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专业运动员语文课程教育路径研究——以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为例

2023-10-26

体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语文课程中华

莫 霞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专业运动员语文课程教育路径研究——以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为例

莫 霞

(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031)

在专业运动员语文课程中进行中华体育精神渗透教育,能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育德、育人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的优质竞技体育人才。文章阐述了专业运动员语文课程教学背景,在此基础上对语文课程融入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对教学新路径进行探索,并提出建议,即提升语文教师中华体育精神素养,编写中华体育精神教学校本教材,研究中华体育精神课程实施策略。

中华体育精神;专业运动员;语文课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亦被提到新的高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作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意识形态属性强,理应担负起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任。

本研究以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语文课程教学为例,探索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专业运动员语文课程教学路径,为体育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具备中华体育精神的优质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参考。

1 专业运动员语文课程教学背景

专业运动员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目前,广西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主要由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承担。作为国家队后备人才的广西优秀运动队的专业运动员,未来将有可能代表广西或者国家去参加各项体育竞技比赛,展现广西风采。然而,在主观上专业运动员以竞技成绩论成败,漠视学习的现象比较突出;客观上因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学生经常跟队外出训练比赛,因文化学习时间短缺,大部分专业运动员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外阅读的数量与质量不乐观,写作能力较低,对语文课程的认同度不高。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了我区专业运动员语言文化基础薄弱,极少部分学生还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理想信念的缺失,又致使他们在进行体育专项训练时毫无目标,得过且过,最后形成了竞技成绩差,文化素养又不突出的恶性循环。

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在读专业运动员年龄基本处于15岁到20岁,正是培养中华体育精神的关键时期。专业运动员的身份意味着他们与同龄人相比,应具备更顽强的拼搏精神,更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贴近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心理需求,在语文课程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将能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育德、育人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的优质竞技体育人才。

2 专业运动员语文课程融入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中华体育精神优势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2.1.1渗透中华体育精神教育对专业运动员的成长至关重要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手机开始成为人手一台的标配。互联网蓬勃发展,游戏产业欣欣向荣的背后,无数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专业运动员因自小离家到区队进行专项体育训练,长期缺乏监护人的陪护与教育,加之平时训练压力较大,训练之余会通过玩手机游戏的方式进行解压。然而,部分自控力较差的运动员开始流连网络世界,对训练和文化学习提不起任何兴趣,更别提树立“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了。在对专业运动员调研和访谈中发现,虽然大部分运动员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体育精神,也没有树立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但是他们对很多体育赛事、体育明星都特别感兴趣。我国众多体育明星在世界各大体育赛事中精彩的表现其实也是中华体育精神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利用语文课程进行中华体育精神“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等内容的渗透教育,将能提高运动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明确自身肩负的时代重任,树立“为国争光”的职业理想,不懈努力奋斗,成长为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在世界各大竞技赛场为祖国争光添彩。

2.1.2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优势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专业运动员的课程设置中,语文课程是重要的公共基础学科,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然而在调研中发现,不管是教师还是运动员学生,绝大部分都认为语文学科并不是传承中华体育精神最合适的途径和渠道。当然,在各体育院校,特别是业余体校和各省(自治区)运动队的附属文化学校,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的课程和渠道很多,然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体育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应该也必须担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任。调研数据与语文课程作为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的优势学科地位不太相称,由此可见在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体育精神方面的优势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2 中华体育精神的德育价值未能得到重视

中华体育精神蕴含丰富的中国体育发展时代思想精华,是中华优秀文化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德育价值不可估量。然而,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语文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各普通高校中文教育专业,且80%教师为女性,体育文化知识相对较为匮乏。这导致了大部分语文教师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不深,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德育价值重视不够,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的能力相对而言比较欠缺。加之在传统观念里,语文课程与体育似乎没有丝毫关联,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只专注于对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钻研,而忽略了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深入学习。

2.3 中职统编语文教材无法提供优质的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课程资源

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目前使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三版)教材,内容涵盖语感与语言习得、中外文学作品选读等八个模块,适合绝大部分中职学校共性的语文教学。由于统编教材必须考虑各大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共性,无法兼顾不同专业的特点。经统计分析发现,本版教材共48篇课文,涉及体育或体育精神的课文为零。显然,单纯只通过中职统编语文教材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无法达到对专业运动员进行中华体育精神渗透教育的目的。

3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专业运动员语文课程教学新路径

3.1 提升语文教师中华体育精神素养

要使中华体育精神有机自然融入专业运动员语文课程教育,充分发挥其德育价值,使其成为培育高素质体育竞技人才的重要课程资源,提升语文教师的体育素养是关键所在。语文教师应清晰了解何谓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的德育价值体现在哪里,如此才能在课程教学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进行精神层面的渗透教学。提高语文教师中华体育精神素养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针对专业运动队文化教师体育素养的不足,省(自治区)体育系统或学校定期举行中华体育精神研修培训班,对教师进行中华体育精神教育,使专业运动队文化教师深刻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精髓;二是利用在体育系统工作的优势,学校应多组织文化课教师下运动队调研,观看运动员日常训练与比赛,与一线教练员、运动员沟通,在切身体会中理解何谓中华体育精神;三是语文教研组成立中华体育精神研究工作室,由教研组长组织大家定期研习,提高工作室成员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识;四是学校校本培训应贴合学校实际,增加中华体育精神的培训内容;五是教师本身也应自觉加强对中华体育精神方面的学习,如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了解最新的体育赛事动态,阅读各大权威媒体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报道、人物评论、访谈等,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关注运动员学生的训练比赛动态,积累中华体育精神教育教学资源;六是邀请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毕业的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全国冠军参与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在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提升文化课教师中华体育精神素养,夯实教学基础。

3.2 编写中华体育精神教学校本教材

教育部2020年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校应“立足学校实际,健全教研制度,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教师要“积极开发与利用与学生成长相关联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联系生活,要特别注意利用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等资源。”新课标对中等职业学校与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贴近学生生活,进行校本教材研究。语文教材是课程教学实施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开发蕴含中华体育精神的语文校本教材并将其用于日常教学活动,既能体现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特色,也能培育运动员学生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语文教师均有多年专业运动员教学经历,他们教学经验丰富,通过研修培训,定能充分利用我国我区优质体育文化资源,根据青少年运动员语文课程学习情况,量身打造出蕴含中华体育精神且适合专业运动员文化心理需求的语文教学校本课程。将此校本教材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能达到长效教育、渗透教育的教学目的。

3.3 研究中华体育精神课程实施策略

3.3.1立足教材,拓展延伸中华体育精神教育

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目前使用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三版)教材虽然没有直接体现中华体育精神的作品,然而通过拓展延伸,里面部分作品也可以进行中华体育精神渗透教育。以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在讲授文本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除了根据文本阅读需要介绍三国时期风云人物外,还可以拓展延伸介绍历年广西竞技体育的“千古风流人物”,如“体操王子”李宁、奥运冠军李婷、陆永等人。随后在课堂探究环节与学生讨论:“李宁,李婷,陆永等体育届的千古风流人物为何能在竞技体育取得那么耀眼的成绩?”继而点拨总结他们获得成功的原因:一是有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理想信念;二是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三是必须遵纪守法,绝对不能通过使用兴奋剂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竞技体育成绩。立足现有教材,拓展延伸中华体育精神的渗透教育,既能加深运动员学生对教材中优质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确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

3.3.2 激发兴趣,在体验实践中进行中华体育精神教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运动员平时专项训练时间长,强度大,因此上文化课时他们精神十分疲惫,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程设计环节应充分考虑专业运动员的性格特点,通过体验实践的方式进行中华体育精神的融入和渗透教育,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同时,在专业运动员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还要注重知识传授与情感体验互相结合,教师不宜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而应采用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的模式,教师将自己对中国体育的自信,对国家优秀运动员的欣赏通过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引起运动员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同身受,认知认同中华体育精神,并为自己是一名中国运动员而自豪。在情感共鸣中,中华体育精神的精髓将融入他们的骨血,指引他们顽强拼搏,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为国争光。

3.3.3开发资源,助力中华体育精神教育

当前,中华体育精神的语文课程资源较少,急需进行开发利用。将中华体育精神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把优秀体育文学、新中国体育史、中国体育明星事迹融入语文课程,可以弥补中职语文统编教材的不足,也能加深专业运动员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识和了解,传承中国体育明星“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增强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坚定体育自信。在开发中华体育精神的语文课程资源时,对优秀体育文学的选文,应考虑专业运动员的特点,选择一些篇幅较短,语言简明生动的新闻通讯、诗歌等,不宜选择过于冗长的体育政论文;同时选文主题也应与中华体育精神相契合。此外,竞技体育专项较多,开发中华体育精神语文课程资源时应注意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要多开发“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主题的课程资源,助力专业运动员树立中华体育精神与职业理想。最后,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所开发的中华体育精神语文课程资源建立线上数据库,随时可供教师学生使用。

4 结语

中华体育精神蕴含丰富的中国体育发展时代思想精华,是中华优秀文化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德育价值不可估量。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作为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专业运动员公共必修基础课程,意识形态属性强,理应担负起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任。然而,在专业运动员传统语文课程教育中,中华体育精神的优势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德育价值也未受到相应的重视。专业运动员使用既有的中职统编语文教材亦无法提供优质的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课程资源。针对上述现状,笔者以广西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为例,探索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专业运动员语文课程教学新路径,即提升语文教师中华体育精神素养,编写中华体育精神教学校本教材,研究中华体育精神课程具体实施策略,力图为体育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具备中华体育精神的优质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参考。

[1]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讲话[R].2013-8-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S].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

On the Way of Integrating Chinese Sports Spirit into Chinese Curriculum Education for Professional Athletes--Taking Guangxi Staff Sports Technical School as an Example

MO Xia

(Guangxi Staff Sports Technical School, Nanning 530031, Guangxi, China)

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专业运动员语文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系列成果之一(GXZZJG2021B175)。

莫霞(1980—),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语文课程中华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