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编创助力海南黎族民歌的创新传承与传播

2023-10-28马启文

音乐生活 2023年8期
关键词:黎族民歌海南

马启文

黎族历史悠久,是海南最古老的民族。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曲。由于黎族人没有文字,这些歌曲成为他们相互沟通、表达情意的重要工具。然而,如今黎族民歌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即使是当代年轻的黎族人,也很少有人会唱。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从音乐编创的角度出发,努力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让黎族民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现其独特的魅力。

一、海南黎族民歌的传承现状

(一)海南黎族民歌的传承现状

过去,黎族民歌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几乎每个人都会唱,特别是在喜庆的时刻,唱歌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比如建新房、办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歌声响彻云霄,令人难忘。到了黎族传统佳节“三月三”,黎族青年用歌声表达他们的感情,直抒心声,寻找心爱的伴侣。在日常生产劳动中,黎族人也会即兴唱出欢快的黎歌,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尊贵的长者也会即席唱出各种古老的黎歌,直到夜深人静。民歌风格多来自农耕活动,以号子、小调、山歌、情歌等为主。黎族民歌的传承大多来源于代际间的继承和自发性的创作,以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青年人全凭兴趣爱好自己主动去学习,并将民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非成为职业性的民间艺人。

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这个曾经落后的边陲海岛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支点,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音乐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黎族民歌已经不再是代替文字进行传达情意的必备工具,受众面急剧萎缩。同时,青年进城务工,不再“代际承袭”[1]。黎族民歌的保护与发展,政府的参与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民间的参与却相对较少。比如由政府机构举办“三月三”赛事,通过各种形式的民歌比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谣,并从中感受到它的独特之处。除了“三月三”,婚礼和其他重大节日也会举办精彩纷呈的歌唱表演。此外,王妚大等专业的黎族歌手产生并迅速崛起,为黎族音乐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与活力。

(二)海南黎族民歌的音乐编创现状

在民俗音乐方面,一些专业歌手会即兴演唱,如人称“黎族歌后”的王妚大,她一生中创作了十余首传唱广泛的民歌。此外,当地文化馆等部门也为各类活动进行民歌创作。

在专业音乐方面,自2014年海南师范大学赵玉生教授编著《黎族合唱》后,不断有学者陆续研究如何用合唱形式传承黎族民歌。一些黎族民歌还作为舞剧的配乐活跃在舞台上,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海口市歌舞团的舞剧《哒哒瑟》、海南省歌舞团的舞剧《黎族故事》等都有根据黎族民歌曲调改编的舞剧配乐。

在大众音乐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中讲的“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这首民歌已经深深地打动了千家万户,展现出它独一无二的音乐魅力。此后,出现了多首流行风格的改编曲以及引用此歌旋律主题的流行音乐,如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主题歌《久久不见球场见》。

数十年来,黎族音乐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今,黎族民歌已成为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海南黎族民歌的传播困境

首先,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黎族青年对黎族民歌的接受度下降。随着外来音乐和流行文化的不断涌现,年轻一代的音乐偏好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流行音乐以其时尚、商业和娱乐性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的年轻观众。它们更加强调节奏感、舞台表演和视觉效果的表现力。同时,随着新兴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音乐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人也更喜欢追求热门和流行的音乐作品,而民歌却很难有足够的曝光度和宣传渠道。

其次,现代社会对黎族语言的影响阻碍了黎族民歌的传播。黎语是黎族民歌的主要表达方式和媒介,对于不懂黎语或对黎语不熟悉的年轻人来说,民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可能难以理解,从而减少了他们对民歌的兴趣和接受度。虽然有些歌曲使用汉族语言,即“汉词黎调”,但是语音依然是海南方言。这大大影响了黎族民歌的听众面。

最后,社会需求的变化让黎族民歌失去了曾经的辉煌。过去黎族民歌代替文字起到了传情达意的作用,是社会生存必备的技能。然而,现在往往仅在特定的节日、民俗活动或新闻热点事件演唱黎族民歌,其他时间几乎听不到。

二、音乐编创视角下海南黎族民歌传承的创新思路

(一)音乐编创理念

首先,歌词应以普通话为主。黎族民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海南经历过数次大的移民和族群迁徙,这对黎族歌谣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最原始的形态被称为“黎谣正调”,之后出现了以汉语海南方言为唱词,套用黎族歌谣韵律为唱腔的“汉词黎调”。在今天,想让黎族民歌被更多人了解,歌词应大量使用普通话,仅在少数语句使用黎语,或者创作双语版本。例如,由张千一作词作曲的藏族风情歌曲《青藏高原》,歌词中仅有“呀啦索”是藏语,歌曲的流行也让全国人民学会了这三个字,同样的例子还有新疆民歌《亚克西》。再如,内蒙古乌拉特民歌《鸿雁》有双语版,其汉语版本唱遍大江南北,成为经典。

其次,深挖黎族民歌的传统内涵。通过歌词、旋律和表演,感受黎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祖先、乡土和生活经验的深厚情感。它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过去与现在联系在一起,成为他们记忆的纽带。例如,黎族民歌在仪式和庆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合理编创经典的仪式音乐,可以让黎族民歌成为一种特色符号在现代生活中不断出现,强化传承。

最后,要勇于突破黎族民歌的传统形象。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活态传承,需要与时俱进,以吸引更多的年轻听众和现代社会的关注。在演唱形式方面,黎族民歌本来就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等形式,尤其是男女对唱是节日民歌的主要形式,这为复调化的音乐编创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此外,将黎族民歌与流行音乐、摇滚、爵士、现代音乐等其他风格相结合,使用现代音乐制作技术,结合电子音乐为民歌注入新的声音和效果,让民歌更具时尚感和现代性,可以吸引更加广阔的全球听众。例如,著名作曲家谭盾致力于将家乡的音乐和艺术分享给世界,用来自不同国家的声音,共同讲中国的故事。在题材方面,除了传统的情感表达,还可以创作新的主题和内容。如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异常等当代社会问题,让民歌更具现实意义和时代性,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和关注。

在进行黎族民歌音乐改编时,需要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注重创新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改编的目的是使传统民歌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同时保持其独特性和文化传承的意义。通过创新和跨界合作,传统非遗民歌的音乐改编可以焕发新的活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和欣赏。

(二)面向不同受众进行分类传承

为了分类传承黎族民歌,可以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来划分。

根据音乐领域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民俗音乐、大众音乐和专业音乐三类。

民俗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特色。进行音乐编创时应以保留原汁原味为主。音乐编创者要深入研究当地的民间音乐传统,并尊重他们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通过收集和研究传统曲调、节奏和演唱技巧,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在博物馆、民俗展览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民俗音乐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让游客和观众有机会深入体验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民间艺术。民俗音乐的演奏和表演在传统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为仪式增添庄严和神秘感,帮助参与者更好地融入仪式氛围。

大众音乐通常以商业化的方式制作和推广,追求大众的喜好和市场需求,有最广泛的听众群体。音乐编创时要注意题材的生活化,音乐风格的通俗化,音乐效果的视觉化。尤其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更新了人们接触流行音乐的方式。音乐编创需要结合视频图像,先让用户“看到美好的音乐”,再不断发掘更优质的创作者和声音。值得注意的是,简单地将民俗音乐放到短视频平台面向大众传播,其效果不佳,因其观众仍是民俗音乐的受众。要让大众群体接触到黎族民歌,必须进行商业包装,音乐编创在艺术性、商业性和传统非遗特点之间需要谨慎平衡。

专业音乐是指由专业音乐家创作、演奏和表演的高水平音乐作品和演出,其创作和演出更加注重艺术性、表达力和技术性。音乐编创要充分发掘黎族民歌的文化价值,走精品化路线。通过巧妙运用音乐技巧、和声编排和表演技巧,音乐家可以将黎族民歌的独特韵味和情感最大化表达出来。运用现代音乐编曲的手法,注入创新的元素,以丰富多样的声音和乐器组合展现黎族民歌的美妙之处。同时,国际传播是这类音乐编创的重要目标之一。音乐家可以利用国际音乐节、文化交流活动和海外巡演等机会,将黎族民歌带到国际舞台上。与国际音乐家和文化机构合作,进行跨文化的创作和演出,以促进黎族民歌在国际上的认可和传播。通过精心的策划和专业的演绎,黎族民歌可以成为“中国海南”品牌形象的重要代表之一,为海南的文化和旅游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例如,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插曲《万泉河水清又清》就是根据黎族民歌《五指山咧五条溪》改编而成。

还可以根据年龄进行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黎族民歌教育和培养计划。对于儿童,可以编写简单易学的儿歌曲调;对于青少年可以组织黎族儿童合唱团或兴趣社团,创作富有现代元素的黎族民歌,结合流行音乐、摇滚、电子音乐和现代音乐风格,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喜爱;对于成人,为其提供传统黎族民歌的学习和欣赏机会,如音乐培训班、民歌演唱比赛、文化节庆活动等,同时结合社交媒体平台,提供音频、视频、直播和资料资源,方便成年人学习和传承黎族民歌。

三、音乐编创助力海南黎族民歌创新传播

首先,编创具有代表性的黎族民歌主题曲。它可以用于旅游宣传片、广告和推广活动中,展示黎族民歌的特色和美妙,吸引游客的兴趣。结合旅游活动,开展黎族民歌的音乐教育和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黎族民歌的学习班、工作坊和体验课程,让他们亲身参与和学习黎族民歌的演唱和表演技巧。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游客对黎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提供互动和参与的机会。例如,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原创全球音乐直播节目《爱乐之岛》第三期,以“黎韵闹元宵”为主题,邀请海南黎族民歌传承人黄婷丹、海南本土音乐唱作人阿侬子黎和海南黎族音乐青年组合昆赛组合献艺。通过鼻箫、方言音乐结合当下流行的音乐风格,让传统的黎乐重现生机,既有历史的沧桑感,也有现实的欢乐与简洁的美感。

其次,设计黎族民歌的文化旅游路线,将重要的黎族民歌地点和相关文化景点体现在编创的歌曲中,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解说黎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黎族民歌的文化内涵。许多描述旅游风景的歌曲,如《请到天涯海角来》《鼓浪屿之波》《天堂》等,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月亮之上》是何沐阳的代表作,它引领着现代民歌的潮流。随后,他应当地的邀请,创作了《彩云之南》《我在景德镇等你》《坐上火车去拉萨》等经典歌曲,使“现代民歌”成为当代流行音乐的标杆。近年来,“槟榔谷”景区、“水满乡黎族民俗区”等旅游区都安排了黎族歌舞表演,但是这种模式只针对已经来到民俗文化村的游客,而不是针对全国的游客。如果能够先有一首热门歌曲火遍全国,再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那么这种模式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再次,将黎族民歌特色的仪式音乐进行重新编创,融入海南现代婚庆市场,为新人打造独一无二的婚礼氛围,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婚庆音乐,形成富有意义的婚礼体验。这样的结合既展示了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为现代婚礼注入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仪式感。同时,这也为黎族民歌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和平台。

最后,与音乐学院、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合作,开展音乐创作和演出交流项目。邀请知名音乐家和艺术家来黎族地区进行创作和演出,将黎族民歌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高端舞台上。

根据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的统计数据,仅2023年3月,全岛接待游客总人次达到732.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4.14亿元,显示出海南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经过重新编创的优秀黎族音乐可以将黎族民歌与旅游体验和文化教育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的音乐体验和文化认知。这样的推广方式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够增强黎族民歌的传承和保护意识,促进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国际传播。

黎族民歌在不断演进,从古老的传承到现代的重建,它们在历史的洗礼中不断发展。经过各级政府、非遗传承人以及专家学者的努力,越来越多的黎族民歌正在被发掘和重新整理,进行文化记录和研究,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存在。而在传承和传播方面,合理地编创黎族民歌,将作为核心动力,活化传承生态,让黎族民歌焕发新的活力和意义。

猜你喜欢

黎族民歌海南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为海南停留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