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23-10-26李孟璐

体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体育建设文化

李孟璐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李孟璐

(盐城工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功能性弱,建设缺乏特色,理念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投入力度不够,缺乏物质保障;整体意识淡薄,参与动机不纯,制度管理欠缺;课程建设有待完善,评价机制亟待改进。建议:强化体育认知教育,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加大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力度,满足学生主体需求;健全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机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优化体育课程设置,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发展对策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可以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基础。同理,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分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创造力成为构建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根基和力量源泉,它不仅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应,也是人类体育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着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人的健全心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文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高校体育文化又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现状,旨在丰富体育文化表达方式,加紧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巩固体育文化顶层设计,有效发挥体育本体功能。

1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中的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的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体育文化正日益成为新风口,新赛道。“高校体育文化”又称“大学体育文化”或者“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此并没有统一界定,从文献资料处看,也无明显差异。如潘懋元、曲宗湖、杨文轩、卢元镇、顾春先等大都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范围内或特定环境里,人类社会所形成的或者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活动等身体练习中形成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体育精神等群体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一般可以分为:包括场地场馆、器材设施、运动雕像、宣传展板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组织管理、活动准则等在内的体育制度文化;包含课内教学、课外竞赛、体育社团、俱乐部活动等在内的体育行为文化;包括体育理念、体育道德、体育风尚、价值观体现等在内的体育精神文化。四种文化相互作用,互相联系,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文化外、中、内三层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体育物质文化作为表层文化,即显性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保障和物质支撑;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作为中层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道德规范和政策保证;体育精神文化作为深层文化,即隐形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引领。

我国高校有着重视体育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和一以贯之的科学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并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做出具体阐述。正是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国家体育研究者、高校体育工作者把体育文化建设推到新的高度,在注重学生身体强壮、心理健康的同时,挖掘体育精神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审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应试教育、学业压力、就业形势、经济情况以及性格特点等,特别是“零零后”的独生子女,家庭对其有自己的培养与发展,体育还仅仅是少数人的兴趣爱好,体育文化的构建价值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时下高校普遍设置多种体育必修课与选修课,不仅有课堂常规项目,还有时尚休闲项目。即便开设多种体育课程,学生也只作为修习学分的一种选择,被动且消极;甚至学生主动选择的社团和俱乐部活动,也因一些现实原因及家长的担忧与阻拦,导致最终放弃。即使教育部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团中央发文“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等,仍有很多学生固守宿舍,沉溺网络,造成身体素质每况愈下,致使陷入恶性循环,侧面反映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和相对滞后的不争事实。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亿万学生体质健康,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突出在德智体美劳中体育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以及高校体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在中国大学生体质状况逐年下降、体育被淡化和边缘化、学生健身意识大都薄弱的时代背景下,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落实五育并举,坚持健康第一,积极推进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和高校文化的有机组合,兼具传统与现代,既有独特的文化基因,也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贯穿人才培养全方位、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坚定高校体育文化自信的根基。

2.1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是扎根本土、深耕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中华烙印和民族特征,同时海纳世界兼容并蓄,吸收融合国际优秀文化,促进自身文化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1继承性和民族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主动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开展太极、武术、舞狮、龙舟等一系列富有创新和成效的推广活动,在回归传统体育的同时增强传统体育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高校在结合办学理念、教学条件时,因地制宜开设传统体育项目,将传统体育文化带入体育课堂,使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创新性地守住传统体育精髓,将传统体育理性地融入高校体育文化。

2.1.2时代性与社会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如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全面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命题。而时代也没有辜负人民的期许,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浓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即高校体育文化既保留民族传统特色,又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元素。加之社会资源参与高校场地设施建设,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文化层次建造,实现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需要双向互补的同时提供优质体育文化环境,营造特色体育文化氛围,普及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具体运动项目方面体现为田径影响力的扩大,越野跑、马拉松参与度的提高。

2.1.3差异性与不均衡性

国家相继出台诸多关于健康中国行动、青少年健康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方案,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助推体育融合发展,然而真正把文件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文化的少之又少,往往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甚至忽视被冷落。究其原因,高校体育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受众多因素影响:就地域关系看,对于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说,北方大学生优于南方大学生,但在关于体育文化环境营造方面,南方大学生更加擅长;就经费投入看,一线城市及东部沿海省份高校在体育文化上投入的资金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前者发展机遇更多,示范效应更广,社会影响力更强,反观后者则为之相反;就思想认识看,基础教育阶段仍片面追求文化成绩,缺乏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认知,即便部分学生自觉参与锻炼,也无法改变整体学生健身意识薄弱的现状。

2.2 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是发现体育背后的人文价值,成就更全面的体育教育,加强高校体育工作,重视体育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2.1健身强心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中的健身强心功能是最基础、最直接的功能之一,反映了学生对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的重视和追求。体育锻炼能够使人感受运动的激情、享受精神的滋养、接受道德的熏陶,吸引高校师生共同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展运动风采,享健身快乐。而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更是影响大学生为热爱坚持,为梦想冲刺,突破自我心理防线,超越自我身体极限,战胜惰性征服挫折,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2.2.2凝心聚力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中的凝心聚力功能是开展教育活动,培养体育精神的重要体现,表现为队友们的齐心协力、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凝聚强大团队合力,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团队项目。如球类项目的足篮排、径赛项目的接力赛、水上项目的花样游泳等,都对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共处技巧提出很高的要求。在此比赛过程中,增强自我认同感、荣誉感、获得感,巩固集体向心力、凝聚力,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2.2.3价值导向功能

高校体 育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肩负与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育人重任,体现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底塑形,面临许多思想困惑、存在许多知识空白,而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并对学生进行精心引导和细心栽培。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高校体育文化引导学生永不放弃、顽强拼搏,指引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坚定正确价值取向。

3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3.1 功能性弱,建设缺乏特色,理念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对体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比较片面和主观,一直以传统的课内教学即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实践技能为主,仅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和体质健康水平,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评价,忽视高校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路径。在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中,缺少对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育精神的有效指导,造成体育文化理念浅薄,导致体育文化建设缓慢。高校师生普遍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健身方式,是锻炼行为,极少数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通过竞技性、休闲性、实用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体育属性的文化。高校没有具体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及所处地域特征,根据学校规模及传统,进行行之有效的体育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文化是师生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中产生和创造的,需要多方位、多角度考量,进行长远规划和有效建设。

3.2 基础设施薄弱,投入力度不够,缺乏物质保障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最基础的、外在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是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物质形式的总称。体育场馆、运动器材、健身雕像、锻炼标识等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直接体现高校体育文化发展水平。翻开我国教育史发现,从1999年教育部宣布大幅度扩大该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后,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以至于高校室内外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面积均达不到国家要求,造成高校体育文化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高校体育经费的不充足、自筹经费的不理想,使高校体育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都处于单薄的一种状态,限制了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3.3 整体意识淡薄,参与动机不纯,制度管理欠缺

大学的体育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体育活动包括俱乐部活动与社团活动,内容丰富、氛围浓厚。不过受大学阶段价值观和体育意识的影响,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层面,以致学生的认识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大相径庭;再有学生对体育教学不重视,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轻视心理,最终导致学生健身不积极、锻炼不主动,无法自觉参与体育运动中来。开展高校体育文化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文化活动的目的倾向于奖学金的评定、荣誉证书的获取、素质拓展以及综合评测的加分等,动机不纯,功利心强。即便参与也是学校或院部强制作用,致使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目标不明确,效果不显著。高校体育文化的开展得益于制度的保护,是学生行为方式的正确保证,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但从现阶段来看,颁布的政策法规、制定的规章条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落实不得力、执行不到位,规范性和约束性不强,存在名不符实现象。

3.4 课程建设有待完善,评价机制亟待改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处于对学生安全、管理、实践等方面的考量,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倾向于小范围、易管理、好操作的一种状态,以至教学方式方法枯燥、单一,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如体育理论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体育实践教学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全程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创新,这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制约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圆满落幕,开启了全国冰雪运动新时代,在倡导全民共享冬季活力的同时,学生对体育与体育课的概念还停留在原始的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上,高校也少有将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工作。体育考核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果最常见的方法,但由于高校体育课程课时有限,为方便量化指标,教师多采身体素质的好坏和技能完成的高低作为最终考核的标准,忽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影响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造成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停滞不前。

4 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4.1 强化体育认知教育,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是发挥体育多元功能,彰显运动人文魅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引导学生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观念,通过增加体育知识传授、加强体育精神认识、树立正确运动动机,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意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强化社团与俱乐部管理、注重竞赛与课外训练;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安排专门指导教师;统筹校内校外资源、提供场地资金支持,促进大学生养成锻炼习惯,落实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新时代的教育平台,具有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打造和谐向上育人环境,构建生动活泼文化氛围,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4.2 加大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力度,满足学生主体需求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以物质基础为依托,在无法增加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学校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通过多渠道、多门径筹措吸纳社会资金,满足师生对比赛训练的需求。体育场馆作为高校标志性建筑物,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在提高场馆利用率的前提下,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地达到物善其用,实现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先进完备的体育硬件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基础,通过优化体育器械,提高体育活动能力,激发参与活动兴趣,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理念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充分结合学生特长,丰富体育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步伐。

4.3 健全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机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需要部门领导充分认识制度文化对体育管理统筹规划的溢出效应,给予实足保障,需要部门行政齐心协力,有计划有方案地加强组织机构管理、建立监督检查机制。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先决条件,是高校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制定适合高校实际需求的规章条例,是在满足学校师生需求的同时,又有形地对师生进行强制约束。完备的体育制度可以引导高校学生良性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可以保障高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4 优化体育课程设置,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高校体育文化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具有锻炼身体、传递文化的双重功能。相对于一味追求运动技能的学习,高校应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转变课程目标和内容,侧重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加强体育教学趣味性,提高体育活动实效性,以终身体育思想指导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主动改变考核与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呵护学生兴趣爱好,增加过程性评价,实行多元化考试,坚持以人为本引领高校体育文化发展。

5 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体育课、俱乐部、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强化体育课程建设,推进体育俱乐部改革、创新群体活动办赛模式,提高运动项目发展水平,发挥学校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化课余体育活动。目前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需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以助推高校体育融合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新华社,2017-10-27.

[3] 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94-99.

[4] 李颖,张云龙.高校体育人文环境的现状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05):106-109.

[5] 顾春先,何文涛,胡波.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08):19-22.

[6]王文.高校体育文化环境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5):99-102.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Menglu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yg,Yancheng 224051,Jiangsu, China)

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 2020SJA1904。

李孟璐(198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