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武威县进士李于锴家族及其联姻关系研究

2023-10-27赵婉婷赵大泰

今古文创 2023年36期

赵婉婷 赵大泰

【摘要】在甘肃武威凉州城南有“李铭汉故居”,李铭汉是清代道光年间的著名学者。其子李于锴是光绪年间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李于锴之子李鼎超、李鼎文也是近现代著名学者,李氏三代人书香传承,成为武威科举家族的典范,也是武威文风鼎盛的明证。本文综合多种史料,可以理清李氏家族的脉络,也可以了解李氏家族与其他科举家族如刘开第、张铣、权尚忠等家族的聯姻关系。

【关键词】李铭汉;李于锴;刘开第;张铣;权尚忠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36-006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2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武威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建设与运营研究》(WW2201MSS031)、武威祭孔大典分项研究的成果。

在甘肃武威凉州城南有“李铭汉故居”,李铭汉是清代道光年间的著名学者。其子李于锴是光绪年间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所以这一故居也称“李翰林院”。李于锴之子李鼎超、李鼎文也是近现代著名学者,李氏三代人书香传承,成为武威科举家族的典范,也是武威文风鼎盛的明证。综合多种史料,可以理清李氏家族的脉络。

一、李铭汉的先祖

李铭汉的先祖居住在“宁夏卫之门城驿”,因为明末动乱,便迁居凉州卫,因为清朝设立凉州府武威县,便成了武威县人。李铭汉的曾祖父叫李如极,是一位贡生(别称明经)。祖父叫李煌,是一位庠生。李煌生二子,长子名叫李元祺,次子名叫李元秘。李元秘与刘孺人生下了李铭汉。

李于锴撰写的《先大夫云章府君行述》,交代了李氏家族传承:“府君姓李氏,名铭汉,字云章。先世居宁夏卫之门城驿,明季寇乱,迁居凉州卫,入国朝,雍正二年改置凉州府,治武威县,遂为武威县人。四传至叙辰公,讳如极,以明经起家,为府君曾祖。生庠生映南公,讳煌。映南公生二子:长寿庵公,讳元祺;次疏亭公,讳元秘。疏亭公娶先大母刘孺人,是生府君。”

李于锴任泰安知县期间,捐助学堂经费。光绪帝特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降旨嘉奖,诏赠其祖父李元秘为朝议大夫,其祖母刘氏为恭人。诏赠其父李铭汉为朝议大夫,其母康氏、白氏为恭人。两件圣旨现存武威市博物馆,分别为《清光绪赏赠李元秘圣旨》和《清光绪赏赠李铭汉圣旨》。两件圣旨均为丝织品,满汉两文,其文字收录于《武威地区志》。

李鼎文撰文《我家三世简史》,亦交代了其先祖:“我家是在明末清初向西北移民时,从宁夏卫萌城驿迁移到武威的。第一代名叫‘李长腿’,没有学名,是劳动人民。到我的五世祖,考中了秀才,接着高祖、曾祖都是秀才,从此成为读书人家。”

二、李铭汉

李铭汉(1809—1891),字云章,清代凉州府武威县人。李铭汉年轻时曾投著名学者张澍、陈世熔门下受业,他学识渊博,对于天文、算术、舆地、兵、农都有所涉猎,对音韵、训诂之学尤有研究。李铭汉一生科考不利,未能出仕,便以教书为业。据李鼎文《我家三世简史》,“他考上秀才后,曾八次到西安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上举人,最后一次取为副贡生,即备取生,俗称‘半个举人’,这时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四十二岁。先后在凉州雍凉书院、甘州甘泉书院任山长(校长)。”光绪年间,学使胡景贵上疏推荐李铭汉为“陇上耆儒”,朝廷下令加“国子监学正”衔。李铭汉在居家读书著述的同时,亦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对家乡父老多有助益。李铭汉代表作为史学著作《续通鉴纪事本末》(共110卷,90-110卷为其子李于锴所续)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刊行。还有《尔雅声类》《说文谐声表》等著作。

三、李于锴

李于锴(1863—1923),字冶成,又字叔坚。李于锴于同治癸亥年(1863)正月癸卯日吉时生,天资聪慧,14岁成为秀才,21岁时考中举人。曾参与撰写甘肃举人《请废马关条约呈文》。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于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散馆,李于锴出任山东蓬莱知县,后历任武城、泰安知县。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期间,李于锴被任命为山东大学堂监督,山东大学堂即为今山东大学的前身。袁世凯离任后李于锴复任蓬莱知县,继而升迁为沂州府知府。李于锴是著名的“山东循吏”,政绩卓著。辛亥革命后返回家乡。因李于锴声望卓著,袁世凯两次想起用,1913年任命其为甘肃警察厅厅长,1914年聘为清史馆协修,但李于锴耻于与之为伍,都拒绝受命。1923年夏五月十日,李于锴去世于家中。李于锴续写了其父亲的《续通鉴纪事本末》90—110卷,其零散文章被其长子李鼎超收集为《味檗斋遗稿》,次子李鼎文进而编《李于锴遗稿辑存》出版发行。

四、李鼎超

李鼎超(1894—1931),字酝班,李于锴长子,清末民初学者。李鼎超幼年跟随父亲李于锴到山东,接受了“中学”“西学”兼顾的良好教育。李鼎超曾被任命为甘肃省通志局分纂,后又受聘于兰州中山大学(今兰州大学)讲授文字学。李鼎超的成就主要在方志,撰写了《甘肃通志》中的《方言》《水道》二志,编撰完成了《武威县志》中的《人物志》《艺文志》《金石志》《方言志》。其中《方言志》历时近十年完成,最后更名为《陇右方言》,由李鼎文整理校注出版。1921年,李鼎超整理刊行其父李于锴的著作《味檗斋遗稿》。关于李鼎超之死,李鼎文在《我家三世简史》记载:“(民国)二十年(1931)春,被选为国民会议代表,赴南京开会,目睹政局混乱,忧愤成疾,在上海新普育堂疯人院用皮裤带自缢而死。”

五、李鼎文

李鼎文(1919—2014),字献甫,李于锴之次子。据李鼎文在《我家三世简史》自述:“五岁丧父,十三岁丧兄。没有上过小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武威师范学校简师科毕业,二十九年(1940)兰州师范学校中师科毕业。1950年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毕业,任武威师范教员。1956年赴天水,任甘肃师范专科学校讲师。1957年,甘肃师专并入西北师院,在师院中文系教中国古典文学,并开《杜诗选读》《敦煌文学》等选修课。历任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1987年退休。”李鼎文的著作有《甘肃文史丛稿》,整理校点的书有张澍的《续敦煌实录》,《李于锴遗稿辑存》,李鼎超的《陇右方言》,王权的《笠云山房诗文集》,主编有《甘肃古代作家》,著名论文有1959年发表于《光明日报》的《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做的吗?》。李鼎文晚年定居新西兰,于2014年病逝。

六、李于锴的岳丈:武威县进士刘开第

李鼎文《我家三世简史》记载:“我父先后结婚四次,元配刘氏,为武威刘开第的侄女。开第字梦星,进士,知县。”可见,李于锴的元配夫人刘氏是武威县进士刘开第的侄女。

刘开第,字梦惺(梦星),甘肃凉州府武威县人。同治元年(1865)壬戌科进士。授陕西临潼知县,历任泾阳、礼泉知县,为官有惠政。有一年,正值饥荒,刘开第捐献出八千金治赈,救活百姓无数。省上的使者来勘察灾荒,乘机索贿,刘开第以灾情紧急而拒绝。使者便向上级进献谗言,说冒赈不实,刘开第便被左迁教职。离开之日,老幼攀辕,感泣不释。刘开第回到家乡后,曾主讲雍凉书院,成就后进人才不少。其著有《谷口归来客诗文集》《醉吟山房诗存》若干卷。

七、李于锴的女婿:武威县最后一位进士张铣

李鼎文《我家三世简史》记载:“我父有二子二女,长子鼎超,次子鼎文。长女与张铣结婚,张铣,字泽堂,清末进士,官至新疆省焉耆府知府,辛亥革命时被害。有三子:张揆文、张鸿文、张允文。张揆文北平铁路大学毕业,回武威后不久病故。”可见,李于锴的长女嫁给了武威县进士张铣。张铣的《会试硃卷》亦记载:“娶李氏,特赏中书衔国子监学正、道光己酉科副榜,讳铭汉公孙女;壬午经元、乙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现任山东蓬莱县知县,印于锴女。”其受业师中就有其“岳丈李叔坚夫子于锴”[14]。

张铣(1874—1912),字泽堂(也作灵堂),号柳坡,甘肃武威县人,民籍。同治甲戌年(1874)正月初四日吉时生。丁酉年(1897)为拔贡生,戊戌年(1898)考取八旗教习,辛丑年(1901)补行庚子(1900)恩正并科本省乡试第二十二名举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乡试推迟至1901年举行。1901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张铣便开始学习西学,研讨变法。在张铣“各国政治艺学策”的硃卷中,一篇文章的题目为《日本学制改用西法,收效甚速。然改制之初,急求进境,不无躐等。偏重之弊,东国名宿类自言之取长舍短,宜定宗旨策》。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于时局原因,癸卯科会试在河南开封举行,张铣高中进士,殿试名次为三甲第52名。1905年,晚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张铣成为武威县最后一位进士。

张铣家族曾经显赫一时,因为张铣的进士身份与官职,其曾祖、祖父、父亲、胞兄弟四人曾被封赠为正四品的“中宪大夫”。在凉州城原有张铣故宅,可惜已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李学辉在《鲜为人知的武威匾额》一文中引用朱子云先生记载,描绘了张铣故宅的样貌:“张铣故宅坐落于武威城区东巷子正北方,府址后为凉州区委党校所在地(现已搬迁)。三开间府门,悬挂绘蓝底金字楷书方匾‘通议大夫第’,左右各悬彩绘草绿底金字‘文魁’楷书匾两块,现已不存。”[15]

张铣中进士后被“钦点主事,签分刑部”。后曾任吏部清吏司主事,外放为焉耆知府。张铣在任焉耆知府时,颇有政绩,主要功绩在兴办学校和编修方志。

据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新疆文化教育的发展》一文,清末新政实施后,时任焉耆知府张铣积极在焉耆兴办学堂,当时焉耆府共设立学堂16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新疆省学务公所派人前往新疆南北两路进行教育考察,张铣因为办学得力,被上报学部,得优叙。

张铣还奉清廷敕令编修了《焉耆府乡土志》。该书1卷,4000余字,成书于光绪三十四年,分沿革、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诸目。

另据王楠《伯希和与清代官员学者的交往(1906—1909年)》一文,张铣与法国探险家伯希和有过接触,伯希和向张铣借阅图书36本。

1911年武昌起义以后,革命党人在迪化(乌鲁木齐)发动起义,被时任新疆巡抚袁大化镇压。革命党人又在伊犁发动起义,处死伊犁将军志锐,建立了革命政权。袁大化为阻止革命蔓延,便下令封锁伊犁至南疆的交通。革命党人便联络哥老会发动了“南疆戕官”运动,刺杀清政府官员。张铣奉命封锁了伊犁至焉耆的道路,便成为刺杀目标。1912年4月25日,喀什道尹王学曾带40万纸币赴喀什开办兴殖银行分行,路过焉耆。哥老会暗中联络焉耆参将吴首怀,以设宴款待王学曾为由,邀请委员马鸿宾、知府张铣作陪。席间哥老会会党连浚全等七人闯入宴会厅,当场戕杀张铣,马鸿宾。后来,焉耆哥老会被袁大化及杨增新镇压。

据沙巍的《新疆哥老会研究》记载,杀害张铣的哥老会会党有:连浚泉、何正魁、萧遇忠、赵万彪、胡得才、晏应昌、廖蔚亭。关于张铣之死,武威民间亦有被武威武林高手董立文专程赴新疆刺杀的传说。

八、李于锴的亲家公:武威县进士权尚忠

李鼎文《我家三世简史》记载:“鼎超有二子二女……玉兰、锺福、玉清,为权氏所生,权氏为武威权尚忠的女儿。尚忠,字荩臣,进士,山西崞县知县。继福,为张氏所生。”可见,李鼎超的岳丈,也就是李于锴的亲家公是武威县进士权尚忠。

权尚忠(1855/1857—?),字荩臣,一字夏卿,号南桥(也作南樵),武威县人,廪生,民籍。咸丰乙卯年(1855)正月十八日吉时生,另说咸丰丁巳年(1857)正月二十六日吉时生。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甘肃乡试举人,另说中式光绪癸巳(1893)恩科本省乡试第十四名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曾与李于锴、张思永等人联名撰写甘肃举人《请废马关条约呈文》。二十九年(1903)补为山西崞县知县。

九、结语

李铭汉、李于锴、李鼎超、李鼎文三代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成为武威文人典范,在武威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李于锴自身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其岳丈為进士刘开第,女婿为武威县最后一位进士张铣,亲家公为进士权尚忠,显示了进士家族之间互相联姻的风貌。

参考文献:

[1]武威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武威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

[2]金枚.甘肃明清进士翰林传略[M].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

[3]陈尚敏.清代甘肃进士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

[4]陈尚敏.清代甘肃进士资料辑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

[5]多洛肯.明清甘宁青进士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6](清)昇允安维峻修撰.(宣统)甘肃新通志[A].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23-26卷)[M].北京:线装书局,2017.

[7]范鹏总主编,李鼎文著,伏俊琏编选.陇上学人文存·第3辑·李鼎文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

[8]李鼎文.我家三世简史[EB/OL].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87038983405830715/.2023-03-01.

[9]李于锴著,李鼎文校点.李于锴遗稿辑存[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

[10]刘光华主编,武沐著.甘肃通史·明清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11]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新疆文化教育的发展[J].西域研究,2002,(2).

[12]王楠.伯希和与清代官员学者的交往(1906-1909年)[J].西域研究,2017,(4).

[13]沙巍.新疆哥老会研究[D].新疆大学,2013.

[14]陈尚敏.家族与清代甘肃科举人才的养成[J].教育与考试,2021,(4).

[15]李学辉.鲜为人知的武威匾额[EB/OL].http://www.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06/10/017454091.shtml.2023-03-06.

作者简介:

赵婉婷,女,甘肃武威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赵大泰,男,甘肃武威人,教育硕士,甘肃省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