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青年返乡创业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2023-10-26团随州市委
文 | 团随州市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3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必须吸引、扶持更多的有志青年扎根农村、创新创业。团随州市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中“青年”这一最重要因素,进行了深度调研,谋求支持青年发展、乡村振兴的最大“公约数”。
一、目前情况
团随州市委根据各县级团委摸底情况,结合实地调研,对辖区内青年的创业就业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建立健全了相关档案,并先后4 次联合市人社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深入一线进行调研,通过“座谈”“走访”“恳谈”等方式,认真聆听农村青年心声,了解创业就业困难需求,以实际行动密切与青年的血肉联系,切实做到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调研了解,目前随州市投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青年主要是返乡大学生、返乡务工人员、返乡青年企业家以及本地创业青年等群体。他们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投资热情较高。通过广泛的座谈、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发现,返乡创业青年把人力资本、资金等引入,对破解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等难题是重大利好。创业青年更愿意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去创业,依托土地资源扩大种养业经营规模,依靠农村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加工业、服务业,进而延伸到新兴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基本涵盖了种养加、产供销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一定规模,打响了一定的知名度,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其中,小规模投资主要集中在土特产、特色种养殖、餐饮服务等领域,比较适合青年农村创业;大规模投资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种养殖、乡村文旅,符合资本下乡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时,绝大多数返乡青年认为创业风险较小且大部分对返乡创业都做了较为完善的中长期创业计划,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认为未来发展势头会更好,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形势下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保持了积极乐观的态度。青年返乡创业不仅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素质提升和观念更新。
(二)发展趋势较稳。研究发现,青年农村创业主要呈以下几个现状:一是资本下乡占“半壁江山”。数据分析显示,60%的农村创业青年来自本地,还有40%的青年来自城区或招商引资项目。二是经营发展“不平衡”。一般而言,投入与盈利呈“正态分布”,即投入越大,盈利率越高。研究发现,近70%的青年农村创业初期投资与其现实年收益率并未呈现常见的“正态分布”,相反,一些投资小的创业项目收益率反而更好。三是创业项目“多元化”。研究发现,超过60%的青年在经营一段时间后不断调整经营产品种类,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特别是返乡创业青年拥有素质高、点子多等优势,一头在城市,知道城市所需;一头回农村,清楚农村所供,可让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适度规模经营,引进并逐步推广蓝莓、猕猴桃等新品种种植,推广运用“互联网+”,将信息化植入现代农业,黑土猪、生态鸡、有机米、土蜂蜜等农副产品通过电子商务销往全国各地,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返乡创业青年将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相融合,带来了人气,拓宽了增收渠道,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农村“留守儿童”“空心化”现象等老大难问题也得到缓解,激活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乡镇的城镇化进程。
(三)需求类别较广。研究发现,青年在农村创业需求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瓶颈凸显。通过广泛的调研座谈发现,所有返乡青年农村创业对各类人才需求较大,特别是对既懂零售、财务、技术,又懂供应链、市场推广等的复合型人才,存在“一将难求”“有价无市”的局面。二是资金需求依然存在。资金缺口是青年创业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80%以上的青年在考虑进一步扩大生产投入及规模化经营,资金仍然是制约青年创业的最主要因素。三是资源整合尤为迫切。调查发现,随州市青年农村创业“单兵作战”多、“散兵游勇”多,缺少政府或NGO 组织进行有效的资源协调整合,不能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青年农村创业领域的“好声音”。四是物流网络亟需优化。随州市当前的市情是:客运、货运、铁路运输等交通网络比较成熟,为了加强物流运输速度,乡镇到城区交通状况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五是城市影响力有待提升。市场证明,农村创业产品外销才是“王道”,虽然农产品质量品质是“硬实力”,但对城市形象的“软实力”也有相当高的要求。
二、存在问题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返乡创业青年在资金、经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创业的难度不言而喻。返乡青年初次创业,创业意愿都比较强烈,但受心理预期和物质条件的影响,半途而废的人不在少数,坚持下来的人不到创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氛围不够浓。由于农村发展空间较小、创业环境较差,政府就业保障政策不健全和帮扶力度不够等城乡差距,以及部分乡村道路、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仍不完善,造成青年创业成本过高,不少青年在农村创业中出现了求稳心态、畏难情绪,创业守成多、开拓创新少,表现出创业动力不足、意识不强、热情不高等情况。同时,由于大量青年外出务工,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大幅减少,据统计,随州市外出务工的青年人数较多,占全市青年群体的60%,进一步削弱了农村创业群体数量。
(二)产业不够强。随州虽然是农业大市,但农业大而不强,还处在生产加工的“上游”阶段,没有形成在全国叫得响、叫得硬的农业品牌和产业链条,特别是在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种养殖、深加工上有待继续加强,随州“香稻”品牌有待持续打响,葡萄、猕猴桃等农产品种植、加工产业链有待继续延伸。“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打造、农业信息化、产业化、规模化建设不足,在特色产业的传承与创新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三)激励不够多。近年来,青创贷虽有效缓解了部分企业的融资难题,但创业青年信贷需求旺盛,融资难,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措施依然乏力。本地现有的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功能不够健全,缺乏交流培训、项目融资、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专业化服务。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当前乡村创业的门槛还比较高,创业所必需的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设备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无形中加大了青年创业成本,严重制约了青年投身乡村创业的热情。
(四)保障不够足。一是政策支撑不够。鼓励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政策仍然不够完善,创业青年在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缺资金、缺场地、缺技术、缺人才等问题。同时,由于部分政策归口不一样,涉及的团委、人社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扶持对象和扶持标准不一致,不利于青年创业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二是领导重视不够。在基层领导中,思想观念仍旧是“抓大放小”甚至是“抓大忘小”,对“扶小”的关注度明显不够高,没有对青年创业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扶持,间接影响了青年创业的积极性。
三、意见建议
青年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激发青年的创造热情和创业潜能,有效鼓励和引导青年走自主创业之路,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一)营造创业氛围,鼓励青年返乡创业。一是营造返乡创业氛围。建议人社、新闻媒体及群团部门要积极开展创业政策宣传,不断完善创业体制、机制和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利用“春风行动”、五四青年节、“全国双创”活动周、“农民丰收节”等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创业政策宣传,配合市校合作、校地共建等活动,吸引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青年人才到随州就业,帮助有志青年知晓、掌握和用好创业政策,不断完善创业体制机制和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联合市人才超市、各类创业孵化器等,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以创业经验分享、辅导交流为内容的沙龙、年会等活动,激励和带动广大青年奔赴农村创业发展。二是丰富创业环境。建议由人社、文化和旅游、共青团等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举办素质提升、创业大赛、交流考察等活动,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激发广大青年创新创业热情,让乡村创业“大本营”富有朝气和活力,吸引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三是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引导与宣传,以打造典型案例、树立青年榜样等方式增强青年返乡创业的意愿,激发青年返乡自主创业意识,树立“敢于创业、勇于创新、善于经营”的新理念,营造人人都愿创业、人人都能创业的氛围。鼓励青年全身心地投入创新创业中,有志于做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留守青年”。
(二)优化产业链条,支持青年返乡创业。产业是吸引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是发展的“牛鼻子”。振兴乡村产业必须“量体裁衣”。一是优化产业版图。建议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结合本地地缘优势和特色,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引导青年投身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养生、艺术文创等产业,吸引城市资源流入,承接城市消费及地缘相近的周边城市来消费。二是打造乡土品牌。针对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乡村传统手工艺等,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逐步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性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以乡土味品牌的特点,不断传承与创新,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三是调整业态布局。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加大乡村旅游、民宿等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乡村研学基地、山里民宿等,植入旅游、文化、休闲的新业态,把农房变成民宿、酒店、网咖、排档、时尚餐厅,让青年在村里待得住、干得好、留得下。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互联网+”文创产品,在民宿中融入了乡愁、文艺初心,创立“互联网+文化创意”“互联网+民宿”“互联网+家庭农场”“基地+康养休闲”等农村特色产业,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相结合,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四是实施产销融合。以“乡村人民公司”建设为依托,采用土地流转、土地入股、项目承包等方式,建构起“农超一体 产销融合”的运营模式,通过订单式生产,实现农产品“保底销售”。
(三)加大政策激励,服务青年返乡创业。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变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进一步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坚持青年回乡导向,建议人社、财政、税务等部门要盘活更新现有创业政策存量,整合落实各类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支持和帮助。一是强化创业培训。以科研院所、高校、知名企业为主体,为青年返乡创业人才制订专门培养计划,建立创业培训示范基地。联合人社、农业等部门邀请各级党政机关相关负责人、创业成功人士和金融机构高管,以随州青年创业导师服务团为载体,为参与培训且企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青年农村创业项目开展“一对一”的跟踪帮扶。以青年创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借鉴外地经验,聘请成功企业家、高校专家学者、创业导师等参与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探索联合人社、发改、商务、农业等部门,开展青年电商、种养殖大户、农村集体经济负责人等多种类别订单式、定向式、储备式创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二是建立联系机制。成立由政府主导、社会筹资、民间运作的“青年创业基金会”“青年创业互助协会”“青年技术分享机制协调会”等组织,为返乡青年积极从事新业态创新提供保障。强化引导返乡青年重点在智慧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新产业与新业态方面开展创业创新的机制。完善生态友好、质量安全、资源节约型的农业企业培育模式。三是强化组织引导。搭建展示平台、要素对接平台、人才组织平台,为青年返乡创业提供跟踪服务。吸纳返乡创业青年加入各级工商联、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商会等组织,不断引导返乡创业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四是完善基础设施。调查显示,返乡青年创业最担心的环境因素包括创业环境欠公平、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相对闭塞、人际关系复杂、社保不完善、与老家人观念差异大等。一些镇(街)、村经济基础薄弱,小城镇建设滞后,导致返乡青年创业成本增加。政府应加强机制建设,将创业青年纳入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解除创业青年的后顾之忧。
(四)完善平台支撑,助力青年返乡创业。一是优化孵化平台。继续加强与随州高新区、县级经济开发区交流合作,以湖北青创园—湖北筋斗云创业孵化器平台为依托,配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人才超市建设,构建公益性创业指导服务平台,打造具有随州地方特色的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二是优化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青年创业服务机构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进一步简化注册登记流程,提供一站式办理、多证联办、审批代办、网上申报、快递送达等服务,为青年创业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减轻成本负担。三是优化交流平台。积极建立以共青团为核心,青联、青企协为中坚力量,农村致富带头人协会、神农商会、行业协会为载体的青年创业合作交流平台,为青年农村创业提供信息共享、融资共用的创业生态圈,促进青年农村创业项目健康发展。四是优化融资平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联合人社、教育部门积极争取省级“青创贷”、“新农人”计划、“创青春”“大学生创业扶持”等项目资金,同时大力整合市财政、人社、金融局等部门创业帮扶资金、政策性贴息贷款等,重点帮扶处于创业初期、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青年农村创业项目。建立随州青年农村创业项目库,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苏宁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融资平台合作,通过定期举办优秀创业项目推介活动,推动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随州市青年农村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