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见时代的心声
——评《春天的故事》

2023-10-28黄宗权

心声歌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颂歌伟人心声

黄宗权

或许因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文明国家,“春”在国人的心目中,蕴含着许多特殊的意味。数千年来,“春天”被赋予了太多美好的寓意。的确,这个季节是结束凋敝、迎来新生的时节。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场景,总是带给人以希望、美好、温暖,以及某种带着期盼的信念。

“故事”作为一种单纯的文学体裁,是对过去之事的陈述。但故事总是以叙述的方式讲述带有寓意的事件,故就其本质而言,故事可以视为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记忆以及通过记忆来传播价值或观念的载体。

也许正是上述两方面原因,歌曲《春天的故事》在直观上带给我们这样一种感受:整首作品从一个带着希冀的情节开始,走向一个周知性的美好结局。

然而,每一个熟知当代史的人,应该都能从这首作品中体会到远超于此的感受:它隐含着更为深刻的比喻内涵。作为一首“有实无名”的颂歌,它体现了抒情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它的背后是更为意味深长的历史叙事,呈现了一个时代民众的共同心声。

《春天的故事》用“春”来寓意伟大的历史转折,用“春”来代表经历艰难和突破之后所面临的希望与生机。它将“春”的符号意象与对伟人的热情歌颂结合在一起,又因种种机缘巧合,踩中了时代的节拍,而使其最终成为了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

触发《春天的故事》创作的契机是1992 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邓小平在深圳等地发表的谈话,实质上是要解决姓“资”还是姓“社”的意识形态争论问题。南方之行不仅是一个政治事件,也是一个历史的重大转折。

更重要的是,《春天的故事》最终定稿的成品,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的两次视察为主题线索,其背后是歌颂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两次重要推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作用。但它并没有直接歌颂伟人,也没有提到伟人的名字,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陈述事件的方式,通过呈现故事的起始和结局(比如,“画了一个圈”与“崛起座座城”),侧面表现主人公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

用“老人”来指代伟人,在形象上形成伟大与平凡之间的反差,具有一种张力,使这一颂歌展现了某种平易色彩。歌词在整体上具有直白、朴实的特征,有别于此前大多数颂歌体的高亢激昂和过度热情。让听者从颂歌的一般习惯中,感受到“平民化”的亲切与清新。

《春天的故事》的叙事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小型史诗”的特点。借助重大历史事件,以诗化的语言叙述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业是史诗的重要特征。这首作品显然符合这一特性。同时,它采用第三人称视角,隐含了“口耳相传”的史诗叙述方式,又以旁观者的叙述性体现了背后隐含的客观性。

《春天的故事》的音乐契合了词作的气质。它那质朴委婉的旋律和叙述性的曲调凸显“口语化”音乐特点,从而增强了平和朴素、亲切真挚的色彩。

深究起来我们还发现,这首作品的曲调风格富于多种音乐元素。它是民歌的韵味和江南小调、乡间俚曲的统一,又以通俗歌曲般的朗朗上口烘托出宏大的政治“主旋律”。

在音乐的结构方面,歌曲的开头和尾声都使用了合唱。以女声齐唱起,以男声齐唱作回声呼应,声部交相起伏。作品首尾重复着相同的“春天的故事”的音乐动机,只是运用了音区、音色及调式、调性进行对比。这种结构营造出这样的一种效果:在故事“主讲人”的情节叙述之外,它描述的历史事件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被口耳相传、万民传颂。

简而言之,《春天的故事》使用典型事件作为故事内核,在整体上融合了抒情与政治、歌颂与史实,又以平民化的方式抒发了当时民众集体性的心理感受。《春天的故事》准确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和人心所向,以歌颂伟人的方式,表达了时代心声和民众诉求。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诚哉斯言!《春天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音乐例证。

猜你喜欢

颂歌伟人心声
心声词苑
和伟人一样爱上图书馆
心声词苑
伟人也曾经是公认的“坏孩子”
心声词苑
心声词苑
人生颂歌
巢湖颂歌
七一颂歌
卑微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