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若干思考
2023-10-28朱小曼
朱小曼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51)
党的二十大聚焦新时代重大主题,谋划新征程奋斗航向,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绚丽华章。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仅是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宣传、贯彻和落实二十大精神的扛大旗者,需要在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地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这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提质增效、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聚焦“讲清楚”: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历程,全面阐释党的二十大的丰富内容
(一)讲清楚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的崭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跨越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经受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新时代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夺得的胜利是彪炳史册的,进行的斗争是义无反顾的,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华章中镌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思政课教师应立足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通过列数据、做对比、展图片等形式,充分展示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面向一个个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展现新时代的宏大视野,讲出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面向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着眼英勇斗争的中国故事,讲出气吞山河的圆梦征程;面向一幕幕刻骨铭心的拼搏记忆,聚焦浴血奋战的英雄楷模,讲出九死不悔的忠诚选择。通过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巩固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此基础上,从历史、理论、现实、世界等维度充分阐释取得伟大成就和变革的根本保证、制度因素、历史经验和重大意义等,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务必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培养“两个大局”的使命担当,凝聚起奋斗强国的磅礴力量。
(二)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最大成果就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党成功应对当今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理论产物。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理论创造,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其中,“六个坚持”是一个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是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2]。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运用好“六个坚持”,用其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推进工作,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彰显真理力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问题导向的实践要求、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胸怀天下的担当境界讲清、讲透,阐明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与实践价值,并深入理解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引导当代中国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从“听故事的人”变为“讲故事的人”,成长为“书写故事的人”,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和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3]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奉献了新智慧、提供了新答案、注入了新力量、书写了新华章。“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4]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以历史视角向学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是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和科学内涵的前提。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了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从晚清王朝危机下的被动现代化到资本主义制度文化的现代化尝试,证明西方资本主义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变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的状况,中国共产党人将实现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党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现实、人民意愿,坚持正确的发展观,从“四个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从走自己的路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整体认识日益深入、战略步骤日益明确、实施路径日益清晰。此外,在讲授“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各门课程的侧重点、切入点和重难点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课程的性质、目标和教学体系来科学设计,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将中国式现代化放置于中国历史的长时段和世界历史的宽视野中来审视,使学生更好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价值超越和本质要求,在历史比较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必然性。
二、聚焦“入头脑”: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全面阐释党的二十大的理论创新
(一)通过鲜活的课堂讲授,让理论有滋有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5]在原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基础上,明确强调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贡献,表明了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重点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全面阐释它在总结经验、揭示规律方面的系列重要论断之于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重大作用。一方面要综合课程理论知识背景,落实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论断新理念新思想讲准,以大历史观将二十大精神讲深,结合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将党的创新理论讲透,用好党代表的榜样力量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讲活,引领大学生不断增强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在厚实学理的基础上,灵活地嵌入硬核知识,插入精彩快闪、数说中国、特别阅读等内容,综合运用有内涵的精美图片、有代表性的国际国内案例、有说服力的精彩评论和有价值的时政材料等,不断创新理论传播方式,让理论更加鲜活,让理论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二)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让理论有血有肉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提供了理论、历史和战略支撑。如何把理论讲鲜活、把现实讲深邃? 这需要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支撑,联系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贯通历史叙事和现实关照,进行透彻学理阐发,让学生在历史的回望中,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从而理解我们每个人身处的当下。当前,我们置身于一个多元且变动不居的开放时代,社会环境在变,多种价值观念混合,多种社会思潮交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提及的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教师要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站在中国社会进步的前列,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宽广的眼界和战略思维,分析各种争论,引导学生思考或者重新看待这个问题,坚持学理与事理相统一,将破与立、理论与实例有机结合,把道理真正讲到学生心坎上,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潮亮剑。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激烈的思想交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让理论变得立体、生动、有血有肉,让观点鲜明的正面声音占领舆论阵地。思政课要加强理论辨析,引导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来认知历史,坚定“四个自信”,传承伟大精神,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
(三)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让理论有声有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6]。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立体呈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实践来确保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的入脑入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实践课堂,从沉浸式的现场教学入手、从体验式的红色遗迹切入,把课堂搬到历史发生地,在红色实地触摸党的历史。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把党百年奋斗中涌现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感人事迹作为最直接、最生动、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全面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道路、讲透中国理论、讲深中国精神,彰显制度优势、体现人民主体、弘扬核心价值观,让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大地上创造的伟大奇迹,汇聚成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信心决心,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前进力量。通过实践,把理论问题故事化、人物化、场景化,融合大量视觉、听觉元素,让理论变得有声有色。在实践中,学生可以从历史长河、全球风云中感悟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程的思想性和针对性,实现了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同频共振,切实引领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发展“大我”之中,厚植爱国情怀,勇担责任使命,在磨难中历练,在奋斗中成长。
三、聚焦“促转化”:结合青年学子的具体实际,全面阐释党的二十大的行动部署
(一)由学习报告内容向领悟会议精神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举旗定向、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深邃精辟,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绚丽华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8]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对全面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做出部署、提出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战略部署。高校思政课教师,第一要务就是带头深研二十大报告精神,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方面要原原本本学、系统全面学、逐字逐句学,深刻领会新论断、新思想、新目标的精神实质,要本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态度,学懂弄通党的二十大报告,让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更加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在系统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同时,要将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届历次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广泛阅读主流媒体关于解读二十大精神的理论文章,深入体悟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系统学习形成完整的理论认知体系,由学习内容逐渐向领会精神转化,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提高思想认识,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二十大召开的深远影响,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和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方面展开研究,以研究反哺教学,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突破性进展、变革性实践和标志性成果向学生讲深、讲透,实现“知识传授”“思想交流”“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凸显二十大精神的政治底色。
(二)由领悟会议精神向丰富教学资源转化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深广的理论精粹和思想富源。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9],认真学习领会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重大制度安排、重大工作部署,把这些内容放到社会历史的演进以及现实、国情的剖析和发展趋势的展望中来认识。结合课程要求和专业特色,以丰富的史实、鲜活的事例、翔实的数据,把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最鲜活的教学资源,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思政课注入强大思想能量。例如,二十大报告中涉及的“三件大事”“两个结合”“六个坚持”“三个务必”“第二个答案”“归根到底是两个‘行’”“五条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等等,这些内容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新提供了思想富源。思政课教师要带头把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和育人成效,推动二十大精神精准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树立立志报国的成长坐标,将自身发展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让奋斗青春与国家时代同频共振,用青春活力激荡民族复兴的澎湃热潮,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坦坦大道上,将国家的千秋伟业与个人的使命担当结合起来,用我们的行动诠释新的百年和新的马克思主义。
(三)由丰富教学资源向增强学生使命感转化
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应聚焦和围绕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把学生人生奋斗黄金期与强国目标实现期契合起来讲。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要引导同学们从历史中找寻荣光、从屈辱中吸取教训、从差距中痛彻警醒、从奋斗中看到希望,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强烈使命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聚焦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找准切入点、连接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二十大精神。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来讲述中国共产党用伟大奋斗创造的百年伟业,找出贯穿其中的主旋律,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将个人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密相连,培养学生从容的大国自信,增强学生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清讲透党的二十大在传承精神、明确使命方面之于大学生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指引作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命题中,青年人凝聚起的力量就是国家的力量,青年人的担当决定了国家的风骨和担当,从而激励学生坚定主心骨,涵养精气神,增强责任心,多学真本领,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托,以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结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提升政治觉悟的重要渠道。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的道理讲深、学理讲透、哲理讲活,不仅有助于青年学生的理论学习,而且能在思政课的高度、温度、深度、广度上着力,让广大青年更加准确地把握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引导青年学生在铭记历史中永葆家国情怀,勇担青年使命,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民族、国家融合在一起,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为社会进步、民族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