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极小种群,留住大自然脆弱的美

2023-10-27姜常红

知识窗 2023年10期
关键词:漾濞野生植物昆明

姜常红

一种植物在野外被发现时,如果只剩下不到10株,是否还具有保护的价值?对植物学家来说,答案是肯定的。这些物种背后的保护故事, 与“极小种群”这个名词紧密联系在一起。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是指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野外种群和个体数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人为干扰严重和随时有灭绝风险的野生植物。早在2005年,云南省林业厅和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就首次提出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理念。

2012年,我国发布《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列出了120个需要优先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2013年,“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这一概念的科学定义正式出现在孙卫邦主编的《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实践与探索》一书中。

孙卫邦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十多年来,孙卫邦率领团队致力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概念的推动和发展、系统性研究与抢救性保护行动。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多个云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行动初见成效。

漾濞槭被发现时只有4株,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孙卫邦及其团队利用丰富的育种繁育经验,攻克漾濞槭种子育苗的关键技术,先后繁育出数万株树苗,彻底改变了漾濞槭濒危的命运;华盖木最初在野外被發现时仅有6株,如今已有1.5万余株;全世界仅存30余株的野生巧家五针松,通过人工繁育累计获得近万株幼苗……在孙卫邦看来,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大自然中极为宝贵的基因资源,犹如潜在的“绿色金矿”。

为了保护濒危植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昆明植物园建设了占地约14 200平方米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把全球稀有的五针松等48种同时被国家和云南省列为优先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引进园内,构建了迁地保护种群。

然而,露天栽培只适合一部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和需要高温高湿环境条件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都需要人工创造生存条件。因此,孙卫邦及其团队希望有个小型温室,既能保护、培育珍稀植物,又能成为一个别致的艺术景观。

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昆明植物园建成了一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育温室。保育温室占地150平方米,依山而建,整个建筑呈“S”形,既是英文单词 “Small(小)”的首字母,又象征着室内保育的植物正在向人类发出“SOS”求救信号,亟待人类开展抢救性保护和研究工作。

保育温室不仅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提供了保育场所,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平台,原本专家需要远赴藏东南等地才能够观察到某些植物,如今在保育温室里就可以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

为什么拯救、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如此重要?我国著名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给出这样的解读:“一个物种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物种可能蕴含着能在未来被我们应用的巨大价值,一旦灭绝,人类甚至在自己尚未意识到的情况下就永远丧失了发现这种价值的机会。”

猜你喜欢

漾濞野生植物昆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投稿须知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公布
漾濞书协抗震作品选
漾濞不会忘记你
——谨以献给漾濞5.21地震救援的消防指战员
尖上的野生植物
漾濞书协作品选
昆明美
我与漾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