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用气象资源保障军事需求的几点思考

2023-10-27尚远阳志谢玉科

中国军转民 2023年17期
关键词:气象条件民用军民

尚远 阳志 谢玉科

军事行动总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其中气象条件对于作战行动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战争日益呈现出总体战、立体战等特征,战争要素运用的体系性、战争时机爆发的突然性显著增大,军队对气象预报能力、气象环境塑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如何确保气象供给能力有效满足作战需要?借助民用气象资源来保障军事需求是一条值得借鉴的途径。

一、气象条件对军事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衡量军队强弱的标准是战斗力,战斗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人的因素和武器的因素(包括装备和物资保障),而气象条件对人的因素和武器装备的因素作用的发挥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对人的影响看,严寒、酷暑、冰雹、台风等可能使人体的生理活动失调,诱发疾病,影响作战人员的战斗力;暴雨或连续性降水、积雪等使军队的快速机动受到阻碍,军事活动受到影响。从对装备的影响看,飞机、舰船、精确制导武器等对气象条件要求较高,其运行需要严格遵守风、云、雷、雨的最低气象条件,若在低于气象条件的环境下使用武器装备,性能极大可能发生变化,影响军队的战斗力。显然,要打赢未来战争,不但要能够准确研判各类天气变化,尽可能降低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而且能够主动塑造气象环境,为赢得战争创造条件,这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包括民用气象资源在内的各类气象保障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军事需求。

二、民用气象资源具有典型的军民两用属性

民用气象资源是地方气象机构或组织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需求而利用气象技术和资料所开发的各种服务、产品和信息资源。民用气象资源包括提供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气象咨询等服务和产品;利用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气象观测站等设备获取如历史气象数据、实时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气象数据和雷达气象数据等各类气象数据和信息;包括气象信息系统、气象数据库和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等;以及涉及气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包含气象观测技术、数值预报模型、大气物理过程研究和气候变化机理研究等领域。

民用气象资源具有典型的军民两用属性。在产品属性方面,民用气象的实时气象预报服务与预报产品,可为军事气象预报提供预报参考和验证。在覆盖范围方面,民用气象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拥有大量的气象观测站点,能够提供大规模、多地点的气象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可为军事气象研究提供支持,为军事行动提供准确的气象背景信息。在服务能力方面,民用气象资源的数据质量经过精细处理和验证,能够提供准确可信的气象数据。军事气象可借助这些数据进行气象模拟和预测,为军事行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民用气象资源保障军事需求的主要障碍

民用气象资源虽然具备服务军事需求的潜力,但在实践中,“潜力”转化为“保障能力”还存在一系列的障碍。一是法规不够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民用航空气象法规》等法规对民用气象服务如何对接军队需求的相关规定较为缺乏,包括权益如何保障、各类规定如何衔接配套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二是标准尚未统一。民用气象主要服务于地方需求,在研究上针对军事应用不够。同时,军事气象保障涉及范围广、作业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研制周期长、保密性高,军地研发侧重点往往不同,技术方向有所差异,导致目前军民技术标准等普遍存在要求不一致、标准不兼容的问题,不利于军民气象信息共享、共享系统对接以及业务共管和工程共建[1]。三是资源共享程度不够高。目前,民用气象虽已形成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的综合观测系统,有完备的信息网络系统,但相关信息的军民共享程度还有待加强。同时,军用气象信息由于具有国防性质,从法律层面限制了其共享范围和程度,只有少部分气象数据能实现军民共享,资源共享程度也不高。四是军地协调交流不够充分。军民气象系统的日常业务不同、涉及方向差距大,致使双方在日常学术、技术及研发方向上交流不够频繁,没有实现气象装备军民共用,降低了研发的效率。军地在跨部门的协调交流上也存在一些差距,尚未形成完善的交流体系。军地在气象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不足,军队急需气象人才,依托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人才输送方面也有待加强。

四、促进民用气象资源保障军事需求的基本举措

一是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推进法制法规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重点完善细化法律法规,使气象资源在服务军事需要方面有法可依[2],能够为民用气象力量参与军事行动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重点要明确军队和民用机构在气象资源共享以及气象数据、产品的使用上的权责关系,激发各方积极性,推动军民气象资源融合的发展。同时整合相关部门以及政策法规,规范管理机制、明确部门分工、排查安全隐患,使民用气象资源服务军事需求有完整的配套政策,确保民用气象保障军事的直接性、流畅性,避免管理混乱。

二是设定科学的标准。一般民用气象资源服务于社会,其标准根据产品需求有对应变化,而军用气象资源对标战场环境保障,其设计范围广、可靠性要求高、精度要求高,这对民用气象服务于军事需求提出了巨大挑战。由军地协商统一,设定科学的气象资源标准,有利于民用气象资源更好地服务军事需要。其一,由军方牵头组织,协调民用气象单位积极参与,针对不同类型市场主体,创新气象服务内容和方式,设定一个科学的标准,并尽可能地扩大标准的服务覆盖范围。其二,鼓励民用气象单位积极承担涉军需求的重大工程和产业化项目,引导和支持民用气象单位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制[3],从而达到提高民用气象资源标准、促进军民标准统一的目标。其三,善用数据化设施平台,促进军民标准统一。可充分利用数字化设施构建相关平台,推动民用气象单位和军用气象单位的相互融合、不同资源之间的重新组合和气象资源标准的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气象资源的质量,为民用气象单位提供的气象资源直接转换为军用气象的战场环境保障产品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是建立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当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包括CIMISS 在内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4],虽然建立了一些信息共享平台,但随着军事需求对气象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在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当前的资源共享的程度和方式显然需要进一步变革,应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搭建军民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拓展气象信息资源共享范围,进一步拓展军事气象的气象资料来源,使气象条件在支撑作战行动方面的保障精度更准、保障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升级保密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共享平台安全。在推动军民气象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积极开展相关安全技术研究,升级技术防护手段,实现效率与安全兼顾,解除军民科研机构的后顾之忧,让科技资源真正地得到共享[5]。

四是深化军地交流合作。目前军地气象系统之间的产、学、研方面的协调交流不足,需要进一步交流合作。一是深化学术交流。军地双方要学习并研发气象预报的新技术,提升人员的气象理论水平,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气象业务中,形成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二是促进成果转化。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军民气象资源整合和共享。同时,在技术转移、应用推广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为军民合作成果的转化提供支持和保障。再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并促进民用气象单位的参与。三是深化人才交流机制。把握科技创新人才管理规律,探索建立人才流动模式与人才交流机制,设立军民气象人才交流专项基金,注重和鼓励军民两地的气象人才能在满足条件情况下,以团队或个人方式在军民两地交流与流动。

猜你喜欢

气象条件民用军民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成都市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基于气象条件的船舶引航风险等级
民用安防的新势力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民用GPS自主式欺骗技术与应用
气象条件对某新型蒸发冷却空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