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15年国内期刊文献的针灸病谱变化规律研究
2023-10-26李希贤曹小丽王小花蔡鹤云徐彦龙
李希贤,曹小丽,王小花,蔡鹤云,徐彦龙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济宁市中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3.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和推广时常常面临针灸的适应证范围及优势病种有哪些的问题。杜元灏提出了“现代针灸病谱”概念,通过整理1978-2005年针灸临床文献,得到现代针灸疾病谱,明确了针灸的适应证范围[1]。近15年,针灸学发展迅速,病谱较之前已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文献,全面总结我国近15年针灸治疗疾病,并获得更新后的针灸病谱,并与1978-2005年针灸病谱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归纳出近15年针灸病谱的变化,挖掘病谱变化规律及临床应用新领域、新方向,以期促进针灸疗法的应用、发展、创新和传播。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择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为200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采用主题词检索,检索词为“针灸”,在“精确”与“模糊”中选“模糊”进行检索。
1.2 纳入标准
①针灸治疗疾病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论文;②论文要求至少有自身前后对照的疗效对比;③论文样本数不少于10例。
1.3 排除标准
①个案、验案报道类;②根据文献研究中“孤证不立”的原则,仅有一次报道的病症予以排除;③动物实验类、综述类;④病名不规范、诊断不明确或很难理解其所指疾病;⑤其他非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⑥一稿多发的论文仅纳入首发文献;⑦国外文献的摘录或国外的针灸临床文献,或中国人发表的在国外观察的临床论文。
1.4 病谱统计方法
西医病名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2];中医病名参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3];无对应病名的保留其原始病名。疾病分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2]。对文献中每一种疾病所报道的次数进行统计,称为频次。
1.5 文献信息提取方法
将收集到的文献全部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 express 3.2建立数据库,进行查重并删除重复文献,通过手工分类筛选,文献数据录入 Excel 进行统计计算,并绘制统计图。
2 结果
2.1 针灸疗法病谱分析
共纳入文献78 474篇,涉及17个疾病系统,包含564种病症。各系统疾病按频次排序如下。
2.1.1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谱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文献1 016篇,包含18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20篇)的分别为带状疱疹(775)、病毒性疣(101)、病毒性肝炎(38)、流行性腮腺炎(22)、结核病(21)。
2.1.2 肿瘤病谱 肿瘤病文献805篇,包含16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50篇)的分别为放化疗不良反应(313)、癌性疼痛(147)、子宫肌瘤(61)、乳腺癌(51)。
2.1.3 血液及造血器官病谱 血液及造血器官病文献73篇,包含7种病症,分别为白细胞减少症(28)、涉及透析的医疗(2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9)、过敏性紫癜(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贫血(2)、再生障碍性贫血(2)。
2.1.4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谱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文献2 962篇,包含15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50篇)的分别为糖尿病及并发症(1 190)、肥胖症(1 023)、多囊卵巢综合征(397)、高脂血症(165)、代谢综合征(72)。
2.1.5 精神和行为障碍病谱 精神和行为障碍病文献6 658篇,包含37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300篇)的分别为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嗜睡(2 817))、抑郁症(1 231)、痴呆症(660)、肠易激综合征(364)、轻度认知障碍(360)、慢性疲劳综合征(308)。
2.1.6 神经系统病谱 神经系统病文献22 791篇,包含77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300篇)的分别为脑血管病及后遗症(5 647)、面神经麻痹(4 752)、偏瘫(2 616)、吞咽障碍(1 134)、偏头痛(1 103)、小儿脑瘫(1 075)、眩晕(1 064)、带状疱疹后神经痛(545)、头痛(543)、三叉神经痛(498)、失语(465)、假性球麻痹(435)、面肌痉挛(392)、坐骨神经痛(359)。
2.1.7 眼和附器病谱 眼和附器病文献1 267篇,包含32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80篇)的分别为干眼症(249)、近视(136)、视神经萎缩(99)、动眼神经麻痹(91)、眼肌瘫痪(眼肌麻痹(84))、青光眼(80)。
2.1.8 耳和乳突病谱 耳和乳突病文献1 025篇,包含9种病症,分别为耳鸣(516)、耳聋(425)、梅尼埃病(3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9)、中耳炎(9)、听觉损伤疾患(先天性、获得性(6))、前庭神经元炎(4)、聋哑(2)、鼓膜炎(2)。
2.1.9 循环系统病谱 循环系统病文献1 195篇,包含21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50篇)的分别为高血压病(501)、冠心病(268)、心律失常(68)、动脉硬化(52)。
2.1.10 呼吸系统病谱 呼吸系统病文献2 837篇,包含37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100篇)的分别为呃逆(797)、血管舒缩性或变应性鼻炎(777)、哮喘(33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48)、咳嗽(129)、咽炎(117)。
2.1.11 消化系统病谱 消化系统病文献4 667篇,包含61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200篇)的分别为便秘(968)、功能性消化不良(408)、慢性胃炎(387)、腹泻(285)、溃疡性结肠炎(254)、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251)、胃轻瘫综合征(221)。
2.1.12 皮肤和皮下组织病谱 皮肤和皮下组织病文献1 659篇,包含35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100篇)的分别为寻常痤疮(569)、色素沉着(243)、荨麻疹(203)、湿疹(167)。
2.1.13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谱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文献23 877篇,包含85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500篇)的分别为颈椎病及由颈椎(病)引起的综合征(5 237)、腰椎间盘突出症(5 009)、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 329)、肩关节周围炎(2 357)、肩手综合征(729)、类风湿性关节炎(582)。
2.1.14 泌尿生殖系统病谱 泌尿生殖系统病5 932篇,包含56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300篇)的分别为痛经(1 092)、尿潴留(803)、围绝经期综合征(492)、尿失禁(481)、不孕症(女性不育症(365))、盆腔炎(急慢性(362))。
2.1.15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病谱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病文献234篇,包含18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20篇)的分别为乳汁过少(缺乳(44))、剖宫产术后诸症(33)、妊娠恶阻(25)、医疗性流产及并发症(23)。
2.1.16 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 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文献1 288篇,包含26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100篇)的分别为骨科术后诸症(285)、急性腰扭伤(220)、脑损伤及并发症(147)、骨折及并发症(118)、踝关节扭伤(112)、脊髓损伤(106)。
2.1.17 不能归类于其他系统 不能归类于其他系统文献188篇,包含14种病症。文献篇数较多(≥20篇)的分别为亚健康(46)、痛症(未特指)(35)、麻醉后诸症(22)、针刺麻醉(20)。
2.2 针灸临床文献篇数与种类分析
从年度发文数量看,2006-2017年针灸临床文献数量增长迅速,仅12年发文数量就实现翻倍增长,2018-2020年针灸临床文献平均年发文量在7 000篇以上,可见,针灸疗法发展迅速,且在临床中逐渐被重视。见图1。
图1 2006-2020年针灸临床文献年度发表量
从疾病系统看,不同疾病系统的文献数量差距较大,其中,占比>5%的病症系统仅有5个,占比不足2%的却高达9个,这提示尽管针灸病谱涉及17个大类,但分布极度不均,优势疾病系统主要集中于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肿瘤系统、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应用较少。从病种数看,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病种较多,均超过70种,而血液病和耳疾病涉及病种较少,不足10种。这提示针灸疗法的适应证主要分布于肌肉系统与神经系统,在血液病和耳疾病中适应证少。见表1。
表1 2006-2020年针灸治疗疾病文献篇数和疾病种类
从具体病症看,频次>100的病症有111种,约占总数的20%,而频次不足10的病症高达231种,约占总数的41%,可见,尽管近年来针灸临床应用广泛,涉及500多种病症,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对少数优势病种的研究。其中,脑血管病及后遗症、颈椎病及由颈椎(病)引起的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神经麻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睡眠障碍、偏瘫、肩关节周围炎频次均>2 000,占比均超过3%,为针灸优势病种。
3 针灸病谱变化情况与原因分析
3.1 针灸病谱变化情况分析
目前,影响力最为广泛的针灸病谱研究为杜元灏教授通过检索1978-2005年针灸临床文献,得到现代针灸病谱[1]。本研究以1978-2005年针灸病谱为比较对象,通过与2006-2020年针灸病谱对比,分析针灸病谱的变化情况。
从整体看,1978-2005年针灸病谱共纳入23 018篇文献,2006-2020年针灸病谱共纳入78 474篇文献。可见,近15年针灸临床文献较前明显增长,提示针灸疗法越来越被重视。
从系统病谱看,1978-2005年病谱疾病系统频次前5位依次为: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2006-2020年病谱前5位为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这提示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消化系统始终是针灸疗法的优势系统与研究热点,近15年对精神系统疾病研究显著增多。从病种数看,肌肉系统新增病种最多,达20种,其次为神经系统,为16种。删减病症最多的系统为传染病,删减12种,其次为眼病,删减10种。
从具体病症看,1978-2005年病谱共461种病症,2006-2020年病谱共564种病症,2006-2020年病谱较1978-2005年病谱删减62种病症,新增173种病症。此外,原有病症中有23种病症研究明显萎缩,61种病症研究显著增多。本次研究发现,脑血管病及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神经麻痹、肩周炎始终是针灸疗法的优势病症和研究热点。近15年,针灸疗法治疗睡眠障碍、抑郁症、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文献频次较前显著提升,成为近年新的研究热点。
3.2 针灸病谱变化原因分析
3.2.1 病谱拓展的基础 针灸理论的发展和针灸器具的创新是病谱拓展的基础。针灸理论受现代生物医学发展的影响,开始与解剖学、生物胚胎学、电生理学等结合,形成新兴针灸理论,如张心曙教授受电刺激疗法的启发,提出腕踝针疗法,通过在腕踝部皮下浅刺来调节机体功能,以治疗多种病症,尤长于痛证[4]。针具的创新是指基于新的针灸理论对传统针灸器具进行改进,以提高针灸疗法疗效的方法。例如,穴位埋线疗法将羊肠线植入腧穴,可产生持续刺激,以提高疗效和减少治疗频率[5]。现代研究表明,其在治疗肥胖[6]、哮喘[7]等疾病时疗效优于传统针灸疗法。
3.2.2 病谱拓展的主要途径 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是病谱拓展的主要途径。随着整合医学、系统医学等新型医学观念的提出与发展,针灸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日益为临床医师重视,并将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现代研究表明,针灸与生殖医学相结合,能够调节激素水平,促进卵泡发育,提高人工辅助生殖中的优质胚胎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8-10];针灸与运动医学相结合,能够快速恢复运动疲劳、治疗运动性损伤,帮助运动员以更好状态重返赛场[11-12]。
3.2.3 病谱拓展的重要动力 针灸转化医学的应用与发展是病谱拓展的重要动力。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针灸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相对较少(此处仅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且基础研究成果大多未能应用于临床,这表明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明显脱节[13]。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将转化医学与针灸学相结合,提出针灸转化医学,强调基于临床实际提出问题,通过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并最终应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拓宽适应证。如韩济生院士团队基于试管婴儿成功率较低(世界平均水平约为30%)这一现状,通过一系列研究证明,电针可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可提高至50%),且电刺激频率为2Hz时有效、100Hz时则无效,仅针刺腹部腧穴有效、仅针刺四肢腧穴无效,而针刺腹部腧穴配合四肢腧穴其效果优于仅针刺腹部腧穴[14]。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极大推动了针灸疗法在试管婴儿中的应用,且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此外,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15]、慢性稳定型心绞痛[16]、功能性消化不良[17]、慢性前列腺炎[18]等病症的临床优势也已得到普遍认可,且部分结果已被纳入各类指南[19-21],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有力支撑。
3.2.4 病谱拓展的关键因素 政策的支持与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是针灸病谱不断拓展的关键因素。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支持,针灸疗法的发展与针灸病谱的拓展尤其如此。《“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强调,制定完善并推广实施一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逐步提高重大疑难疾病诊疗能力和疗效水平[22]。这就为针灸疗法介入其他各科疾病提供了政策引导,为病谱拓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20年,针灸行业已制定和发布197项各类针灸标准[23],行业体系日益完善,标准质量得以提升,尤其是《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和“针灸临床评价体系”的制定和发布为针灸临床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改善了现行临床评价体系不适用于针灸疗法的现状,为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3.2.5 病谱变化的重要因素 疾病发病率的变化与人们需求的变化是针灸病谱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医疗条件的改变,疾病发病率也在不断变化。如近些年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广泛普及,导致人们用眼过度,使干眼症的发病率显著上升[24];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病增多。研究表明,针灸在缓解干眼症[25],治疗失眠[26]、抑郁症[27]、焦虑症[28]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此类疾病的研究明显增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要治好病,更要求安全无毒,对人体损害小。针灸疗法具有简便易行、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的优势,备受青睐。此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美容、瘦身、丰胸、抗衰老等美容保健领域的需求增长巨大,广大临床针灸医师积极运用针灸疗法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成就。如卜彦青等[29]基于现代解剖知识和传统经络理论,以局部阿是穴、足三里等为主穴消除动力性皱纹92例,效果满意。
3.2.6 病谱萎缩的重要原因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与针灸疗法的局限性是针灸病谱部分疾病萎缩的重要原因。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在应对疾病时的手段不断丰富发展,如白内障多采用手术治疗,急性牙髓炎主要采用根管治疗,且疗效优于针灸疗法,故相关针灸病谱出现萎缩。此外,针灸疗法的作用实质和局限性也是限制病谱发展的重要因素。针灸的作用实质是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这就决定了它的最大效能有限。因此,在治疗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等远超人体自身修复的极限时,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较差。
4 展望
基于针灸病谱的变化情况,看针灸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在不断巩固原有优势病种的基础上,挖掘针灸在治未病、美容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发展针灸疗法,通过对针灸理论和针具的创新,提高针灸疗效,扩展适应证范围;积极与现代医学结合,探索整合医学模式,从而拓展针灸病谱的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