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全育人”的结构与实施路径
2023-10-28栾春苹
栾春苹
[摘 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进入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融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等综合互动的整体体现。贯彻和落实“三全育人”,必须充分发挥各构成主体的综合协同作用,形成系统科学的主体结构和动力结构,这样才能实现“三全育人”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校;三全育人;本质特征;主体结构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9-0053-07
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新时代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理念创新和战略创新。深入分析其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内部结构、逻辑关系,揭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任务和本质,揭示高校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及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内部要素、教育对象、现实基础和外部环境的结构性变革以及高校育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高校“三全育人”融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等综合互动的整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育人理念、方式及战略的深刻变革,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时代要求。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是一种从教育主体、教育过程、教育空间的角度,运用整体、系统、协同思路推进高等教育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法。第一,全员育人是从育人主体角度强调参与高校育人活动的人员和组织要全面和全覆盖,发挥每一个参与者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形成由学校、院系、职能部门、党团组织、学生组织等组织和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党政干部、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学生干部、学生自身等构成的高校大育人主体格局,高校全体员工要有人人参与育人工作的意识,立足本职工作,与其他育人参与者相互分工合作、协同配合,共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协调联动局面。第二,全程育人是从育人过程的角度入手,对于高校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依据其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思想变化、成长环境、现实困难等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实施相对应的思想引导和问题解答,从而实现高校全过程育人。第三,全方位育人是从育人空间的角度入手,根据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环境、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视角、文化多样各异的复杂形态,对高校育人工作进行多种方法和途径的全方位覆盖。就空间环境而言,既包括学校的教室、宿舍、图书馆、学校周边等现实环境,又包括网络、手机等虚拟环境;就社会现实而言,既有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又有消极黑暗的负能量;就文化形态而言,以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容的积极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封建糟粕文化和资产阶级不良文化也在腐蚀着学生的思想心灵。只有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实现全方位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并达到高校育人工作的教育目标。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构建完善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必须引导高等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上来,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和全方位部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高校教职工全员参与育人工作。注重以立德为先,从学校课程教学、校园历史文化和参与社会实践三大方面来发挥高校教职工的立德树人作用,要对“立何德”“育何人”“如何育”等基本问题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认同[1],使学科知识素养、校园历史文化和言行修养在教职工身上凸显并积极影响学生和教化学生,通过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和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培养学生德才融为一体,实现思政教学和课程思政相统一。其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在高校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学校在不同阶段教学和育人过程中,要注意把知识学习与品德培养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把促进综合全面发展与优化个性特征相结合,从而在立德树人全程中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最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高校融通校园各类育人载体,实现全方位育人。学校除了抓好课堂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了解学校历史和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用好图书馆、后勤等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和单位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实践,从而实现高校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浸透学校立德树人的人本思维、人文关怀。总之,要把“三全育人”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个方面,从总体上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三全育人”的本质特征
高校“三全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规律思想的本质体现。“三全育人”是实施高等教育育人工作和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综合性系统整体,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与规律,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本身,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5,人的本质是在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在交往中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和彰显人的特性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社会形态有三个阶段,最初是自然发生的人的依赖关系的阶段,这个阶段人依附于他人生存,不能实现人的本质特性;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由于对物的依赖本质特征而被异化,但也在异化中扬弃着向人的本質过渡,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104,是未来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质的阶段。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阶段,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我国教育的使命和目标。但是,现实中,教育传递给人们的知识和能力难以完全转化为有益的现实行动,遇到问题趋利避害的现实情况还存在,人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克服现实矛盾和扬弃现实异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普遍不足,这些现实问题是阻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每个人都不断提升各自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满足人的需要,才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实现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56,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是人认识、确证和实现自己的社会本质的过程[4],也是不断追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而在现阶段,提升每个人各自的综合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发挥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三全育人”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立德树人作用的理念和方法,针对资本、市场等异化作用和西方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方向目标。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2]550,统治阶级的属性决定了教育的属性,教育作为提升人的觉悟和生产技能的一种重要途径,在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下发挥的教育作用和效能是不同的。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在传播知识和提升技能的同时,主要充当的是统治阶级实现思想控制和维护统治地位的工具,资本主义教育本质是把人变成“机器”,而社会主义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人是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本质必然决定教育的本质。[5]人的本质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必须根植在发达的生产力和密切交往的和谐社会关系之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把教育使命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教育无论在实现生产力发展还是在促进人和谐交往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教育属性、教育使命和教育路径为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6]教育的本质在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本质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为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在教育实践中教授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对容易,但在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面却很难把握,有些学生甚至出现智高德少、德智脱节、有智无德等问题,而在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上,一直存在“传承文化论”“创造知识论”“现代化工具论”“发展经济论”[7]等认识偏差和争论,未能准确把握我国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就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从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载体入手,去全面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将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形成的“功利理性”“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等错误认识加以破除,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性复归。
高校“三全育人”从全员、全程、全方位思考我国新时代育人工作,是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有机融合的体现,是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机统一。抓好社会主义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不断培养一代代可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依托手段。高校“三全育人”的本質在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为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提供德行基石和智力保障,从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三全育人”的主体结构与动力结构
贯彻和落实“三全育人”,必须充分发挥各构成主体的综合协同作用,形成系统科学的主体结构和动力结构,才能实现“三全育人”的实践效果。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主体结构
高校“三全育人”在育人主体方面强调全员育人、全员参与,在育人主体构成上既包括高校组织层面的育人,又包括高校教职工个人层面的育人,不同主体在“三全育人”格局体系中的地位与职责需要明确并发挥各自特有优势。
组织层面主要包括学校党政机关、职能部门、院系、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等组织。党政机关在抓高校各项工作时,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其中,发挥好育人工作的领导作用,密切党政部门在育人工作上的协同,落实部署好中央对高校育人工作的指示,设立专职领导分管,组建一支由党政干部、思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常规“育人团”,落实和监督全校立德树人工作。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学校部署,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融入育人理念,发挥育人作用,使各项工作实现“工作思政”,尤其是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更要做好相关工作,督促和引导发挥本部门工作人员的育人作用,在管理和服务学生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教育的真谛。院系是与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领导部门,各院系要按照本院系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发挥好育人工作的领导、管理和服务功能,探索和部署有效的育人工作模式,实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组织,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要在举办学生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日常的政治学习中以更加合适的方式传播给学生,要优化方式继续发挥好学生团组的育人作用。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突破只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个别相关部门、学生团组孤军奋战的局面,要把高校每一个组织部门联通起来,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形成全校协同联动的全组织参与育人的局面。
个人层面主要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专职干部、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等人员构成。思政课教师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力量,要积极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专业课教师要提升自身品格和涵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教授知识层面,要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能。辅导员要在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更多地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去实现育人。专职干部要多研究育人的思路和方法,多与学生和教师沟通,在履行工作职责中发挥育人作用。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也要在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以良好的姿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发挥育人作用。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是育人的重要构成力量,他们作为学生的同龄人和身边人,容易采取他们共通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疑惑,他们在接触中容易互相影响,因此,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是高校育人主体的重要成功要素。总之,各个环节的高校教职工要站好每班岗,在具体的高校育人环节中,努力破解思政课、思政工作的孤军作战局面,形成大兵团联合作战格局,破解思政课程、思政学科独立工作的格局,形成思政课程、思政学科与课程思政、学科思政协同工作的局面,从而实现高校育人工作全员参与。
(二)高校“三全育人”的动力结构
“三全育人”理念产生很早,但进入新时代以后,又融入全新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成为高校实施育人工作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承接载体。“三全育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在高校的有效运用,是其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推动的结果,内外部动力合力运行形成“三全育人”动力系统。
“三全育人”的内部动力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要求和不同主体的自身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育人工作越来越重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工作由过去的侧重于“成才”向侧重于“育人”转变。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知识是基础,德行是核心,只成才不育人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和趋势,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作用,突出高校育人的新特点,发挥高校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而“三全育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内部从事育人工作的部门和群体一直注重从专业化和专人化方面推进各项工作,这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但同时由于专业化的细致分工,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各路“育人纵队”的相对分离和缺乏衔接[8],使高校育人工作在专业化深入发展的同时,缺乏与专业学科、教学、管理、后勤等部门和人员的广泛化育人衔接和协同。“三全育人”强调育人主体的全覆盖参与,这满足了不同育人主体的自身发展需要,也有助于促进不同主体在育人工作中的协同合作。“三全育人”的外部动力来自现实需要和任务要求及其产生的强制性规范和约束。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目标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国家层面的大变化从外部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为了有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和国家从全新战略视角,把“三全育人”推向全国高校,对高校育人工作产生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以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防止高校育人各自为政放任自流。“三全育人”在高校内部动力衍生发展和外部动力引导规范的综合作用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内外动力合力联动协同的“三全育人”动力系统和动力结构。
三、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路径
通过“三全育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必须依靠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健全“三全育人”的领导机制、执行机制和评价机制是实现“三全育人”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的运行机制保障。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的领导机制。高校党委对学校的一切工作实行全面领导,育人工作是高校的主要工作,党委对育人工作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党委要贯彻中央关于育人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议,根据高校实际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思路和方法,形成党委书记负总责的育人领导结构,党委书记要带头关注思政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部署学校思政育人工作,要带头进课堂并积极承担一定的思政课教学任务,与一线教师和学生交流思想,了解育人工作的重点、难点;要充分考虑和论证学校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模块的育人工作和任务,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改革与创新,在院系和职能部门中开展育人试点,探索全员育人的科学方法和思路。二是形成上下协调高效联动的执行机制。在学校党委确定育人工作的方向和制度前提下,学校行政机构要按照党委部署通过各职能部门具体开展工作,在明确各自分工的同时以育人工作为主线,实现具体执行工作的上下协调高效联动,中层党政机构和各二级院系要结合本单位实际,联系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落实育人工作,各部门之间在落实育人责任时要实行专人负责,达到育人责任明晰、相互支持帮助、相互协调配合的目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学术机制,使学术在服务科研工作的同时,发挥其育人教学的功能。不能把学术科研与教学育人对立割裂,要把学术科研活动和成果转化为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新方式和新素材,形成高校学术育人新模式。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执行育人工作过程中,必须构建相应的评价机制,建立高校育人工作评估委员会,制定育人工作评价规范,对“三全育人”的参与、效果和运作实施督查和考评;实现督查评估与教学育人工作同步开展,实行短期督导评价和长期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科学细化评价的具体内容、方法和效果,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使评价机制发挥作用。
(二)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施载体
实施“三全育人”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十育人”内容,随着“三全育人”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十育人”成为“三全育人”的实施载体和主要方面。
一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课程育人是“三全育人”的核心载体,高校育人的主要承载方式就是教学课堂,一方面,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优化思政课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以“课程思政”为指引的专业课教学改革,挖掘和优化各门课程中所储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育人相结合。二是着力加强科研育人。科研工作是高校重要的教学育人工作,高校在推进科研活动时,必然形成和承载相应的学术精神、学术信仰和学术追求,在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还要有意识地传承科研团队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追求、学术理念、学术诚信,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三是扎实推进实践育人。科学理论只有通过生动的实践才能变为令人信服的实践。在学校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选取生动合适的思政课教育实践地点和方式,引导师生参与其中,切身感悟,形成现实的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而对于专业学科的实践,要在操作仪器设备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学科的人文价值和家国情怀,体会到个人选择和社会需要相统一的快乐,从而达到实践育人效果。四是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和素材,让学生认同文化根脉、激励精神追求和践行共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本校的历史和精神,与时俱进创新校园文化,发挥各层次文化的育人作用。五是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当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高校要积极推进网络建设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规范上网行为,把网络打造成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新型途径。高校要牢牢掌握网络主阵地的輿论领导权,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六是大力促进心理育人。要从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环境出发,坚持育心与育人相统一,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达到心理育人目的。七是切实强化管理育人。高校的管理育人功能主要依靠校内各职能部门来实现。在制定管理制度和进行管理工作时,要融入育人理念,积极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八是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充分挖掘后勤保障、图书馆、校医院、保卫处、宿管中心、食堂等各类服务岗位的育人功能,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融入育人思维,全校公选学生喜爱和满意的服务育人先进个人和组织,设立“服务育人示范岗”,提升服务人员参与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九是全面推进资助育人。高校要借助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资助等资助体系和平台,宣传刻苦努力、自立自强、感恩向善、热爱祖国、回馈社会的被资助学生,尤其要宣传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和热爱祖国、回馈社会的感恩之情,把资助育人变为激励同龄学生积极奋斗和健康成长的方式。十是积极优化组织育人。组织育人主要是依靠党支部、团支部、学生社团、班集体等发挥组织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政治信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团体活动,树立优秀社团、先进班级、文明宿舍、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典型,激励学生在参与中学先进争典型,发挥好组织育人作用。“十育人”作用的发挥,覆盖高校的所有人员、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是运用高校“三全育人”理念方法的主要实践载体。
参考文献:
[1]张波.立德树人何以实现[N].光明日报,2019-07-31(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张国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5(6):27-31.
[5]张梦中.再论教育的本质——基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5):9-11.
[6]夏霖.新时代教育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5):25-31.
[7]陈秉公.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探索高校立德树人创新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10-13.
[8]申富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N].光明日报,2018-11-28(6).
责任编辑 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