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速160km鼓形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总体设计

2023-10-27戚百灵杨俊锋

铁道车辆 2023年5期
关键词:动力车车钩时速

王 松 ,戚百灵 ,杨俊锋

(1.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22;2.大连交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8)

时速160 km 动力集中动车组是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主导研制开发的,用于在普速线路上开通动车组列车,提升客运列车运行品质。为解决走廊过道尺寸小、座椅相对较窄等问题,将动车组外形改为鼓形,车宽由3 105 mm 变更为3 360 mm。作为整列动车组动力源的动力车,也需要同时改为鼓形车体,进行系统优化和提升,为此笔者公司进行了时速160 km 鼓形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以下简称“动力车”)的研制工作,该车是在FXD3-J型动力车上进行优化升级,运行于普通线路的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

1 动力车的主要技术特点

1.1 主要变化项点

动力车采用异步牵引电机、卧式主变压器、IGBT 元件组成的水冷变流器、单轴控制、微机网络控制系统、电子控制的制动系统、全悬挂转向架、独立通风冷却等技术,单轴功率≥1 400 kW,最高运营速度160 km/h,适应我国铁路使用环境。图1为时速160 km 动力车外形图。

图1 时速160 km 动力车外形图

相比较既有动力车,鼓形动力车主要变化项点如下:

(1) 车体宽度增加,侧面变为鼓形,司机室流线形做相应调整;

(2) 通信网络由Lon Works/MVB 变为ETH/MVB;

(3)DC 110 V 供电、停放制动、安全环路一体化设计;

(4) 车端间距变化,后端密接式车钩向后移动138 mm,取消后端墙的折棚风挡过渡架,重联插座和列车供电插座相应变化;

(5) 头罩、内装、操纵台、前窗玻璃、侧窗玻璃、侧开窗、遮阳帘、侧入口门、侧入口门锁、扶手杆根据鼓形变化进行相应变化;

(6) 折棚风挡、外风挡、导流罩、司机座椅根据联合设计要求进行变更;

(7) 保温材料、地板根据司机室空气质量控制要求进行变更。

1.2 主要技术参数

1.2.1 技术参数

表1为时速160km 动力车主要技术参数。

表1 主要技术参数

1.2.2 功率发挥基本要求

动力车功率发挥不得低于图2所示的曲线。由图2可知,在22.5 kV到29 kV网压下,轮周功率为5 600 kW;网压从22.5 kV到19 kV,轮周功率从5 600 kW线性减小,网压在19 kV时,轮周功率为4 729 kW;网压从19 kV到17.5 kV,轮周功率从4 729 kW线性下降到0;网压从29 kV到31 kV,轮周功率从5 600 kW线性下降到0。

图2 功率发挥曲线

1.2.3 牵引特性

牵引特性曲线和再生制动特性曲线见图3。

图3 牵引制动特性曲线

由图3可知,本车启动牵引力≥240 kN,持续制牵引力≥212 kN,最大再生制动力(车钩处)≥153 kN,牵引工况下的恒功率速度范围为95~160 km/h,再生制动工况下的恒功率速度范围为132~160 km/h。

2 动力车的总体设计

2.1 设备布置

动力车为单司机室的4轴机车,司机室位于动力车的前端,后部为机械间。机械间内设置700 mm 宽的十字形通道,在通道的两侧以大部件斜对称原则排列着牵引变流柜、复合冷却器、牵引电机风机、电气屏柜和空气压缩机等设备。在车体下部设有两台2轴转向架及牵引变压器,在顶盖上设有受电弓、避雷器和车顶绝缘子。动力车入口门设置在机械间内,左右侧各一个;尾端设端门,用于编组后由此门进入拖车;尾端还设有内外风挡。动力车设备布置如图4所示。

图4 动力车设备布置图

2.2 总体设备布置原则

设备布置的总原则是车上全部设备的重力矩尽量平衡,车上所有设备的总重心尽量靠近动力车的中心线。动力车质量分配计算的坐标系定义如图5所示。

图5 动力车坐标系

以重心的X轴方向距离计算为例:

式中:Xg为车上所有设备的重心与动力车横向中心线的距离,mm;Gi为车上单个设备的质量,kg;Xi为单个设备与动力车横向中心线的距离,mm。

根据经验,一般Xg控制在±6 mm 之内比较理想,重心与纵向中心线的距离Yg的值应控制在±1 mm 之内。总体布置除了要考虑重心的平衡,还考虑了如下因素:

(1) 为实现模块化、通用化,车上各大部件尽可能采用成熟的电力机车平台产品;

(2) 为控制重心,变流柜、复合冷却器、牵引通风机等大部件采用斜对称布置,质量较大的部件尽可能布置在动力车的后端,来平衡流线型司机室的重心;

(3) 为方便吊装设备,变流柜、复合冷却器等大设备要避开活动梁的位置,活动梁的布置要保证3个顶盖的长度相差不大;

(4) 为缩短车长,各设备之间尽量紧凑,本车屏柜之间的间距设定为20 mm;

(5) 为避免发生电磁干扰,强电屏柜与弱电屏柜尽量远离;

(6) 电气屏柜的布置尽可能减少走线的距离,避免走线横跨中间走廊;

(7) 制动系统各部件尽量布置在一个区域,减少空气管路的长度和管接头的使用;

(8) 各类屏柜尽量要求从走廊侧检修或接线管,无法实现该要求的要考虑预留检修空间;

(9) 突出底架面的4 个旁承座对设备布置的影响;

(10) 牵引电机通风机和顶盖进风道的相对关系,牵引电机风道的合理布置;

(11) 复合冷却器、变流柜等需要与底架连通的部件的位置与底架的各梁的布置关系;(12) 出入动力车的两侧入口门尽量靠近司机室;(13) 将一些单独安装的散件进行集成,组成列供配电柜。

根据上述布置原则,形成了动力车的机械间总体设备布置,目的是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检修的便利性、机械间的美观性,同时考虑了成本的控制。

2.3 轴重控制策略

动力车的轴重为19.5 t,相比较直车体,车宽从3 105 mm 增加到3 360 mm,车身变为鼓形,由于底架加宽,增加了车顶导流罩,为保证轴重要求,动力车必须减重。

为了控制所有装车部件的质量,制定《时速160公里鼓形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车上设备组装前称重技术条件》,要求所有部件装车前必须称重,称重不合格不允许装车。

2.4 限界计算

该车车宽从3 105 mm 增加到3 360 mm,必须进行限界校核以保证运行安全。根据GB 146.1—1983《标准轨矩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定,在确定机车车辆最大容许制造宽度时,计算车辆在曲线半径为300 m的计算曲线上,其中部和端部的最大偏移量为135 mm 和147 mm。

根据计算结果,时速160 km 鼓形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的最大容许制造宽度为3 400 mm。若鼓形车体的最大车宽为3 360 mm,符合GB 146.1—1983的限界要求。

2.5 车钩曲线通过计算

由于该车车宽增大,后端车钩衔接线缩短138 mm,所以必须对该车通过曲线时的车钩摆角及车端最小间隙进行校核,以保证行车安全。按照趋向安全考虑,车钩通过曲线的状况是缓冲器全压缩时的工况最恶劣,所以计算时缓冲器按全压缩来考虑。根据要求确定如下线路:

(1) 圆曲线:R145 m,缓冲器全压缩;

(2) 圆曲线+切线:R145 m,缓冲器全压缩;

(3)S曲线:R145 m S曲线夹9.5 m 直线,缓冲器全压缩。

对以上3种工况进行模拟计算,表2为车钩曲线通过的计算结果。

表2 车钩曲线通过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车钩在通过曲线的偏转角度满足结构设计要求,车端间距符合安全设计要求。

3 子系统

动力车由电气系统、车体系统、转向架系统、制动系统、通风冷却系统、变压器系统及网络控制系统等组成。

电气系统由高压系统、牵引系统、辅助系统、列车供电系统等组成。高压系统采用车内网侧柜技术;牵引系统采用全去耦、轻量化牵引变压器、轻量化牵引变流器(集成主辅变流器、辅助滤波及列供技术)、大容量牵引电机,完全独立的轴控技术;辅助系统采用两组辅助变流器,互为冗余;列车供电系统采用两组200 kW水冷列供单元,通过列供配电柜可提供2 路200 kW或1路400 kW列车DC 600 V 供电电源。

车体钢结构采用轻量化鼓形车体,整体承载结构,单层铝合金活动顶盖,头罩式司机室,车头设置开闭机构。

转向架采用两轴Bo-Bo 转向架,低位推挽牵引杆,电机对置弹性架悬驱动,铸铝承载式齿轮箱,轮盘制动方式。主要由构架、一系悬挂装置、牵引装置、驱动装置、电机悬挂装置和基础制动装置等部件组成。

制动系统为基于分布式现场总线控制的微处理式电空制动。制动系统按功能分为风源系统、制动控制系统、辅助控制和基础制动四大部分。

通风冷却系统由2个牵引通风机、2个复合冷却器等组成,采用独立通风冷却,机械间正压技术,铝制风机。

牵引变压器由1个原边绕组、4个牵引绕组、2个辅助绕组(如有)、2个列车供电绕组等构成,采用油循环、强迫风冷方式。谐振电抗器、辅助绕组安装在主变压器油箱内。

网络控制系统采用符合IEC 61375-1:1999《铁路电气设备-列车总线 第1部分 列车通信网络》的列车通信网络。列车级通信网络为WTB,实现互联互通互控;车辆级通信网络为MVB+ETH,互为冗余。微机控制系统的网络化、模块化,使动力车具有控制、诊断、检测、传输、显示和存储功能。

4 结语

时速160km 鼓形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是在时速160km 动力集中动车组动力车基础上优化升级的平台产品,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在既有线路上提高旅客运输品质而研发设计的。本文阐述了动力车总体设计的概念、思路及顶层设计参数,可对机车的总体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动力车车钩时速
时速90KM的追尾碰撞,这辆国产MPV带来“100KM/H”的惊喜
一种基于ResNet的车钩状态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时速600km高速磁浮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江苏新增两条120km时速高速
13号车钩分离故障原因分析
设有挡肩的尾端圆弧接触重载车钩稳钩能力研究
时速600千米磁悬浮列车真的来啦!
氢电混合动力车功率匹配对比研究
高速动车组过渡车钩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
基于能流图的混合动力车数据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