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策略研究
2023-10-27汤琦
汤 琦
除了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内容,我们还需要过程化的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灵活开放的评价形式来完善作业设计,关注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以及进一步加强“双减”背景下家校之间的沟通联系。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可以修改并优化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为“减负增效”赋能。
一、过程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最后呈现的作业成果,以分数、等第、勾叉等单一方式对学生的努力作简单的反馈,这样只关注到了语文实践性作业最后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发展,学生不仅无法从评价中获取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能力不能得到提升,而且无法从评价中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捕捉不到正向积极的情感价值,与其他同学、老师分享的欲望大大降低,这样的结果性评价是封闭的、静态的,缺乏生长的空间。同时结果性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缺乏师生、生生、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不再处于主体地位来进行思维的碰撞,师生之间也没有足够的双向互动,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状态,也就不能及时调整后续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这样的评价不但没有成为帮助师生共同发展的阶梯,反而成为限制他们飞翔的高墙。
而过程化的评价体系可以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出发,关注学生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前的准备情况、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中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后的反思改进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围绕困惑展开的思考、为之付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阶段性成果等,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同时“双减”背景下,学生在校就能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为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同学展开全程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前,评价主体可以根据学生对课文、作业任务的理解、预计完成作业的组织形式、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等出发,进行初评。例如根据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人物形象”和“书签”设计的语文实践性作业,可以通过学生是否已经在完成作业前充分了解了书签这一集文学性、艺术性于一身的中华文化传承载体,是否已经充分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刻画描绘的人物形象,并汲取到人物品质产生情感的共鸣,是否已经通过交流确定以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开展作业活动等。在作业的准备阶段展开评价,教师可以较好地把控语文实践性作业,使其向正确的“航线”行驶,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在最开始走弯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认真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的内驱力,为完成阶段打下基础。
在学生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评价主体可以根据学生在完成作业遇到问题时所进行的思考、所采取的措施、获取帮助的途径等进行多元评价,关注学生是否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各项潜能,使得各个能力和品质的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完成《竹节人》一课的语文实践性作业时,评价主体可以着眼于学生是否了解了“竹节人”这一象征先辈智慧的中华传统文化,从中获取文化自信;是否不断修改“制作指南”,疏通逻辑,规范语言,通过文本转化,培养提炼统整信息等语文综合能力;是否在实践中体会课文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乐趣”,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并由“感受美”向“创造美”进行自然的过渡。
语文实践性作业的实施阶段是过程性评价的关键,师生双方都从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反馈既能及时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一步修改并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为“减负增效”赋能,又能让学生在过程中实现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在学生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后进行的评价并不意味着本次作业的结束,而是代表着另一种开始。评价主体通过观察、评估在完成作业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他人、社会的互动情况、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学生从中自我审视,抓住评价语中教师递过来的“梯子”继续向上攀登,进行反思重构,一些先前可能忽略掉的奇思妙想,也会在评价反馈中,由模糊变为具体,由分散变为集中。(表1)
表1 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过程性评价表
学生可以在原本实践性作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精进,并且进一步向下扎根理解课文,向上生长培养关键能力。例如“种子进化论”语文实践性作业中,学生在一系列栽种、培养、观察后完成了相关思维导图,经过教师的跟踪记录和评价反馈后,学生在原有的成果基础上了解到,除了表述流畅生动以外,更需要运用科学严谨的语言,以一定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将植物的生长过程表达出来,这样的评价不仅为接下来学习观察日记打下了基础,而且能让学生感受脚踏实地、躬耕田野的“工匠精神”。
因此,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借助过程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动态过程,重视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得出的思考结果,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切实落实了“双减”政策。
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传统作业中,教师评价是学生获得评价反馈的重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但是由于不同的“哈姆雷特”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不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提高评价反馈的全面性,补齐评价的“死角”,因此,学生更应当是评价的主体,同时家长、社会大众也可以被纳入评价主体当中,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观念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建构起多元立体的评价架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语文实践性作业成果的创造者,因此学生不应当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而是应当成为评价主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之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学生通过自评作业、互评同学作业,首先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从他人的作业过程、作业成果中获得启发,进行自我审视,了解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升自我意识;其次,评价主体的身份赋予了学生新的责任,这就促使学生有了学会评价他人的内驱力:想要准确地评价同伴,就要提高自身的评价能力,即语文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
“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减的是孩子和家长的压力与负担,不减家长的责任。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家长则可以对学生在准备阶段的作业习惯、作业态度等,在反思阶段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等情况展开评价,对孩子有更具体的认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同时,家长作为评价的主体可以进一步增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也可以融洽亲子关系,增进他们彼此之间的了解。家长作为最熟悉学生的人,其正面积极评价相较于同学、老师,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认可与鼓励。亲子之间不再因“作业”发生矛盾、冲突,家长借助作业评价,有了更多的机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收获幸福。
而社会大众既可以在生活这个大语文情境下与学生直接互动评价,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新媒体等成为评价主体,他们的评价代表着社会普遍的看法,学生不仅可以取其精华不断思考,而且可以感受到其作为全新评价角色所带来的新奇独特的作业体验。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一课的语文实践性作业“我是金牌小导游:根据手绘游览图,学生用流利、生动的语言有条理地介绍故宫博物院”,可以将学生的展示视频借助互联网上传,通过投票、评论功能,社会大众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又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实践性作业“汉字谐音研究报告”,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生活,找一找广告牌的错别字,聊一聊店名谐音的由来,想一想产生的社会影响,这都需要店家、路人、顾客等不同职业和身份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这样海纳百川的评价源于生活,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运用语言文字。
三、评价形式灵活化
“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在校内就能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避免回家完成作业的情况,因此在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场所、软硬件资源,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等,运用灵活化的评价形式实现多维度分层评价,对学生的作业成果给予充分客观的肯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报告厅、录播室、笑脸墙、小舞台、种植箱、银杏树间、教室外墙展板、走廊两侧的毛毡板……从教室内到教室外,从人文区到自然区,实际上学校随处皆是语文实践性作业的展示平台。学生可以在报告厅开展课本剧的展演,在录播室进行小品故事的现场直播,灯光舞美点燃学生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激情;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察日记悬挂于银杏树间,微风拂过,作品与树叶共舞;学生可以将开展辩论赛的视频通过教室内数字化媒体或走廊小舞台的屏幕展现在全校师生面前,师生来来往往,皆是欣赏者……这些随处可见的展示平台拓宽了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评价渠道和评价形式,全校师生既是展示者,又都是评价者,学生从灵活的评价形式中获得持续学习的力量,也更能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实践性作业的实施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内化知识,感受乐趣。
同时班级、学校可以制定“语文实践性作业成长手册”“我的一路花开”“语我同行,践行践思”等为代表的语文实践性作业记录簿,展开个性化评价,学生既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装订成册,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合。其中可以包含学生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过程的全方位评价,如亲子、生生、班班之间的自评、互评,教师采用的符号评价、图案评价、私人订制评语,生动详尽的照片、视频等,这些都可以珍藏在记录手册中。
不仅如此,语文教师也可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建立班级“语文实践性作业专栏”,教师和家长通过留言评论、投票等功能从不同的维度和形式评价学生语文各项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和提升,一个点赞、一个笑脸、一句由衷的称赞评论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成就感、满足感的来源。这样的评价形式更能促进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并进行自我认知,也促进教师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循环往复,层层递进。
因此,灵活化的评价形式能提高学生的作业期待和完成语文实践性作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作业评价的作用。
四、结论
“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有效的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评价策略决定着“减负增效”的真正落地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必须明确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评价形式,使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载体,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小小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