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舞台艺术的可喜突破
——评大型交响主题组歌《海南颂》

2023-10-28

心声歌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交响海南

马 良

长期以来,很少出现真正能打动我的海南原创舞台艺术作品,但大型交响主题组歌《海南颂》却让我眼前一亮。仔细思忖,不仅该主题组歌的内容形式、演出水准值得我们赞叹,而且其“构成”方式尤其耐人寻味。很显然,这部作品构思宏大,演出精彩,凸显了主创团队对海南深沉热烈的情感,体现出巧妙高超的艺术创作特色;而且,从文学创作到舞台呈现,既仰赖本土艺术家努力,又得益于旅琼文艺家加盟,还有内地国家级名家加持,这些因素均对该作品达到今天这个高度作出了贡献。

据说有人将其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类比,称之为“海南的《东方红》”,尽管在准备时间、财力、形态等方面都不太好比对,但有些方面的追求的确是异曲同工的。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舞台艺术节目,此说迄今仍然成立;这部50 多年前的音舞巨制,以宏大的气势、严谨的结构、雄伟激昂而又不乏优美细腻的艺术展示,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此后同类作品的创作。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时下的纪念性作品中,出现了不少完成任务型的应景甚或敷衍之作。《海南颂》避免了这种陷阱,它成为下足了功夫、可以长期演出、值得流传下去的文艺精品,就像中国音协原副主席、原总政歌舞团团长、著名作曲家印青所说,“它是一个悠久的作品”,是“集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为一体的一台比较高质量的交响音乐会”,“能够留得住、唱得响、传得开”。而参加演出、见多识广的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授、著名歌唱家黄华丽则中肯地评价“作品在全国是排前茅的” 。

一、《海南颂》贯穿宝贵的交响思维

《海南颂》全曲贯穿了宝贵的交响思维,它对海南百年历史的展现是全面而深刻的,取舍得当,提炼精准,正如印青“既有宏观,也有近景,而且情绪起伏很大”的评价,堪称海南文艺史上原创性舞台艺术的突破之作。看过它一个多小时演出的人,都深深感动于它所呈现的史诗性和丰富性。这显然与其继承《东方红》对历史既有高度又精准凝练的概括水平有关。两者都用诗朗诵贯穿全篇,并且让诗朗诵扮演了叙事加抒情言志的双重角色,帮助观众了解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并将其带进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领悟。《海南颂》构思宏伟、结构严谨,分“交响序曲”(《高擎的旗帜》),第一章“烽火琼崖”(含《英雄与木棉》《山不藏人人藏人》《夺岛》以及由《兄弟你朝北走》《热血丰碑》”两首歌的片段组合成的《血染的名字》),第二章“热土新天”(含《春暖琼崖》《胶林晨曲》《出海喽》《向海南》),第三章“山海欢歌”(含由六首海南建省后各阶段经典歌曲串联而成的《岁月留声》以及《蓝色的诺言》《山水歌台》《向祖国报告》),第四章“奋进海南”(含《潮起海之南》《加速,海南加速》《南海多辽阔》),最后以尾声《海南颂》结束。可以看出,创作者将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到自由贸易港新时代的海南历史特点都呈现了出来。正如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指挥家张国勇先生所说,这是一部具有浓郁海南风格的、饱含情感的真诚之作,它每一首作品都体现了海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

这就体现出《海南颂》自己的创造性。对比于《东方红》有30 多首曾在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的革命歌曲贯穿全篇,《海南颂》只在“岁月留声”这一环节中,用大约7 分钟的时间将《渔家姑娘在海边》《志在宝岛创新业》《军民团结一家亲》《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请到天涯海角来》《永远的邀请》这六首名曲一扫而过。这当然是因为海南百年历史中各个时期还没有产生类似于《东方红》那种和历史瞬间紧贴的标志性歌曲,这给作者带来难度,但也正好提供了空间,《海南颂》也因此获得了原创性的高度。

再有,《东方红》擅长于呈现革命历史的具体场景,例如北伐、秋收起义、长征、渡江战役等,而《海南颂》在对海南百年历史的描述上虽然也有“夺岛”等相对“写实”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写意”手法,这也是它重要的艺术特色。为此,《海南颂》力避宏大叙事,比较注重平民视角。它以一首雄壮的《英雄与木棉》宣告“这里是我的山,这里是我的水,这里是我亲爱的家园“,表达了以琼崖纵队为代表的海南革命战士热爱家乡、与日寇敌顽殊死搏斗的英雄气概;再以一首优美的《山不藏人人藏人》道出了“芭蕉叶宽手牵着手,槟榔树高根连着根”“谁好咱就和谁一条心”“你都为咱豁出去命,我也为你舍得了身”的海南人民的心声。又如,解放海南岛战役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奇迹,是中国解放战争的完结篇,意义重大,但是除了《夺岛》从正面展现,《兄弟你朝北走》仅从一个侧面去宏扬“解放战争最后一战”的悲壮和革命军人深厚的战友情,却同样产生了格外打动人心的力量。再如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这样的大事件,作者也没有正面下笔,而是用闯海人的一曲《向海南》,道出了“十万人才下海南”、海南特区在当时国人心中的巨大吸引力。“一方热土,坐落水中央”“多少闯海人早已分不清,海南是故乡还是异乡”“是港湾也是疆场”……这些精妙的歌词,不仅写出了当时民众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凸显了海南历史的独特性。据我所知,当《向海南》歌声响起,伴随着屏幕中出现的广州到海口的轮渡、船票、闯海人的身影、东湖招聘广告等,剧场上泪目的闯海人,又何止于我呢?

再举第二段落为例。从1950 年海南解放后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到1988 年海南建省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时期,时间跨度近40年,占到百年史的近一半,其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可谓不多,但是作者没有拘泥于具体的历史进程,而是挑选出黎苗民众、割胶女工、耕海渔民、闯海人士为代表,将这一时期海南特有的精神状态和风土人情很好地传达出来,也从侧面展现了黎苗人民翻身做主人、海南橡胶为代表的农垦事业的崛起、作为渔业省份的海洋文化色彩以及海南建省引发中国市场经济大潮和追求个性自由的“闯海精神”的滥觞等等重大历史事件。“五指山下春来早”“潮涨潮落都在呼唤我,顺风逆风都要搏一搏,哩呀哩哩美”“耕海自有耕海的乐”“年轻的心向远方”等歌词,都对应着特定的时代与人群,同时,又激起了人们的共鸣。既有海南特色,又能与广大的人群共情,这是《海南颂》堪称“悠久”的魅力之所在。

二、《海南颂》何以成功的路径探索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财力、舞台等等的局限以及历史积淀仍不够丰厚等情况,《海南颂》没法像《东方红》那样追求特别宏大的气势、特别丰富的场景变化,可以借用的著名歌曲也不多,舞蹈、戏剧上的呈现也不可能酣畅淋漓,其主体仍然只是一个大部头的音乐作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首先,它仍然运用了大屏幕、表演唱、人物引入等多种形式,歌唱者的服装、化妆、道具等都比较讲究,力争让舞台呈现更加丰富——该剧总导演蒙麓光具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对该剧的艺术呈现做出了贡献。其次,这应当是尤其重要的一点,《海南颂》将音乐上的原创性、代表性、交响性、完成度等,都做到了比较完美的程度。

首先,《海南颂》充分体现了“采风”的意义。整部作品的框架确定后,如何谱写好每个章节、每首歌甚至每个旋律就显得很重要。我们看到过,不少“纪念性作品”喊口号、概念化、口水歌……《海南颂》的主创者则十分精心地打磨这部交响性的作品,虽说是众手创作,但由于有音乐总监印青、艺术总监王艳梅以及主创作曲朱嘉禾担纲,使作品的音乐形象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获得了保障。其中主作曲之一的朱嘉禾,完成了从“交响序曲”《高擎的旗帜》、《英雄与木棉》、《春暖琼崖》、《出嗨喽》到“尾声”《海南颂》的创作,无疑肩负的担子很重,但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与音乐家的才华与投入的情感有关,同时也得益于《海南颂》整体音乐创作的选取路径。说来也并无诀窍,无非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是要走“采风”这条路线。这其实也是欧洲19 世纪民族乐派带给中国现当代音乐最有价值的影响之一。也正像朱嘉禾所说“中国民歌一片汪洋,浩大深邃”,但是实际上也有大量的浅尝辄止的采风做派,也不乏“入宝山空手而归”的怅憾,不过这不属于《海南颂》创作团队。《海南颂》创作团队中有多人参加过“海洋风”音乐采风创作系列活动,这一采风活动使得国内一线词作家、作曲家和歌唱家更深入地了解了海南,并创作出多首海洋题材作品,这也为《海南颂》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听到在《高擎的旗帜》《英雄与木棉》《出海喽》《山水歌台》《海南颂》等歌曲中,有着黎族民歌、儋州调声、山歌、哩哩美渔歌等海南各地区民族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转换,这显示出《海南颂》创作团队对海南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熟悉程度和化用水准。

其次,《海南颂》充分体现了“历史积淀”的价值。一方面,同名电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与海南相关的红色经典,开创了如何化用海南民族音乐、舞蹈元素的成功先例,《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就是如此诞生的。更为重要的是,出于各种因缘,《海南颂》主创团队成员早就对海南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为他们在《海南颂》中塑造海南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朱嘉禾作曲的《出海喽》化用原本比较优美,通常由女性吟唱的哩哩美渔歌,一变而为粗犷豪迈的耕海勇士的心声,却一点也不违和,转换得十分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由著名影视艺术家刘劲、岳红担纲的诗朗诵,也为《海南颂》的成功贡献了独特的力量。作为旅琼文艺家协会艺术家,他们对海南的感情非同一般,对海南人文历史的理解也比一般艺术家更为深刻。因此,他们朗诵中的种种处理,既体现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深厚的艺术功力,又饱含着他们对海南山水的热爱与理解。用刘劲的话来说,他们是用塑造形象的方式朗诵的,像讲述渡海战役那一段落,他们就凭朗诵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历史情境里,感人至深,完美地带动起全场的氛围。

以上的分析可能不免零碎,如果要问《海南颂》的“纲”或“魂”是什么,我会引用尾声《海南颂》里的歌词作答:“海南 海南/椰林 绿原 海阔 天空/每一处山水都是风景/海南 海南/敢闯 敢拼 奋斗 圆梦/每一个你我都是英雄”,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豪迈与自信贯穿了整部作品。另外就是从交响序曲《高擎的旗帜》一直延续到“尾声”的交响思维,从专业角度讲这一点很不简单,构成了作为真正艺术作品而非宣传品的高水准。

三、《海南颂》体现的文化社会学意义

《海南颂》的文化社会学方面的意义也是我很感兴趣的。它调动了以音乐界为主,包括影视、舞台艺术等海南目前所能请到的众多优秀人才,在我看来这为当下海南自贸港文化建设提供了文艺界乃至其他界别可资借鉴的一个模板。

作为一个海南文艺评论人,这些年来,我很关注海南文艺现象,也跟踪过一些重要文化人的发展轨迹,例如《海南颂》的艺术总监王艳梅女士,就是我追踪研究的对象。听过她的歌曲、歌剧,看过她的小说,同时,她还担任海南文艺界的专家型领导,她所组织的活动我也多有参与。在我看来,这部作品除了体现出她的创作水平、结构整部作品的艺术功力外,也体现了以她为代表的领导团队在统筹、调度各方面人才上的能力。

首先,文艺界领导必须对文艺作品在精神文化高度上有追求,这又恐怕与海南有韩少功这样旗帜性的人物有关;王艳梅对韩少功推崇备至,不能不说少功老师在各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对她有深刻影响。其次,由于海南自然风光以及人文优势的吸引力,文艺界也拥有了一支“国家队”的阵容,但如何去甄别这些人,如何去组织和用好这支“国家队”,王艳梅有很多思考和行动。她曾说过:“我在设计作品整体架构和挑选主创团队人选的时候非常地小心翼翼”,这种思考与行动,这种小心翼翼最后落实到作品整体架构“面面俱到”的全方位精准考量上,落实到人才使用包括旅琼文艺家协会目前这样的组织形态上,落实到《海南颂》的创作与呈现上,包括她对歌剧《红色娘子军》以及“海洋风”主题歌曲创作活动等的精心策划、组织实施上。印青老师等音乐界大家都是旅琼文艺家,这形成了非常大的助力,一来他们有心帮助海南,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提供良好的、足够高的平台;但是,如果仅调动与海南有关的专业人士,范围还是过于狭窄。实际上,有旅琼文艺家仅仅是一种机缘,更重要的需要有地区文化自信,应该站在全国的高度,运用国家级的人才,打造本地区高水平的文艺作品,同时又努力把我们的队伍提升到能匹配自贸港的水准。例如贵阳交响乐团这次精彩的演绎,特别是张国勇指挥大气磅礴的风格,为《海南颂》的大获成功提供了保障。再如朱嘉禾也未必属于旅琼文艺家,但他对海南省近年主打的这两台重大音乐创作项目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此外,刘劲、岳红老师等旅琼文艺家加盟《海南颂》,使主题长诗朗诵这一重要环节获得了巨大提升。还有在选用本地创作人员工作中,发现和甄选到音乐家赵晓辰把钢琴曲改编成声乐作品并巧妙地运用于《山水歌台》去展现乡村振兴,海大合唱团的巧妙运用则得到印青、张国勇、朱嘉禾、黄华丽等老师的一致称赞,诸如此类的事例都是我亲历过的,说明项目主创领导者以一种十分积极开放的态度和很高的艺术标准去对待创作,善用人才,最后收获的是作品难能可贵的饱满度。

有必要强调一点,其实王艳梅的重要性,绝不仅限于她是《海南颂》的组织者、牵头人这样的角色,事实上,如果没有她几十年来写下数百首有关海南题材歌曲的积累、没有她对海南深沉热烈的爱,没有她持之以恒地发现本地人才、引入优质资源推进海南音乐文化的发展,海南能否在建党百年之际拿出《海南颂》这样的大型交响音乐作品还很难说。因为《海南颂》的构思与框架正是出自王艳梅之手。

总之,《海南颂》无疑是成功的,正像海南省作协主席梅国云所说,“这是海南多少年来最棒的一场”!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赴京演出,同时也赞同很多艺术家的意见,多在海南演,可以有浓缩版、简约版,在慢慢地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的同时,打磨精品甚至铸造经典。

衷心希望这部作品能代表海南走向全国,希望它的持续性的演出能促进海南文艺的全面提升,海南也能不断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艺精品!

猜你喜欢

交响海南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赞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严海南
绿色交响
绿色交响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台湾水事记——人与自然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