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涉军负面舆情治理
2023-10-27曾涛
曾涛
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涉军负面舆情的传播手段更为隐蔽、杀伤威力更为显著,对部队官兵、人民群众的影响更为深远。为此,必须紧扣其特点规律,抓好涉军负面舆情治理。
一、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舆论操控的方法手段
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舆论传播格局。敌对势力可利用智能机器人、深度伪造、虚拟宣传等智能化传播技术和手段,生产海量涉军负面信息,然后进行批量灌水、散布和转发,从而破坏原有的传播秩序,操控舆论。
一是利用写稿机器人自动写稿。写稿机器人是指运用算法对输入或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自动生成稿件的计算机程序。机器的引入,使数据分析和稿件撰写实现了“自动化”。目前,写稿机器人已经在新闻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的“Dreamwriter”等等。舆论斗争中,敌对势力可以利用机器人在短时间内自动撰写大量诋毁攻击、炒作抹黑军队的“假新闻”,使涉军负面舆情瞬时充斥网络空间。
二是利用算法技术推送关联信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广泛应用的今天,算法推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信息过滤机制,实现用户信息的科学、深度匹配。智能化舆论战中,敌对势力可利用社交媒体的算法分发机制,抓取和分析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等信息,深刻解析用户接收需求和兴趣动向,并确定涉军负面信息推送的最佳时机、最优路径,提高精准分众、差异传播的准确率和致效强度。
三是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实施欺骗。深度伪造技术是深度学习和伪造的合成词,是指借助机器学习合成音频、图像和视频,从而形成内容的技术。[1]它可以利用AI 程序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的伪造,涉及的内容库越大,其拼接的内容真实度就越高。借助该技术,敌对势力可以将一些原本正面的涉军影像资料,通过“改头换面”“语音克隆”炮制成负面的,借助互联网平台快速传播发酵,让民众产生“有图有真相”的错觉,从而扩大负面舆情影响力。
四是利用“机器人水军”操控舆论。“机器人水军”本质上是计算机程序,目的是用来自动控制社交媒体的账户,它可以像真实用户一样关注其他用户,发表评论、点赞转发,甚至对话交流。[2]“机器人水军”可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帖文自动追踪、点赞和转发,营造舆论假象和虚假共识。还可通过持续、高频率、毫秒级的攻击,占据网络信息传播资源,加快涉军负面信息传播速度,进而实现对舆论大规模的引导、操控。
二、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涉军负面舆情传播的显著特点
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新媒体技术,孕育了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但由于用户发布信息的门槛低、编辑和传播的方式简单、平台无法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监管等问题,导致涉军负面舆情传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严重影响了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健康状态。
一是传播速度快。借助高度网络化的新媒体技术,信息从制作到传播的周期被大大压缩,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酵可以在瞬时完成。相较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的流程简单,传播及转发信息迅速便捷。比如,微博用户在申请注册后就可成为信息发布者,只需输入信息便能实现信息传播,这种特点使每个用户既可以接收涉军负面舆情,也可以推动涉军负面舆情形成二次乃至多波次传播。而从节点数来看,几何上升式递增的受众节点,使涉军负面舆情像核裂变一样传播,其不仅速度快且爆发力强。例如,一个百万粉丝的网络大V,如果转发了一条涉军负面舆情,那么这条信息很可能会裂变式传播,造成大规模社会恐慌。
二是互动程度深。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为媒体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一方面,大家可以通过移动社交媒体平台主动发布自己对某一事件、观点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能与其他网民积极互动,加深了舆情的传播扩散;再加之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在工作间隙、排队、等车等空闲的碎片时间都能浏览和发布信息。这种深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涉军负面舆情很容易成为热点,被推上网络的风口浪尖。
三是监测难度大。全媒体时代,微博、知乎、抖音等社交平台蓬勃发展,它们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传播方式,导致对于信息的溯源、监控变得愈加困难。在涉军负面舆情传播中,敌对势力将舆情的源头高度分散,在不同平台轮转,使不同话题相互碰撞,甚至从微信群等私密空间向公开平台传播散布,从境外向境内倒灌扩散,导致涉军负面舆情生成传播更为隐蔽快捷,给舆情监测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四是造假成本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涉军负面舆情的传播变得更加智能、简单,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例如,相比人类“水军”,“机器人水军”发布信息的时间可以灵活控制,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成本也更加低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的深度伪造具有使用成本低、操作难度小、所需时间短等特点。当前,网上还出现了可免费下载使用的换脸软件,用户按照提示输入图片、视频就可快速制造假视频,成本几乎为零。
三、如何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涉军负面舆情治理
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孕育了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导致涉军负面舆情传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严重影响了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健康状态。为此,需要改进创新涉军负面舆情治理的方法手段,切实维护好军队的良好形象,营造绿色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媒体平台监管。军队相关部门携手建立联合监测、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联动处置等机制,统筹军队、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的舆情监测力量,及时发现涉军负面舆情,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网络舆论生态“晴雨表”,实现对各类网站、平台、账号等动态分类评估,既关注新闻报道等原创类信息,也紧盯跟帖评论等互动类信息,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违规网站账号。社交媒体要实行自查自纠,加大涉军负面舆情的监控调查力度,通过设立辟谣平台及时驳斥网络谣言,加强对粉丝群体正向引导,强化平台“水军”“黑粉”治理。
二是用好新兴技术手段。针对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机器人水军”等新技术在涉军负面舆情传播中的应用,要积极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手段,对涉军负面舆情进行监测、追踪和阻止。不断提高反制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做到对“机器人水军”的可感、可知和可控。利用大数据技术,追踪谣言的传播源头,从中查找谣言传播的渠道,并在源头加以控制,减少谣言带来的不良后果。借助区块链的“时间戳”技术,使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每一步操作都带有时间标记,当出现虚假信息时,可根据“时间戳”追寻信息的传播记录,直至找到信息源头。
三是提高民众媒介素养。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在涉军负面舆情传播中,面对海量化、碎片化的信息,民众信息辨别能力参差不齐,许多人无从分辨真假,谣言因而大行其道。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特征、民众的网络猎奇和恶作剧心理等,使一些人对涉军负面舆情不予分辨,随意传播。因此,只有增强民众对媒体信息的理性辨别能力,才能有效避免情绪化盲从。要增强民众媒介传播素养,通过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在电视台、广播、网络平台广泛宣传教育等方式,教会大家正确分辨信息真伪,知晓传播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最终避免在网上发表主观偏向、言辞偏激、制谣造谣的言论。
四是把握舆论引导时效。涉军舆情大多以负面信息传播,在信息不对称、权威信息缺位的情况下,公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而导致谣言满天飞。趁早介入、公开发声、积极引导,是涉军负面舆情治理的关键。一旦出现涉军负面舆情,要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及时公开相关信息,表明部队态度,说明实际情况,反馈处理结果,防止谣言的产生或泛滥。要遵循舆情引导的时、度、效原则,向上向善引导社会情绪,积极凝聚社会共识,使涉军负面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得到民众的理解,赢得公众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