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吴中实践

2023-10-27宋青青江苏省农村经济产业指导服务中心

江苏农村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园区农民融合

宋青青/江苏省农村经济产业指导服务中心

“眼底江南,心上吴中”。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被誉为“太湖最美的地方”。吴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坐拥300 余亩环太湖生态保护林和100 多公里的太湖水岸线,规划面积8.1 万亩,涉及3 个乡镇(街道)22 个村居5.9万人。园区依托山清水秀、文脉清远的独特优势,围绕“一杯茶”“一粒米”“一只蟹”三大主导产业,深入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加速释放农业“三新经济”发展潜力,在产业链延伸基础上实现价值链攀升,2020 年9 月被评为第二批功能拓展型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22 年,全园总产值55.6 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6547元,同比增长约5%,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做好实现融合发展的三篇文章

做好“质”字文章,提升融合发展支撑力。讲好“一粒米”的故事。园区现有水稻种植面积1.6万亩,通过推广“一稻四共”种养模式,运用现代绿色防控技术,在确保大米口味纯正的同时,实现营养成分的留存。园内“江南味稻”品牌大米不仅完成绿色、有机认证,还获评省首届“好吃苏米”金奖和“江苏好粮油”产品。呈现“一杯茶”的旅程。园区现有茶叶种植面积1.3 万亩,通过建设茶果间作的标准化生态茶园,确保茶叶优质安全,保障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双重保护”的品牌价值。同时,大力扶持东山茶厂等园区内龙头企业,不断提升茶叶深加工技术与附加值。完成“一只蟹”的使命。以新南渔场为龙头,依托已获绿色食品A 级产品证书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太阳岛牌”太湖蟹品牌,组建太湖蟹养殖专业合作社。依靠改造后的标准化生态养殖池塘,实施“六统一”管理体系,完善螃蟹生产、捕获、销售、物流全产业链。

做好“特”字文章,提升融合发展创新力。依托园区山光水色与田园风貌相融合的特色自然资源,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深挖农业的生态功能、农耕底蕴,成功举办江苏省第九届园艺博览会、苏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等。依托智慧水稻核心区、彩色水稻观赏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智能控制中心、无人农场等载体,打造智慧农业体验区和农业科普体验区。抓好“后园博”时代、“农事体验”机遇,打造“太湖农业体验小镇”,黄墅夜市、柳舍市集“夜经济”品牌项目等,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做好“联”字文章,提升融合发展生命力。发展思路围绕农民想、生产要素围绕农民配、各项管理服务围绕农民转,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园区采取“联合体+村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联合环太湖7 个农业村组建农产品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依托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果,推广复制柳舍、黄墅等民房合作社的经验,加快产业导入,采取托管模式开展农房经营,实现农房改造、农民增收双重增益。

认清限制融合发展的三个问题

融合主体实力有待加强。实力较强的经营主体数量不多,顶天立地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仍然较少,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龙头企业梯次联动发展格局需进一步完善;农业企业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对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仍需提升。

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足。园区内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型农民不多,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农村建设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够。虽然在乡村文旅产业、民宿经济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文旅产业影响面、带动力尚未凸显,民宿产业规模小、产值低的问题依然突出,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持续推进融合发展的三个对策

加快构建全产业链,打造发展新层级。抓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瞄准上规模上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科技企业,推进米茶、米酒、醉蟹、茶染等特色加工“落地生根”,进一步丰富完善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抓电子商务,嫁接苏宁、天猫等国内电商主流平台,开展网上营销和产品展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城市快递网点、社区直接对接,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从而形成线上线下高效衔接的农产品交易模式。抓功能拓展,依托乡村自然资源禀赋,深入发展生态、文化、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启动农文旅体验系列节庆活动,配套水乡田园民宿,建成“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等休闲场所。抓品牌建设,大力推广“洞庭山碧螺春”“吴中大米”“太湖大闸蟹”等区域公用品牌,“一粒米”强化“共生、共赏、共享、共建”四种模式,“一只蟹”抓好“示范、合作、联合、品牌”四项重点,“一杯茶”探索“保护、传承、标准、体验”四个方向。

整合重塑要素资源,开辟发展新空间。强化主体培育。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龙头企业发展格局,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实现龙头企业大起来、强起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通过联合专业院校,乡村振兴学堂培养农业委培生,挖掘更多的“田秀才”“茶师傅”“蟹先生”。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技术运用。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展数字农业。搭建产学研联盟,形成集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快速通道,为农村培育“三新经济”提供新动能。

协调提升多重效益,彰显发展新亮点。注重社会效益。引导产业融合主体在经营发展中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其服务农村发展的使命情怀,旨在实现经营主体自身发展与农民就业增收的双赢局面,同时,充分发挥协会、产业化联合体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社会效益。凸显生态效益。注重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增强持续发展动能。在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结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突出绿水青山特色和农耕文化底蕴,全面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园区农民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饸饹面“贷”富农民
《融合》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