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0 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点与策略研究

2023-10-27鲍洁

中国军转民 2023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鲍洁

一、研究背景

我国向来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1年11 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广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近年来,学者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涉及心理咨询中心建设标准、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建设、朋辈心理成长营与心理信息员培养、心理健康教材建设、心理工作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等,相关研究有效提升了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水平。

但让人忧虑的是,近年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比例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呈上升趋势,2022 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对河北、山东等31 个省份近8 万15-26 岁的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表明,大约21.4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风险,45.2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变化时期,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很多学生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良反应,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应对教育部要求,满足学生受教育完整性的必然举措。

二、“00 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点

(一)家庭环境给个体成长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影响深远

1.单亲家庭比率上升,影响了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最近几年我国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中国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出现大量的单亲家庭。笔者根据本学院近三年的学生数据显示,“00 后”大学生家庭里,平均每6 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学生为单亲家庭。甚至,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2023 年中国单亲家庭占比约为30%。而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单亲家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和谐因素,在这种家庭氛围成长下的孩子更多表现为情感缺失、缺乏安全感、幸福感,且孤独感严重,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有着明显的逃避和消极情绪,往往缺乏理性思考。总之,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学生的性格缺陷,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易于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

2.独生子女成长环境顺畅,挫折教育意识淡薄

当今,“00 后”大学生普遍生长在“4+2+1”的家庭环境中,在长辈们的呵护和优待中长大,他们是整个家庭运转的轴心,这种环境极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放纵,依赖家长为其铲除成长道路上的荆棘,缺乏独自解决实际问题和面对挫折的能力。因此,进入大学这个小型社会后,在现实的碰撞下,独生子女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为逃避现实而轻生。[1]

(二)对心理问题的片面性认识导致推广、普及难度较大

1.学生缺乏正确性认识

很多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认识存在误解,其中主要包括两点:第一点是不少大学生对于心理问题避而不谈,或是认为心理问题是自己的隐私,不愿与家人、朋友和老师进行交流;亦或是对存在心理问题而感到羞耻,害怕与他人分享后自己会受到歧视和区别对待,基于以上两种想法,众多学生都不愿意进行正规的心理辅导,而是选择将其深埋于心,放任发展或自己解决。第二点则是不少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帮助,只是表面功夫,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们认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对自己毫无意义。

2.家长缺乏包容性理解

学生家长们对于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见。一方面,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对心理问题讳莫如深,认为有心理问题对孩子来说是羞耻的,孩子会被他人歧视,未来的学习、工作、婚姻等都会受到影响,甚至自己都觉得难堪,同时认为心理问题仅仅只是情绪问题,对于个人学习、生活不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行正规的心理辅导有点小题大做,因而缺乏将孩子送去进行正规心理辅导并鼓励孩子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意识。[2]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缺乏包容和理解,无法切身体会心理问题压迫下孩子的真实状态,未真正换位思考引起共情,而这样的错误认识不仅影响了家庭关系,更无法有效解决孩子面临的心理问题,这些隐藏的问题一旦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很容易就爆发为心理危机事件,最终会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三)缺乏条件支撑导致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1.教师队伍不足

由于部分高校不具备或具备较少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导致辅导员不得不承担起心理教师的职责,主要承担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多数辅导员并非毕业于心理学相关专业,且多数高校也没有对辅导员进行过专业的心理培训,导致其缺乏专业心理知识,只能凭借经验进行指导和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多数高校辅导员分管的学生数远超200 人,而当前“00 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更多表现为更明显的追求个性自由,集体意识淡薄,物质富裕与精神匮乏并存,更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等,其在大学里生活、学习、人际、家庭等各类问题较以往大学生更为纷繁复杂,而辅导员工作模块多涉及几大领域,很难对每个心理或情绪异常的学生完全持续性关注、跟踪、疏导,最终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有效深入进行。

2.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不高

第一,课程实施效果有待提升。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时都采用传统的公共课教学方式,课堂知识传授所占比重较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使教师无法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由于其关注的问题均为普遍性问题,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以及兴趣点,导致课堂参与程度参差不齐,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甚微。

第二,实践活动的覆盖面、丰富性还不够广泛。当前高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的学校仍然是少数,而且这些课程多为理论教学,实践层面的课程仍然占比较少。多数高校也会利用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健康教育日等,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学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实践活动同质化严重导致趣味性、吸引力降低,学生参与兴趣薄弱,参与人数较少,更多的时候纯粹为了完成第二课堂任务,背离实践活动开展初衷。

第三,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与实际效果存在不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和课题组2023 年发布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有待大力提升》报告数据显示,在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上,97.6%的管理者表示学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但只有79.4%的学生知悉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14.0%的学生对学校是否有心理咨询室表示“不清楚”。在辅导与咨询效果上,7.2%的学生认为咨询对自己没有帮助,表明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仍有不满意之处。[3]

三、“00 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一)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和执行力度

学生的心理健康从来不应该只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任务,而应该是全体管理者、教学人员以及各部门协同合作的产物。可以通过校园公众号、宣传画册、报刊、校园公告、新生录取材料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学校的心理资源,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促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关键时间节点,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随录取通知书寄送包含新生适应、心理知识自测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简介等的心理手册,以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二)严把心理健康教育入学关、普及关,推动工作有效落实

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平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摸排与了解。一是要重点利用新生心理普测首先打好入学关,心理普测在实施时,尤其针对新生要强调测试的真实性和保密性原则,实事求是进行内容选择,这样能更多的回收到有效心理问卷,能更准确得出学生的心理数据。同时需对新生心理普测结果进行分类分析,及时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对结果异常的大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数据库和心理健康档案,每月、每周与学生谈心谈话并记录,针对心理尤其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要一对一安排心理关爱联系人,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及时帮助。二是做好教育普及关。入学后,学校除了开展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外,还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特点、不同性别的“00 后”大学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成功调适案例分享会等结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网络与帮扶机制

高校还应当与家庭开展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前文笔者提及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心理问题产生于原生家庭,因此很多心理工作的开展,要结合家庭资源来进行,辅导员要增强对学生成长背景的深入了解,只有深入了解背后的真实原因,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而有效的建议。可以采用新生入学时即要求填写学生家庭基本信息登记表的方式,对学生的家庭基本构成以及以往家庭重大事故进行了解,构建学生家庭档案,根据学生填写内容可基本锁定部分需要关注的特殊家庭孩子的个人信息,便于教师提前关注此类学生并能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同时家长也应当积极履行自身的责任义务,要与学校配合。有些家长故意隐瞒孩子的病史和病情,病耻感也往往导致病情的误判和延误,因此作为校方教育者在与家长沟通时,一定要在共同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角度出发,争取得到家长更多的支持与配合,帮助孩子逐步消除心理上的负面因素。

(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着重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

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在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出卓有成效的制度安排。从教育实施的角度来看,提升心理教师工作的教育效能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养和成长路径,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加大专业培训力度,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二是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辅导员和专职心理教师身上的责任,应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推动形成全员共促心理健康的氛围。

另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方向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找准切入点,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面对各种困境时能够从容且有效地应对。挫折教育首先要帮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让他们认识到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以平常心应对,沉着冷静地思考克服困难的办法;其次要加强三观教育,正确的三观是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先决条件;[4]最后要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其增强自身学习能力、领悟挫折产生的根源、培养健全人格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经常化和复杂化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愈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设。在常规推进的基础上,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反思与总结对高校来说尤为重要。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形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