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体系研究

2023-10-28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共同体中华民族

肖 然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为什么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这三个问题是摆在内蒙古自治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及其体系建设必须要思考的重大问题[1]。近些年实务界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多成效。学术界也开展多年的研究,但是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实证研究显得不足。同时,摆脱单一思想教育视角,选择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比如知识管理视角、沉浸式教育理论等视角开展研究显得贫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是一个需要发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注重宣传教育平台和受众群体的知识增长积累的过程,更是需要采用深度体验教育法的教育活动,需要积极运用沉浸式教育理论来推动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动,这样方能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质量提高,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运行。因此,选取教育系统论、知识管理理论和沉浸式教育理论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与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问题显得很有必要。

一、学界研究简评和研究理论基础的阐释

为了更好开展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教育的体系问题,首先有必要对学术界的研究情况进行考察梳理,以便把握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在各地的建设与完善情况的研究动态[2],以此建构可能的研究空间和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借鉴学界已经采用的教育系统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沉浸式教育理论等,尝试性建构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框架。

(一)学界研究简评

根据知网查询,关于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及其体系的研究情况如下。

1.研究选题和内容上

学界开展宏观和微观选题两种,宏观研究选题主要体现在总的研究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铸牢问题,代表性论文有陈凤林的《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分析了民族地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在思想意识层面和社会历史条件层面两个维度开展工作。微观研究选题主要体现在研究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宣传教育的某一方面的问题,代表性论文有陈辉的《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建构》,本文研究认为,现实和历史情境要求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强化情感的建构,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感建构的现实基础,自觉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共情力”。

2.研究视角上

目前,学界研究展现多种视角的研究态势,文化背景、治理背景、新媒体与互联网络、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等视角均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从知识管理理论与沉浸式教育理论等视角开展研究显得缺乏,代表性论文有暴占杰《价值·内容·路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此文研究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思政教育价值,并提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如明确融入教学原则、完善保障机制、建强师资队伍、优化教育方式和方法。

3.研究方法上

学界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有,但是两者研究方法均显得不够充足。开展理论研究,代表性论文有梁兆桢的《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指向》,此文在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基础上,阐释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大“基本问题”,分别是要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论问题:要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问题: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论问题。开展实证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胡敏、王文贵的《新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实施理路》,此文以新疆为例,实证研究了该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建构与实施问题。

(二)研究理论基础的阐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研究,它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他相关知识的不断丰富与共享、开发利用问题,需要进行知识管理,还需要广大受众群体参与、具身体验的思想教育活动,需要进行沉浸式教育。因此,研究内蒙古地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问题,会涉及运用教育系统论、知识管理理论、沉浸式教育理论。

1.教育系统论与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的研究框架建构

教育系统论是以系统论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研究理论。它不同于其他教育理论,是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开展研究,研究教育内外各种因素及其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理论界和学界一般将教育系统论的主要思想阐释为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本体、教育平台与方法、教育保障设施与相关条件、教育评估与督导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依据这种思想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的研究框架,可以尝试性搭建以下要素,宣传教育的理念体系、主体体系、本体体系、客体体系、平台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评估与督导体系以及这些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外部环境要素等。这些要素的建构与运行情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的运行及其效果都产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开展研究与实践探索时,这些因素都值得关注与重视。

2.知识管理理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的研究框架建构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来的一种最新管理思想与方法,它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理论、企业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理念。知识管理理论主要是运用到组织的管理之中,最终效果体现在组织成员的知识把握和开发利用情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涉及知识信息的传播与流动、运用以及创新,因此可以从知识管理理论开展研究,并搭建相应的研究框架。依据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的知识积累、传播、运用和共享等环节,以此提升其中的知识含量。

3.沉浸式教育理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的研究框架搭建

基于自身认知的沉浸式教学是当前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教学形态,它打破了传统教学只关注学习者心智而忽视身体作用的藩篱,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身体感知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学习时的“身体在场”与学习的具身化体验,从而促进学习者身体和心智的整体发展。据此,我们可以以沉浸式教学理论的研究框架,尝试性建构研究框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体系的三大教学环节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其技术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体感技术、扩展现实、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要素,成为促进沉浸式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驱动力,它们共同影响着沉浸式教学的教学方式与体验方式,也支撑和加强了师生、生生与环境的互动,增强了教学的具身性和沉浸感。其五大要素主要包括学习环境(具身化、可交互的3D 学习场景)、师生关系(平等的、互动的主体间关系)、教学结构(动态性、开放性的时空结构)、资源开发(智能化、虚拟化的教学资源)、方式创新(人机协同、个性化、多样化的展开方式)、过程评价(精准化、数据驱动的学习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都将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的运行和效果。

二、推进内蒙古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调研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工作,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并取得了很好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3]。笔者以教育系统论为研究框架,运用知识管理理论、沉浸式教育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来审视,当下内蒙古自治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及其运行体系存在以下的不足。

(一)宣传教育主体体系和客体体系上存在不足

宣传教育主体体系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内蒙古自治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时,宣传教育的主体模糊化、协同化不足。宣传教育客体体系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内蒙古地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宣传教育时,宣传教育的受众群体往往注重一般群众的教育,对党员干部的教育重视不足,对一般群众的教育分类注重不够,导致宣传教育的受众针对性不强。

(二)宣传教育本体体系上存在的不足

这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宣传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加工处理不足,贴近生活的宣传教育不够;宣传教育内容的图片化处理不足,可视化不强;宣传教育内容的场景化转化展现不足,可参与性不高;宣传教育内容的故事化话语表达处理不足,吸引力受到影响。

(三)宣传教育平台与方法体系上存在的不足

一方面,宣传教育平台体系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各类传统平台的改革创新、协同发力不足,各类网络平台的开发利用和协同发力不足,传统平台和网络平台之间的协同发力不足,一个包容各种平台、成体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多元互动、协同发力共赢的平台体系有待进一步建构和完善。另一方面,宣传教育方法体系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各类语言宣传教育方法、情景宣传教育方法、行为宣传教育方法、网络教育方法等的协同整合不足,一个成体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多元互动共赢的宣传教育方法体系有待进一步建构和完善。

(四)宣传教育保障体系、评估体系和督导体系上存在的不足

一方面,保障体系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宣传教育所需要的物质保障、制度保障、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保障等还存在一些短板。另一方面,评估和督导体系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内蒙古地区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专项评估体系,影响了宣传教育的及时、高效应;多元化的督导运行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外在推动力。

三、内蒙古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的路径构建研究

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内蒙古自治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的构建、运行和完善时,应该以教育系统论为支撑,综合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沉浸式教育理论,采用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积极建构和完善好六大宣传教育体系[4],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不断提升宣传教育质量,以此更好助力民族地区治理更加有效高效。

(一)分类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多元协同的主体体系和受众群体的分类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宣传教育主体和受众群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系统中的两大主体性因素。这两个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是开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性因素。一是主体体系建设上,明确传播主体,注重宣传教育队伍的多方协同推进,建构与完善以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牵头,各个单位组织和相关部门具体负责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宣传教育主体体系。二是受众体系建设上,科学传播,精准聚焦不同宣传教育的受众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要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各个社区群众的国民教育体系,并结合常态化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宗教工作,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二)建构和完善内容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内容的正面性、生活化、场景化、可视化、故事化等方面,建构和完善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内容体系。一是把握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向,就是必须要加强正面宣传,掌握宣传教育工作的主动,不能被动前行,这就要求内蒙古地区负责宣传教育工作的部门应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内容体系,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其中的主题、主线和话语表达等都要有提前的设计和安排。二是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到受众的接受能力,负责宣传教育的部门应特别注重宣传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场景化、故事化、可视化加工,力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内容有形有感有景有事有血有肉有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化为一个个真实可见可以感知和参与的活动,以此不断提升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建构和完善平台方法体系

加大传统平台、方法与现代平台方法的改革创新、开发利用和互动整合,建构和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平台方法体系。一是积极开发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现实平台,推动建构和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互动共赢平台体系。二是将情景、语言、行为等教育方法进行融合,积极建构和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多样互动的方法体系。思想宣传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就是语言、情景和行为教学等形式。语言教育形式的改革创新,更多要从内容上入手;情景教育形式的改革创新,内容和形式都需要进行开发;行为教育法,也需要融合语言教育法、情景教育法,这三种教育法各有特点和优势。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中,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场域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综合运用和灵活运用这些不同教育形式。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座活动时,就可以主要采用语言教育法,这个语言教育还需要采用普通话、民族语言等语言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让不同民族的群众都能听懂接受。

(四)做好保障体系和督导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的物质、环境、制度保障与评估督导体系建设,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保障体系和督导体系。首先,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要做好各个民族基本的经济发展和基本的民生工作,这是一个根本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内蒙古地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同时,应在既有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各个地方的经济,形成支柱性产业,让群众有基本的经济收入和就业保障;与此同时,还尽最大努力做好民族地区群众基本的医疗、住房、教育和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民生工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其次,从人力、物力、财力等上做好宣传教育的物质保障工作,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运行的基本物质基础。

(五)做好制度保障和宣传工作

任何思想教育工作要规范化和常态化,都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撑。因此,内蒙古地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时,应积极按照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民族工作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根据本地方的实际,针对宣传教育这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制度化设计和建设,推动这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首先要做好目标管理和控制,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之前,内蒙古地区应以思想教育评价目标体系为借鉴蓝本,设计和建构好这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推动这项工作有具体的目标和方向前行。其次要建构宣传教育的督导体系,以此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前行的外在强大推动力。因此,内蒙古地区应该按照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等方面的督导要求,以督导为控制系统,建构一套完善的督导体系和机制。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共同体中华民族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爱的共同体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