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晚月色真美

2023-10-27月下婵娟

知识窗 2023年10期
关键词:老祖母月色习俗

月下婵娟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用无限温柔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亭亭少女与美好月色的邂逅。

不期而至的新月,清辉如洗,银光皎洁,少女走下台阶去虔诚祭拜,语声低微。她向明月祝祷着什么呢?没有人听清楚她说了什么,只有清冷庭院里停了又起的北风,一遍遍吹动她盈盈纤柔的裙带。

李端无需跟我们言明那拜月的女子生得如何,因为只要读过他的诗,我们便都会知道她的纯和真、美和爱。少女纯洁的心事,在那北风渐起的清冷庭院,在那脉脉的月光之中,美丽了一千多年。

在我国,拜月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这将秋季时令习俗综合体现于一身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祭月开始,在时间的长河里,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在中秋节里,人们以月圆预兆人之团圆,以此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也在明月里祈盼丰收和幸福。

自古以来,人们便有在中秋之夜拜祭月神的习俗,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然后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从古至今,那些在香案前拜月的女子,定是怀揣着貌似嫦娥、目如皓月的美好愿望。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年幼的她必定在中秋节的宴席上疑惑地凝望过这个漂亮的“白玉盘子”。“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年幼时的中秋节是月饼的甜香,是花灯的绚烂,是玉兔捣药和吴刚伐桂的传说。

刚识字时候的中秋节,家里的老祖母会教她读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节日是阖家团圆,是笑语喧哗,是安宁,是温馨,是成长,是故乡。

后来,她长大了,年年中秋,年年拜月,袅袅青烟将她的少女心事传递给天上的明月。她想着此时彼时,她与某个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再后来,她学会牧之的诗句,如水晶一般的清和冷。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階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那时的中秋节是十里桂香的悠远,是辗转反侧的相思,是无言的孤寂与幽怨。

她诵读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时,陪她拜过月的老祖母已经不在了,李白千里画卷一般的句子徐徐展开,写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中秋节是追思,是感怀,是从长安远到边关的千里霜色,是温柔,是浩大,是她和所有心有所爱之人的滚烫热泪。

东坡先生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轮明月寄托着她的所有,那白月光照耀她,抚慰她,陪伴她,也懂得她。

她善良,美丽,聪慧,五千年的东方文明涵养了一代又一代温婉动人的中国女性,她们娟娟一如明月,隐忍包容如一轮明月。

后来,我们知道月亮上面没有神明。在这浩瀚无垠的宇宙里,天地悠悠,如果没有明月,谁能够承载我们如此多的美丽和爱、眼泪和悲哀。

越过千年的沧桑,拨散千年的尘埃,那盈盈拜月的女子,如同用灵魂和我们共鸣,说今晚月色真美。

猜你喜欢

老祖母月色习俗
老祖母的牙齿
桂香,在月色里飘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老祖母的牙齿
老祖母的牙齿
老祖母的牙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独行皎洁月色里,寻你前世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