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启示

2023-10-26郝书翠徐聪刘晓莉

高校辅导员 2023年4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郝书翠 徐聪 刘晓莉

摘 要:“两个结合”作为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基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理解把握“两个结合”,引领青年学生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内容应突出并强化“两个结合”,坚定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筑牢民族复兴的情感和文化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着重增强青年学生实践自觉,彰显民族复兴的实践指向。

关键词:“两个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4-0024-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VSZ035)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两个结合”),[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两个结合”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全新的视野对“两个结合”进行了阐释。在中共中央举行的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精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指出:“‘两个结合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2]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守正创新,同样需要以“两个结合”为努力方向和基本遵循,大力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刻理解把握“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引领青年学生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一生的奋斗奠定基石。”[4]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5]要信仰真理、捍卫真理,首先就要认识真理、掌握真理。要想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真正品味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就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此,广大青年才能不被浮云遮眼、不被乱花迷眼,练就从历史大势、时代大潮、国际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把握历史规律的慧眼,夯实信仰之基。

历史和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备强大的理论洞察力和领悟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我们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在政治风浪中站稳立场、把握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强大的政治定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学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在原则性问题上坚定立场不动摇,在整体性、方向性抉择面前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我们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堅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又看到不利的一面,既看到自身优势,又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培养和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在思想上主动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能够用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防患未然的同时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我们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能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在求新、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为人类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其真理性为科学性所引领、为人民性所维系、为实践性所检验、为开放性所发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已经深刻证明,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它又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两个结合”是中国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7]要想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高校思政课教师就要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办法,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反复揣摩,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好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学理阐释,深刻理解把握“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马克思主义者,提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阅读高度、理解高度、研究高度、结合高度、践行高度,最大限度地向青年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最根本的理论素养,保持政治上清醒坚定。

二、高校思政课的讲授内容应突出并强化“两个结合”,坚定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筑牢民族复兴的情感和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8]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凸显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新时代,中国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体现于经济上、生态上,更体现于文化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9]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空叠加交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华文明的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态、还是人类解放的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美好前景需要广大青年去创造,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其世界意义的任务,要在一代又一代广大青年手中实现。这就尤其需要高校思政课讲好“两个结合”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世界性、未来性,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但是,马克思主义要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就必须经历民族化。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及特点。”[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1]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之道、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生存理念,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进程,它既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简单移植,也不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中进行延续,更不是对二者进行外在的、机械的裁剪、拼凑。实践证明,只有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更好地在中国大地扎根开花结果。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化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文化自信、文明自信消失殆尽。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在一次次求索、挫折、开拓中创造了一次次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第二个结合”是百年来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长期探索的成果和长期积淀的结晶。“两个结合”既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正反两方面经验都充分证明了的历史结论,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向指引,还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双向互动关系的精准把握。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5000年的文脉做支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融合与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内涵更加开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国情和中国特点的底色,是一种精神支撑。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还是由文化塑造的。中国道路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需要从文化、文明的角度提炼它的内涵与独特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13]高校思政课只有在内容上突出并强化“两个结合”,才能引領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存深度敬意,才能站在文化和文明的高度来观察、思考和梳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以文化创新的自觉和文明创造的能力,赓续民族文化认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蓬勃生命力,才能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知识养分、精神力量和审美能力提升的同时,自觉担起接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才能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提振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惠泽更多青年并被越来越多的青年热爱并自觉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血脉就会生生不息、代代传续。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才能更充分地彰显中国文化性格,进而为形成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基础的、持续的文化文明力量,夯实人文基础。

高校思政课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特别是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相互支撑,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打破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成长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两个结合”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增进认同和了解。具体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伟大性变革,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着重讲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着重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把“两个结合”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中,着重讲好“两个结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要把“两个结合”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着重传承好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中国精神,凸显“两个结合”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三、高校思政课应着重增强青年学生实践自觉,彰显民族复兴的实践指向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理论品格,它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致力于全人类自由与解放的学说而非坐而论道的空中楼阁,马克思主义自创立至今,始终以其鲜明的开放性坚持守正创新、博采众长,以时代需求召唤理论的回应。同样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信仰知行合一的,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在深刻回应时代课题中创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环境就会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实践。2016年4月,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14]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15]因此,高校思政课尤其需要着重增强青年实践自觉,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沉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进而迸发出青年担当历史重任、承载历史使命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16]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要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实践自觉。青年增强实践自觉必然体现为不懈奋斗。奋斗是青春最强的旋律,中国青年有着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百多年前,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酝酿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17]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百余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怀赤子之心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接过了时代的接力棒,勇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场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广大新时代青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可堪大任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高校思政课引领新时代青年学生增强实践自觉,应该突出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道义性为牵引,以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为载体,胸怀“两个大局”,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发扬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练就过硬本领、锤炼意志品质,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意志应对挑战,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融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毛泽东同志在1919年的《湘江评论》上说:“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拚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面前!”[18]时代发展到今天,坚持“两个结合”,目的在于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9]为此,高校思政课要以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两翼,积极引导青年一代眼睛向下,走出舒适圈,踏踏实实走进火热一线,让书本里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更加坚定、饱满、鲜活,系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传统文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与体悟。如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定将在改变自身前途命运中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光彩也必将更加灿烂地绽放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QL].(2021-07-15)[2023-06-01].http://www. qstheory.cn/dukan/qs/2021-07/15/c_1127656422.htm.

[2]张研、董博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5(004).

[3][7][11][19]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01).

[4]习近平.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 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的使命任务 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設中挺膺担当[N].人民日报,2023-06-27(00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

[6][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9,315.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9][15]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4-26(001).

[10]毛泽东.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10.

[13]本报评论部.“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①[N].人民日报,2023-06-26(005).

[14]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02).

[1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

[1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18]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359.

(责任编辑:神彦飞)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