亦不许差一个下城市乡村。”自本示令发布之日起,如果仍有滥差及捕巡驿所等末员违禁滋扰者,百姓俱可到抚台衙门告状,定将官参严处,决不姑息宽容。
第三道令是《饬禁酷刑示》。湖北兵变之后,一些奸猾之人把自己的仇人指认为贼党,公报私仇。而地方官好坏不分,为了自己的政绩,株连许多无辜的人,导致老百姓人心惶惶、民怨沸腾。于是吴琠发布了《饬禁酷刑示》,要求各级官员一定要谨慎用刑,不能屈打成招。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惩治诬告之人上,经过一段时间,冤假错案急剧下降,民心初定。
第四道令是《申饬培养学校示》。湖北历来人才辈出,被誉为文武之乡,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大人物。但是,吴琠在楚地治理过程中发现不少官员不重视、不尊重人才。有些官员对士子“轻则戒饬,重则褫革,绝不顾念胶痒,稍存优恤”,致使士气不振,世风日下,吴琠发布了《申饬培养学校示》,要求官员要尊重人才,对品行皆优的士子,要及时上报,给予表彰。
第五道令是《严禁结党私斗示》。湖北民间一直有争强斗狠的风气,给吴琠治理湖北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康熙二十年(1681年)时,荆州就曾因为修堤坝发生矛盾,双方进行了械斗,导致71人死亡,事后为此抵命达24人。吴琠到任后,又发生了江夏鲁邦直等纠集百人活活打死张阿赵之子一案。为此,吴琠发布了《严禁结党私斗示》,要求乡民要和睦相亲,不要结党私斗,对于那些好勇斗狠之人,严加重处。
经过两年多的励精图治,湖北经济社会实现了恢复,加上连着两年风调雨顺,庄稼年年大丰收,人心思定,吏治清明。
而就在此时,陕西发生大旱,大量灾民涌入湖北,吴琠与总督一起发动各级官员捐俸救灾,共捐得粮食8500石,救助灾民4万余众。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吴琠任湖广总督。第二年就发生了武冈事变,吴琠迅速平息暴动,并对激起民变的官吏进行了处置,让湖北有了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七月,吴琠升补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消息传出,总督衙门“跻堂称觞,攀辕卧辙,争立碑、画像,以纪去后之思”。吴琠走的时候,湖广百姓沿江相送,以至“泣下吞声”。吴琠在湖广的时间共四年又六个月,能够得到老百姓如此的拥护和爱戴,这在清朝历史上整个官僚队伍中是不多见的。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月,吴琠到都察院上任,升为左都御史,成为朝廷监察部门的最高长官,官阶为从一品。吴琠到任后,首先从整顿工作作风入手,对都察院所有的属员说:“司风纪者,当养人廉耻,不专以弹击为能。今吾谬掌台端,任大责重,要在正己率属,岂可见事风生,以亵宪体乎?”这正是吴琠的忠厚贤仁之处,他认为都察院的职责首要在于要让所有的官员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和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少他们犯错误的机会;如果一味地挥舞着弹劾这把利剑,耀武张扬,见事生风,那实际上是对都察院自身职责的一种亵渎。吴琠以他的清风正气统率着都察院衙门,从容坐镇九个月,一时“台省肃然”。
吴琠家教甚严,其母陈老夫人常教育他清廉做官。他在赴湖北任职途中,路过沁州,想把母亲一同接到湖北。陈老夫人执意不去,说:“我在家,有你二弟、三弟侍奉,你不必担心,你们夫妇此去,责任重大,一定要好好做官。在我死后,如果能得到一个清官之母的名声,我就很知足了。”
吴琠对自己的孩子们管教非常严格,四个儿子都很清廉。他在湖北做总督期间,长子吴时谦在家主持家政,有个湖北的官员想提拔,悄悄地到沁州给吴时谦送礼,吴时谦坚辞不受说:“家父一生廉洁,我岂能为了钱财而玷污了父亲的一世清名。”吴时谦长期跟随吴琠生活,对官场的规矩和习惯较为熟悉,经常帮助吴琠处理一些政务,继承了吴琠清正廉洁的作风。他中过进士,但是没有做官,在家乡做了很多好事,赈灾恤贫,修桥铺路,名贯乡里;次子吴时讷,考过秀才,与郡守张兆麟修了一部《沁州志》;三子吴时谏,以孝名乡里;四子吴时泳,以学问渊博闻名。吴琠的这四个儿子,都是有机会做官的,尤其是长子,既有能力,也有机会,但是始终没有踏入官场。这大概和吴琠的教育有关,吴琠曾对四个儿子说:“我不喜尔等人人做官,只愿多成上乘好秀才,便是快境。”他的亲戚中也没有因他的关系而做官的。他的侄子吴时宽,在殿试时,卷面上有一处字迹越过了规定线,被取消了进士的资格,而此时的吴琠为内阁首席大学士,正处于权力的顶峰时期,并没有为侄子开脱。
吴琠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出身寒门,能深刻体会底层老百姓的疾苦,主政地方时,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处事公正,平反冤假错案,重视人才培养;身居朝堂时,不结党营私、谨言慎行,面折廷争,直抒己见,对清初快速恢复经济社会、稳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康熙皇帝的眼里,吴琠是循臣良吏,他不仅有守有才,宽厚平和,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能做得有声有色,始终如一。而最大的优点是,始终忠于皇帝,從不拉帮结派,也从不动用权力任用私人;在士大夫的眼里,吴琠是正人君子,他崇尚理学,以诚信为本,言必信,行必果。他曾先后七次主持乡试、会试,所拔皆贤良;在百姓的眼里,吴琠是清官好官,他体恤下情,关心民疾,是典型的清官。
吴琠身处一个特殊的时代,明末清初,正是中国由乱转治的时期,他以科举入仕,在地方、中央皆有建树,就像历代知识分子憧憬的那样,读书、治世、名垂千古。幸运的是,吴琠遇到了一个明君,能赏识他、重用他,让他有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吴琠也不负皇帝的信赖,尽忠职守、兢兢业业,干好皇帝交给的每一个任务,把自己的抱负和国家的命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堪称清初的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