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中“立德”思想的古文典籍翻译策略研究
2023-10-26王文婧
王文婧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236000)
本文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立德”为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关于“德”的用典及其英译本为语料,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德者,本也”“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典故,从“立德”的初衷——崇德:德者,本也;“立德”的本源——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德” 的路径——修德: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三个维度阐述政治文献《习近平用典》中关于“德”的重要论述。对其相应英译版的分析,对向世界英语注入中国特色表述,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政治外宣翻译
政治文献是重要的外宣材料,具有用词规范、结构严谨等特点。作为对外宣传的官方渠道,政治文献是传达和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威窗口。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中,无论是谈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的原则、观点、立场,抑或是在基层和干部群众倾心地交谈,总书记经常引用一些中国的经史典籍中的华章佳句。做好对这些经史典籍的翻译工作对传播我国传统文化,实现正确外宣有着积极的作用。
外宣翻译是一项要求译者具备高度责任感、敏锐政治感的工作。政治文献翻译有其特殊性,除了必须遵循“信、达、雅”这一基本翻译原则外,还需遵守“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二)翻译理论综述
不同的民族造就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译是实现两种不同语言文字间转换的桥梁。交际翻译论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根据文本性质不一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和源文对源语读者同样的阅读效果[4]。目的论坚持翻译的目的决定了译文所采取的方法。当源语中蕴含的文化现象无法直接通过文字表面进行转换时,就涉及到了文化因素的传播。在进行文本类型分析、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的同时,不能忽略文化因素的分析。特别是涉及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时,应将“语言、文化、翻译”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使源语信息准确传达,目的语读者成功领悟源语思想内涵,这是文化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翻译家Bassnett 和Lefevere 指出,翻译研究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上的互异,更需着力于深层下的文化因素不同,应全面地从文化视角探究源语、译语、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翻译活动不仅涉及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更是其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流。
二、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思想的古文翻译策略
系统梳理《习近平用典》中有关“立德”思想的论述,认真比对相应的英语译文后,发现,“立德”思想的古文的翻译策略灵活多样,主要包括直译、直译+意译、直译+省译等。
(一)采用直译策略,传播原汁中国文化
2013 年10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在谈到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时,引用“尚贤者,政之本也”,出自《墨子·尚贤》。意为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译者将其直译为:“Exaltation of the virtuous is fundamental to governance.”“尚”是崇尚、重用提拔的意思,对应译文中的名词性短语“Exaltation of”。“贤”是贤能且道德高尚之人,译文直接选用“the+virtuous”表示贤能且品德高尚的这一类人。译文全句采用“主语+系动词+表语”的句型,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准确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在对待回国人员的就业问题上,要重用贤才的执政理念。此种直译法符合许渊冲先生所倡导的古诗翻译应遵循的 “形美”“意美” 的翻译要求。
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名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在谈到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保持生命力和影响力时,引用“德者,本也”,出自古代散文《礼记·大学》。很显然,简短的四个字,说明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其立身之本。译者直译为“Virtue is the root”。原引述延续了古文的传统句式,省略了系动词,简洁明了。相应地,译文采用“主语+系动词+表语”的句型结构,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样简明扼要地点明了美德的根本地位,即立德的初衷,符合许渊冲对古文翻译“形、音、意”三美的要求。
2017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相关论述中,引用“夫孝,德之本也”,来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议论文《孝经·开宗明义章》。译者同样采用直译法将其译为:“Filial piety is the root of morality.” 译文采用和原句相同的“主语+系动词+表语”的句型结构,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了黄友义先生所倡导的外宣翻译三原则中的“贴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的翻译要求。此译文完整地传达了原诗词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符合许渊冲先生对古文翻译要达到的“形美”和“意美”的翻译要求,也向目的语读者传播了引文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传递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这一传统社会美德。
2018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 周年访问团时,发表名为《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香港、澳门更好发展》的讲话时引用“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出自明朝冯梦龙的小说集《警世通言》,意思是说,因为恩德而相知相交的两个人,是知己,而彼此了解,心心相印的两个人,才是知心朋友。译者在深入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同样采用直译法,将其翻译为:“People drawn to each other by kindness and virtues make good friends;people who hold together with a meeting of minds make bosom friends.译文完整地传达了原文的具体内容,延续了原文并列句的句型,符合许渊冲先生对古文翻译要达到的“形美”和“意美”的翻译要求。且译文和原文都是由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句型结构构成,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了黄友义先生所倡导的外宣翻译三原则中的“贴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的翻译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句古诗词旨在于强调港澳同胞与内地人民之间同心协力、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议上,提出各位作家、艺术家、社会科学家的创作要以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并引用“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出自春秋时期的著名散文《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人生最高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德、功、言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而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本义是遵循自性本心,顺应自然之道,彰显人伦价值。具体而言,“德” 涵括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行。因此,译者采用直译法将直译为:“The highest attainment is to exemplify virtue; the second highest is to perform great deeds; the third highest is to put forth noble ideas.”“立德”被直译为“to exemplify virtue”“立功”被直译为“to perform great deeds”“立言”则对应译文“to put forth noble ideas”, 达到了原文与译文在词性与词意上的统一。符合许渊冲先生对古文翻译要达到的“形美”和“意美”的翻译要求。此译文不仅完整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原文的具体内容,也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二)采用直译+意译,灵活传达古文含义
2013 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同社会各界优秀青年代表的座谈会上,他号召当代青年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时,引用了出自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周语下》中的一句古话“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释义为:人向善良的方向发展犹如登山一样艰难,而从恶就如山崩一样快速。比喻学好难,学坏极易。从:顺从、跟随;登:登山;崩:崩塌。译者并没有对其进行直译,而是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Virtue uplifts, while vice debases.”省略了原文中比喻修辞的两个语言点。译文中的两个名词“virtue”和“vice”分别对应原语中的“善”和“恶”,译者为了强调高尚道德的重要性,其中的“善”被意译为“virtue”,而非“kindness”,此处翻译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动词“登”和“崩”分别被直译为英语动词“uplift”和“debase”。原文中的四字格表述,简洁精炼,译文也采用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主语+谓语”的句型结构,中间添加“while”,连接前后两个并列句,并形成转折关系,向目的语读者指明,向善与从恶这两者不同行为所要经历的不同发展道路,以及不同选择所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此种译法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具体内容,同时也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2014 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才能齐心协力地为民族复兴、国家昌盛这个大目标奋斗,并且引用了春秋时期的散文《礼记·大学》中的一句古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句古文的意思是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发扬崇高的德行和德政,亲近民众、体察民意,追求至善至美。其英译为:“the way to great learning is to manifest bright virtue and to treat the people as one’s own family, thereby arriving at supreme goodness.” 其中的“大学”就是大学问,在古代大学问即是关于治国安邦的学问,对应译文中的“great learning”。“道”就是方法,途径被直译为“the way to”。“明明德”,第一个“明”作动词,为提倡、发扬之意,对应译文中的“manifest”。第二个“明”作形容词,为正大光明之意,就是译文中的“bright”。“德”就是德行和德政,对应译文中的“virtue”。“亲”就是亲近,体察;“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在亲民”被意译为“treat the people as one’s own family”,从对待民众的态度来体现亲民的特征。“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直译为 “supreme goodness”。“止”就是停住。“止于”就是“当目标实现时停止”,引申为“以……为奋斗目标”,“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奋斗目标。采用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不仅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又向其传达了古文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即“立德”的本源。
(三)采用直译+增译,丰富传达古文内涵
同样在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上发表名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在谈到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保持生命力和影响力时,引用了先秦散文《管子·牧民》中的“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其中“四维”指“礼义廉耻”,礼仪是一个社会的根本行为准则,廉耻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底线。“礼义廉耻”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四个基本要素。译者采用直译+增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Prosperity, righteousness, honesty and a sense of shame - the four anchors of our moral foundation, and a question of life and death for the country.译者将“礼义廉耻”分别直译为“Prosperity, righteousness, honesty and a sense of shame”,并且增译 “the four anchors of our moral foundation”来解释此“四维”的作用。译者通过使用“anchors”这个词,映射了社会和个人的“礼义廉耻”就如同固定船的锚一样,是这个社会和个人的道德底线和道德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古文的目的在于呼吁当代青年要以古代智者做人处事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努力贯彻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他还引用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的一句名言“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那么即使拥有强壮的身体和超高的智商,也只是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帮凶。译者同样采用直译+增译法将其翻译为:“He who is strong physically and talented but has no virtue will end up on the side of vice.”译者采用直译+增译法,增译了主语“he”,后加who 引导的定语从句,进一步解释主语的身份,意在强调上述一类人会得到的结局。此文强调“德”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道路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它是一个人成功的方向和指明灯。如果不具备基本的道德,即使再优秀的人才也会迷失正确的方向从而导致毁灭。
通过直译法,译文可原汁原味地传达原文内容,帮助目的语读者获得类似于源语读者的阅读效果。在译文中,词语的选取应尽量与原文的词语在词性和词意上保持一致,应遵循原作的文体,使译文既要体现“形美”,又要体现“意美”。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灵活运用直译+意译或直译+增译这一翻译手法,通过增加译文主语或连接词,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
结语
本文从文化翻译视角,总结党政文献《习近平用典》中体现“立德”思想的典籍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译文采取的翻译方法灵活多样,主要有直译、直译+意译、直译+增译等。这些翻译方法既保留了源语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并达到有效外宣的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